..續本文上一頁經》上講的四大類,煩惱魔,最嚴重最可怕,你要能覺。煩惱魔在裏面不在外面,外面的魔是種種誘惑。外面的色相是眼識的魔,外面的音聲是耳識的魔,外面的氣味是鼻識的魔,外面酸甜苦辣鹹的味道是舌識的魔,這個總名稱叫天魔。天魔在哪裏?現在花花世界,你一走出去,你有沒有覺悟到?如果覺悟到,魔都變成佛。大乘經上常常跟你講,「無佛亦無魔」。覺悟的心對外面境界,全是佛;迷惑的心對外面境界,全是魔,「唯識所變」。本來都是一真法界,無佛亦無魔,那是「唯心所現」;境界上變成魔與佛,是「唯識所變」。你覺悟了,統統是佛。爲什麼?外面種種色相你不染著了,你不受影響,眼根在色塵裏面得大自在,眼根在色塵裏面得叁昧。外面種種我們現在講誘惑的這些色相都是佛,佛在加持你,佛在幫助你,讓你在一切色境界裏面得叁昧、得大自在。如果你迷了,你會被外面一切色相所轉,你生起貪愛的心,生起分別執著心,不滿你意思生起瞋恨心,外面那個色境是魔!這個境界引起你的貪瞋癡慢,引起你自私自利,魔境!哪裏有什麼佛跟魔?就是一念覺迷。
所以你要曉得,一念覺,五欲六塵加持你得叁昧、得大自在;一念迷,妖魔鬼怪來加持你,讓你增長貪瞋癡慢、增長自私自利,將來果報到叁途地獄,不能不知道。因此,我們才真正明白了,恍然大悟,人生在世不能不覺悟,覺悟才是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業,別的是假的。你們這些同學們果然真正發心求正覺,我幫助你們;你們不想求正覺,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這個道場我供養大家,我不會再來了,跟你們結個善緣,歡歡喜喜。我也爲你們做個示現,放得下,一絲毫不會放在心上,歡歡喜喜供養大衆。你是魔我也供養你,你是妖你是怪我也供養你,爲什麼?你有佛性。這叫真學佛。
第四句,「聞諸波羅蜜,如說修行」,佛也加持你。「諸波羅蜜」狹義的來講就是六度、十度,大乘經上講的六度,《華嚴經》講的十波羅蜜。聽說之後心裏面歡喜感動,爲什麼?性德,這是我們真心自性裏頭本來有的。本來有的現在爲什麼沒有?現在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蓋覆住,本有的變質了,本有的布施供養轉變成悭貪。所以你那個悭貪的心,原本就是普賢十大願王裏的「廣修供養」,是六度裏的「布施波羅蜜」,現在變成了悭貪。五欲六塵,你覺悟了,那是佛境界,佛加持你;迷了,魔境界,魔來擾亂你,魔來加持你。你要是一覺悟,「這是我的性德,我本來是這樣的,現在爲什麼搞成這個樣子?」慚愧心生起來了,我對不起自己,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!所以「慚愧」這兩個心所是善心所,無慚無愧是中隨煩惱,那個很嚴重。人只要有慚愧心,這個人早晚會回頭;沒有慚愧心的很難回頭,佛經上常講「一闡提」,一闡提是沒有善根,斷了善根,就是說這個人沒有慚愧心。我們中國俗話講,這個人不要臉、這個人沒有羞恥心,那沒救了!只要還要臉面,還有一點羞恥心,他會回頭。
中國古大德也說「知恥近乎勇」,他爲什麼能夠勇猛精進?他知恥。在佛法講他有慚愧心,他會勇猛精進克服他自己一切煩惱習氣,所以聽到佛所講的這個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智慧德能相好,那怎麼不回頭?怎麼不好好的認真修學?所以我們在這邊發心,住在這個社會,對這個社會我們要尊重、我們要愛護、我們要供養。世間人多病,我頭一個就想到我們要幫助醫療。我既然住到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只有一個公立醫院,我發心每個月捐助一萬塊錢做醫藥費,一年十二萬。我再捐獻二十萬做獎學金,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。另外我們的餐廳跟新加坡居士林一樣開放,照顧低收入,所以我們外面可以挂個招牌「低收入免費素食餐廳」,歡迎大家來吃飯,不收錢的。將來一定會有人問,你們錢從哪裏來?就像我們在新加坡一樣,許許多多宗教領袖到居士林吃飯,都會問李木源居士,我們錢從哪裏來的?你們爲什麼這麼多的錢?還有一個宗教領袖講:居士林的錢沒有底的。而李木源居士常常開玩笑跟他們說,「我們有後臺老板」,他們問:老板是誰?阿彌陀佛。
當然這個答複是沒錯,我們今天在此地,將來肯定有人問,我們所有同修要知道,我們不能這麼答複,爲什麼?這樣答複他們學不到東西。我們用佛陀教誨來答複,「你們錢從哪裏來?」「佛教導我們布施,財布施愈施愈多。」他們就學會了。法布施,愈施智慧愈增長,不要吝財,不要吝法。無畏布施,愈施身體愈健康,健康長壽。我們的答複是用佛陀的教誨,這是自他真正得利益。不要說阿彌陀佛,說阿彌陀佛也許會産生誤會,別的宗教說「你們的佛這麼靈,我們的上帝不如你們?」會起副作用,不可以這樣說法。我們這個佛跟你們的上帝都平等、都一樣,我們決定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。我們真正的道理是在奉行經典上的遺教,我們真的懂得這個經典的意思,真正把經典教誨落實,我們可以犧牲奉獻。我們捐醫藥費,這是無畏布施,果報是健康長壽;我們法布施,聰明智慧增長;我們財布施,財用決定不會缺乏,愈施愈多。這樣答複就很圓滿、很正確,佛菩薩聽到都會生歡喜心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