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搞得很清楚。注解說:「所行者,是佛所作。或說十種,如不思議品雲。」不思議品就是本經第四十六卷,清涼大師既然說到,我們略微提一提。經上講有十種如來教化衆生,不失時宜。哪十種?第一種,「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不失時」。爲什麼不失時?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說實實在在的話,佛還有造作嗎?就連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都能體會到:凡夫有所作,佛哪裏會有所作!佛要真的有所作,佛不就變成凡夫了?佛要是會變成凡夫,那我們學佛學到最後還會變成凡夫,那不就白學了?所以大乘經教裏面跟我們講,佛菩薩的所作是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,這跟我們不一樣。我們有所作、無所作是兩樁事,佛菩薩有所作跟無所作是一樁事,不是兩樁事,這就不可思議,我們就沒有法子理解。這個境界是念佛人一心不亂的境界,你沒有到一心不亂,很不容易體會;幾時到一心不亂,你就明白了。你明白也只有你明白,所謂是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不入這個境界沒有法子體會得到。我在這裏喝水,你問我這水熱不熱?我說熱,你聽到我的答複也是含糊籠統,究竟怎麼熱法,熱到什麼程度?你不知道。必須你也喝一口,你就明白。你明白了,你同樣的也沒有辦法給人說清楚,所以境界必須親證。
佛有教導我們親證的一些方法,這個經教裏頭所說的善巧方便。什麼時候諸佛如來示現成等正覺,就像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?這個世間在那個時代,一定有一些相當數目的衆生,求無上正等正覺。他們是真求,真用功夫而沒有辦法契入,佛就示現這個身來,幫助他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佛就來示現了。佛實實在在講慈悲到極處,有這種功夫的人,有這種願望的人,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,釋迦牟尼佛示現爲出家佛,維摩诘居士示現爲在家佛,同時出現。釋迦牟尼佛講《華嚴經》稱爲「大不思議解脫經」,《維摩居士所說經》稱爲「小不思議解脫經」,你們想想看這其中的味道,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。現在這個世間佛爲什麼不出世?沒有人想修行成佛。學佛的人求的是什麼?求名聞利養、求富貴、求兒女、求長壽,全都是自私自利,佛怎麼可能出現在世間?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跟性德全面隔絕,這一條路割斷了。另外一條路暢通,哪一條路?妖魔鬼怪。所以我們有自私自利、有貪瞋癡慢,跟妖魔鬼怪感應道交,那一條路順利暢通,于是圍繞著我們周邊一切人事物,全都變成妖魔鬼怪。
我知道,我現在逐漸逐漸明白一點佛理了,只有如教修行,把我四周圍的妖魔鬼怪都轉變爲諸佛菩薩,行不行?行!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宗門祖師大德常常講「無佛亦無魔」,這個話是講真話,外面境界確實是無佛亦無魔。佛從哪裏來的?魔從哪裏來的?念頭上來的。一念覺,我們周邊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佛菩薩;一念迷,我們周邊所有這些境界,全都變成妖魔鬼怪。我們要有能力轉境界,不爲境界所轉,這個人我們稱他大雄、大英雄,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;如果我們還會被境界所轉,道地的凡夫!所以我們每天做早晚課的時候,我常說早課提醒自己,晚課反省;反省什麼?我今天一天是不是還是被境界所轉?如果依舊被境界所轉,自己要提高警覺,要知道自己錯了。我爲什麼又被境界轉了?我爲什麼不能轉境界?這個事情是修學菩提道上的大事,不是小事,真肯幹的人一定感得善知識,決定有感應。感應這個事情不可思議,感應的範圍太廣太深。
第二句「成熟有緣」,決定不失時節因緣,一切諸佛都是這樣的。成熟有緣,我們跟哪一尊佛有緣?到我們將要成熟的時候,跟我們有緣的佛菩薩一定來幫助我們。有緣無緣從哪裏說起?從法門說起。我們今天選擇的法門,淨土法門,我們用功的方法持名念佛,我們就曉得,我們跟哪一尊佛最有緣?阿彌陀佛,我們跟阿彌陀佛緣分最深。其次就是介紹人本師釋迦牟尼佛,緣深。十方諸佛我們在《阿彌陀經》裏面所念的六方佛名,你每天念《阿彌陀經》,念這些佛的名號,每天念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裏面這些佛菩薩的名號,你常常念他,跟他有緣,這就相應。到我們根性成熟,這些諸佛如來、這些法身菩薩都會來幫助我們。
第叁句「一切諸佛授菩提記不失時」。這也是一個特別的緣分,機緣成熟佛會來告訴你,你什麼時候修行證果成無上道,你會在哪個世界作佛,佛的名號是什麼,他都告訴你。你將來在那個地方示現,修行證果度衆生的狀況也會告訴你,這叫受菩提記。這是我們在許許多多大乘經典裏面看到的,例子太多了,什麼時候臨到我們自己身上,我們要有這個願望。
第四句:
【雲何是諸佛所行。】
『諸佛所行』是我們重要的學習課題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在前面第一句,清涼大師引用「不思議品」十種化不失時,我們介紹過叁種,這叁種都要有簡單的補充,那是我講的時候遺漏掉了,我們怎麼學習。諸佛如來示現成等正覺不失時,當然這個我們做不到,但是我們應當明了,我們如何把佛法介紹給有緣的衆生不失時節因緣,我們在這一句學這些。沒有時節因緣,我們要用智慧、要用善巧方便去造時節因緣,這就是世間人所謂「創造條件」,當然創造條件也必須具足創造條件的條件,如果這些條件成熟,我們不能夠把時節因緣失掉。譬如我們這個道場,以及與我們有關的一些道場,臺北的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臺灣幾乎所有的淨宗學會,新加坡的淨宗學會跟居士林,澳洲的淨宗學會,這跟我們關系都很密切,我們都非常樂意修法布施。大家都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,幫助這個世間人學佛。所以我們印送的經書,法物包括錄像帶、錄音帶、VCD等等,數量非常龐大,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全世界有緣的衆生。所以有很多人說到我們的道場有一個特色,那就是決不會空手而回,都是帶了許許多多結緣的經書、錄像、光碟,大包大包的帶走。
從外國來訪問的這些朋友們,幾乎是你能夠帶得動的你盡量帶,只要你上飛機你的重量不至于太超過,你進海關海關不會爲難你,你能帶多少就帶多少。我們行之有年,這個工作至少做了叁十年以上,所以這些結緣品遍及全世界,這是我們這些道場的一個特色。我們爲什麼這樣做?全是在經典上向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學習到的,佛菩薩是這樣教導我們的。所以這個機會我們不能失掉,我們知道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、真實的好事,是幫助衆生覺悟。衆生不覺,他就不能離開叁途六道,他在這個世間享受極大的福報,也不是真實的。富貴到了極處,他依舊不免生老病死,他依舊不免六道輪回,那他享的福報不是真的,不過昙花一現而已。我們要覺悟,釋迦牟尼佛頭一個覺悟了,所以王位不要了,榮華富貴舍棄了,他搞什麼?他去搞真富貴。他求的是真樂,永恒之樂,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我們要學習,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種種的示現。像「成熟有緣」、「授菩提記」,我們都要學,我們從這些地方得到啓示。我們不能像佛一樣的爲人授記,但是我們常常勉勵別人、勸導別人、獎勵別人,這都是類似授記。幫助別人,提供修學的環境,幫助他提升修學的境界,這都是成熟有緣。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,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,從這兒學!
第四句,「一切諸佛隨衆生心示現神力不失時」。隨衆生心要隨順他的善心,隨順他的覺心,這是不能不懂的;不能隨順他的貪瞋癡,隨順他的貪瞋癡那是魔,那是加速度的幫助他墮落,那是錯誤的,佛菩薩不忍心做。所以我們要常常有心幫助衆生善心增長,這個衆生作惡,他有九分的惡心,他還有一分的善心,我們要幫助他一分善心增長,不必忌諱他那個九分的惡心。這是菩薩,世間凡夫做不到,這是真正佛菩薩度衆生那種善巧方便。有時候善惡的心並不明顯,佛菩薩有「方便」把他從隱微的地方誘導出來,爲什麼?讓他自己能覺察,覺察是覺悟的前方便。譬如貪瞋癡的煩惱非常嚴重,起心動念都是占別人便宜,都是損人利己,損人利己事情做多了,果報會現前。如果他還有一分的善心,有一點點的善根,佛菩薩憐憫幫助他。他可能也同樣用這些非法的手段對佛菩薩,我們表面看,「這佛菩薩上當,被他騙了」,佛菩薩沒有被騙,佛菩薩沒有上當,佛菩薩在那裏誘導他的善根。爲什麼?因爲他良心沒有喪盡,他的良心百分之九十已經變壞、變黑,還有一分沒有變,他還有一分天良,他會去反省,他會去觀察。「你看我騙多少人,那些人對我都有怨有恨,都有報複的心理;我騙這個人,這個人他不恨我,他沒有報複我的念頭,這個人是個好人。」這人覺悟了,他這一念覺了,隨著他的年齡、隨著他的造業,愈是到晚年他愈容易覺悟。
世出世法,因緣果報是真理,永恒不變,諸佛如來不能改變因果。造作善業必定得善果,造作惡業必定得惡報,因緣果報這個事是真的,千真萬確絲毫不假。這些惡人現前是惡,菩薩知道等待他回頭,或是十年,或是二十年,或是在臨終最後一念,回頭是岸。這個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,知道諸佛菩薩的那種善巧方便,不是平常人能夠觀察得到的。我們要學,盡心盡力去學,對于一切人事物用真誠心、用慈悲心,微密觀照。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在根本上有一個不同的觀念,凡夫觀念當中,這個世間有惡人有善人,凡夫有這個觀念,這個成見很深;佛菩薩觀念跟凡夫不一樣,佛菩薩心目當中九法界衆生都是好人、都是善人,沒有惡人。我們看那些惡人,佛菩薩說:「一念迷惑,他會回頭。」就好象那個人喝酒喝醉,發酒瘋一時糊塗,「不要計較他,等他酒醒就好了。」佛菩薩看衆生是這個看法。我們凡夫看衆生作惡,以爲他就永遠作惡,他惡到底,他就不會再回頭了;佛菩薩不是的,佛菩薩看衆生是一時迷惑。這是真的,我們看錯了,他看的不錯。
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