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五九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大衆念請第叁句:
【雲何是諸佛加持。】
這一句清涼大師引用「離世間品」,有十樁事情,前面跟諸位講到第四樁,「聞諸波羅蜜,如說修行」,會得佛力加持。第五條,「知生死苦而不厭惡」,能得佛力加持。生死確實是苦,真正是苦不堪言,但是菩薩有智慧有能力,用我們的話來說他能夠承擔得起。如果就佛法而說,他已經入二空的境界,人法皆空,所以世間一切苦樂事,對他都沒有影響;換句話說,他都不會放在心上,因此他不會厭惡,所以他才能夠到這個世間來應化,來幫助一切苦難衆生。這是諸佛如來的本願,當然得佛力加持。這樁事情我們要曉得,我們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認知,努力的學習,當然也能得佛力加持。
第六,「觀甚深法,得無量果」。這樁事情我們能夠想象得到。甚深法是講一切法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任何一法你要從這六個角度去觀察,深廣都是無際的。爲什麼?因爲一切諸法都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性識沒有邊際,性識變現的事相哪裏會有邊際?哪裏會有底?一般衆生迷失了心性,不知道心性的德用,不知道性相、事理是一不是二,也不知道這其中因果的關系,這是迷惑顛倒。你能夠觀察,你觀察得愈深,在我們學習方便裏面來說,你證的果位就愈高。其實果位哪有一定?果位實在講是假設的,是因爲你契入深度、廣度不相同,用這些方便說法,讓你能夠體會得到、理解得到,這個肯定得佛力加持的。
第七條,「爲諸衆生說二乘法而不證取彼乘解脫」。這就是有些衆生小乘根性,你給他講大乘佛法,他不能接受、他懷疑,給他講小乘法他歡喜。菩薩、諸佛如來說不說小乘法?說,說得很多,我們中文《大藏經》裏面,《四阿含經》就是小乘經。菩薩雖爲小根器的人說小乘經,但是他自己不會去證小乘果。那我們要問,小乘行我們要不要?要。大乘經上都講得很多,小乘行是大乘菩薩行的基礎。哪些是小乘行?五戒十善是小乘行,藏教的四念處是小乘行,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所謂「叁十七道品」是小乘行;可是我們要知道,叁十七道品通大乘。天臺家說爲藏通別圓,藏教的叁十七道品,通教的叁十七道品,別教的叁十七道品,圓教的叁十七道品,那就不一樣了。藏教的四念處、四正勤,對我們現前修行很管用,確實有好處。我們要用它做行門的助修,它能幫助我們得清淨心,能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,所以不能輕視。現代人犯的通病,大乘學不像,小乘瞧不起,這個問題就嚴重了。學佛學了一輩子,結果就像從前李炳老常說的,「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」,境界一絲毫沒有轉過來,不如世俗的一個善人,這是就果報來講比不上世俗的一個善人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這都是得佛力加持的條件。
第八,「樂觀無爲法而不住其中,于有爲無爲不生二想」。這是標准的大乘菩薩,愛好無爲法,但是不住無爲法,這就對了。爲什麼?住無爲法就住大涅槃,把度衆生的緣就斷掉了;你要住有爲法,你就墮落到六道輪回。所以真正覺悟的菩薩,不住有爲、不住無爲,這個意思就是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兩邊不住。他應化到世間來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他不住無爲;雖然幫助一切衆生,他絕對不沾染世間的煩惱習氣,他不沾染,他不住有爲,這叫真正得大自在。有爲無爲是佛方便說,覺悟的菩薩心裏很清楚,于一切法不作有爲無爲想。教化衆生呢?言語方法上的方便,可以說有爲、可以說無爲,他自己心裏有爲、無爲念頭都不生。爲什麼?如果有這個念頭他就住兩邊,兩邊不是佛法。就像六祖那個例子:有爲、無爲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所以菩薩入不二法門,佛哪有不加持的道理?佛不是有心加持的,佛也不是無心加持的,爲什麼?有心無心是二法,不是佛法。
到底諸佛如來怎麼加持的?給諸位說,法爾如是!我們一般人講自自然然的,自然如是,佛確確實實沒有起過什麼心、動過什麼念頭。怎麼加持的?相應,這是我們一般人講感應,佛法講相應,與佛相應自然就得到了。像陽光普照大地,你選擇一個沒有遮蔽陽光的方,你不就得到陽光普照了嗎?陽光不就加持你了嗎?如果你躲在一個遮蔽陽光的地方,陽光加持不到你。你走出你的遮蔽,接受陽光普照,陽光並不是有意加持你,也不是無意加持你,有意無意都說不上,法爾如是!自然而然!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一切諸佛就像陽光一樣,我們要怎樣跟他相應?相應之道總不外乎我們的心跟佛是一個心,我們的願跟佛是同一個願,我們的行跟佛是同一個行。佛的心是什麼心?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。佛的願是什麼願?總的來說四弘誓願。我們真正有這個願,這四句是我真實的願望,你得佛加持,跟諸佛願望相同。佛是什麼行?總不外乎四攝六度,四攝六度是佛行,我所有一切作爲都與四攝六度相應。這叁條要是真的相應,你一切時一切處都得諸佛加持,你的言語自然就是佛的言語。
第九,「至無生處而現受生」。這是講你自己已經證得無生,六道衆生有感,你還是會受生。這個東西也不必作意,也不必去想,一切都是自然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自然就現什麼身。不會說是「我要觀察這個人,應以佛身得度我就現佛身去教化他」,沒有這個念頭。「這個衆生應該給他說什麼法?我想想給他說什麼法」,也錯了!那是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。不要說是如來果地,就是分證佛位,圓教初住以上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有時候稱他作法身大士,他們都沒有作意。也就是說,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成就無量無邊的佛事,這個佛事就是覺悟衆生的這些事業,都不曾起過心,都不曾動過念頭,這些都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時間久了,次數多了,中國古德常常講的「熟能生巧」,你就會體會到這樁事情。我們遇到陌生的人,從來沒有見過的,他向我們提出一些問題,我們隨口就解答,並沒有想到「這個問題我琢磨琢磨,應該怎麼說」,沒有,確實是隨問隨答。聽跟答複都沒有作意,都是非常自然。佛的智慧德能比我們高太多了,我們學習的時間久了,都有這樣的成績、有這樣的效果,如來果地還用得著說嗎?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。
第十,「雖證得一切智而起菩薩行,不斷菩薩種」。這是大慈大悲圓滿的示現。證得一切智,也就是你的果位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你還不舍菩薩行,你不斷菩薩種,你能爲一切迷惑衆生去示現。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爲我們示現種種苦行那個樣子,真正是難得。示現修道這個道心的發起,你爲什麼會想修道?爲我們示現出去遊玩,太子出去遊玩,在路上看到一些生老病死,感觸很深,想到我現在是很快樂,我病的時候就不快樂了,老的時候就不快樂了,死的時候不快樂了;再想想這個問題,是一切衆生無論貧富貴賤,你都要受,你能夠逃得過嗎?我們出門在路上看到老人想到我會老,我老的時候跟他一樣苦;看到病人的時候想到我會生病,看到死人的時候想到我會死;看到人在受災受苦難的時候,他很不幸,我也可能會遇到,于是修道的念頭就生起來了。這是世尊示現教導我們的,你爲什麼會有修道這個念頭?念頭就從這個地方産生的。
我告訴諸位同修,這個話我也講了很多次,我從小這種感觸就很深;我生的這個時代很不幸,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,看到戰爭的殘酷,到處都看到家破人亡、流離失所,看到痛苦淒慘的現象,給我深刻的印象。以後我輾轉到臺灣,我工作上班,那時候上班都還有時間看看報紙。我看報紙跟一般同事看報紙不一樣,他們看新聞看裏面一些內容,我看什麼?我報紙一打開頭一個看訃聞,就是每天人死了之後在報紙上刊登,我看那個!所以有很多人覺得我很奇怪。我看這個東西,今天多少人走了?我看這個。這裏頭有年歲大的,也有很年輕的,男女老少都有,貧富貴賤都有,天天給我警惕。所以我那個時候想到,人生到世界上來幹什麼?只有一條路:向墳墓裏面勇猛精進,一步都不肯停。我看這個東西想到這個問題,一天一天接近死亡。過年,過年有什麼好慶祝的?距離死亡又近了一年,這是事實真相。這個問題不能夠解決,哪裏來的樂趣?
釋迦牟尼佛所以出家修道,出家修道的目的何在?解決這個問題。哪一天我真正能夠了生死、出叁界,證得不生不滅,這才歡喜!把六道輪回裏面的狀況搞清楚、搞明白,六道輪回以外的還有十法界,還有諸佛無量無邊剎土,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自由自在的去旅行,去觀光去考察,甚至于哪個地方歡喜就到哪裏去住,這叫得大自在。現在由于交通便捷,所以出國觀光旅遊是現代人幾乎在一生當中不能夠避免的,總得要出去玩玩,開開眼界。即使拿到全世界的簽證,你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地球,你拿到整個六道的簽證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只要真正能夠做到明心見性,你就拿到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簽證,于是盡虛空、遍法界無量無邊恒沙諸佛國土,你喜歡到哪裏去你就到哪裏去,不需要交通工具。一切境界應念現前,我想西方極樂世界,人身體就已經到極樂世界,真正是佛在經上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想見毗盧遮那如來,毗盧遮那如來就在眼前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不是幻想,不是寓言,完全是事實。所以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沒有別的,見性!明心見性你就圓滿的得到了。可是要想見性,見思煩惱要斷,塵沙煩惱要斷,無明煩惱要斷,爲什麼?這些東西障礙心性,我們不能見性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了。把這些東西除掉,心性就現前,你就得一切諸佛加持。第四句:
【雲何是諸佛所行。】
『所行』就是所作。我們要問諸佛所作的是什麼?如果我們不知道,我們就沒有法子學,要想學佛當然這些事情要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