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都好,一切随顺,随顺里面具足真实智慧、具足无量善巧方便,成就自己的大智、大德、大能,天天在增长。奈何习气烦恼在当中障碍,心里面想,可是事实上做不到,麻烦在这里。所以修行修什么?克服自己,要做克己的功夫。恒顺众生,就是恒顺性德;不能恒顺众生,就是违背性德。违背性德是迷,恒顺众生是觉悟。这里面有真实的智慧,六道里面的众生不能够理解。
怎么精进法?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、听从佛陀的指导。经典上指导我们,经典太多,不晓得从哪里学起?净宗学会成立之后,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,好记!我们五个科目提出来之后,洛杉矶的印海法师看到,他欢喜赞叹,跟我讲:「净空法师,你这个方法简单明了、好记好修。」对的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,这简单: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,一定要念兹在兹,要真正去落实,不能落实又有什么用?这五个科目要记得很熟,实在讲不难记。三福十一句,每一个同学都很熟,六和,这还有什么问题?三学是戒定慧,六度很熟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常常念的。我们必须念念落实,能帮助我们见性。这五个科目全是性德。如果见性了,这些东西自然具足,真的是痕迹都没有,自自然然圆满具足。我们现在没见性,这是诸佛如来表演给我们看的,我们学,我们依照性德来修。性修不二,修成了就见性,这一点都不假。
『普见法界尽无余』,性德流露。『无碍地中无等用』,这是说的作用。「无碍地」,如来果位上,所有一切圣贤、凡夫种种不同的地位,他都能起圆满的德用,没有障碍,「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」。『彼眼无量佛能演』,结归到佛的天眼。佛能表演给一切众生看,无所不见、无所不闻。举一个「天眼」,我们就想到「天耳」,天眼无所不见,天耳无所不闻,境界跟这个完全相同,换一个字就行了,「佛眼」广大如虚空,换一个「佛耳」广大如虚空,佛的六根通利。能演不是演给自受用的,这一点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,如果能演还有自受用,是凡夫不是佛。欲界第五层天,化乐天就是变化自受用。他化自在天福报最大,自己有能力变化,不需要使用,化乐天会变化来供养他,他接受供养。实在讲,他化天跟化乐天非常相似,只是在福报上讲有胜劣之差,其他我们看不出差别。
变现的报土自受用,这是佛对凡夫的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。真实说,圆教初住,你们想想,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离了,还有什么话好讲?这是「结其甚深」,这说「佛能演」。清凉大师末后有几句话说:「既言普见法界,非局未来」,这句话补充得好!因为天眼主要是讲见未来,既然见法界,法界里面包括了十方三世,当然不局限在未来。这个话是方便说,对哪些人说?对别宗说,「于未来门,普见法界」。第十首:
【一切众生具诸结,所有随眠与习气,如来出现遍世间,悉以方便令除灭。】
这是「漏尽智力」。「漏」是烦恼的代名词,「漏尽」就是烦恼断尽,这个地方讲的烦恼是无明烦恼。我们知道,在大乘圆教里面讲,菩萨有四十一品无明,断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。无明断一品,在我们《华严经》上就是同生性,这是我们现在正好经文才念过去,我们念到异生众,念完之后再念到同生众,同生众就是同生性的菩萨,跟佛相同。我们离开佛教的名词,说话就方便,大家就好懂。同跟异是讲用心不同,你用心跟佛相同就叫「同生」,你用的心跟佛不相同就叫「异生」。佛是什么心?佛是真心。我在日常生活当中,工作也好,处事待人接物,我用真心,跟佛相同,这叫同生。我用的心是虚伪的心、是染污的心、是高下心,跟佛不相同。
我们这些年来,为了学习方便起见,把真心说成五种,真心是什么样子?我们方便说五种: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是这个心,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例外的,我们就是「同生众」。假如跟这个是相反的,你用的是虚伪心,不是真诚的;你用的是染污心,不清净;什么叫染污?有贪、瞋、痴、慢。有贪瞋痴,染污了;有贡高我慢,不平等;迷惑颠倒,你没有觉悟;自私自利,你没有慈悲,这是凡夫,这是六道众生!我学佛,我用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但是不纯,这里面还有夹杂,夹杂得不多,少分,你是相似位,你还是异生众。同生众里面完全不夹杂了,完全不夹杂就是圆教初住菩萨,就是明心见性。你还有少许夹杂在里面,夹杂得再少,你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,还是凡夫,在大乘法里面称为「外凡」。凡夫有「内凡」、有「外凡」,内、外是从六道做界限,六道里面是「内凡」,六道外面四圣法界叫「外凡」。完全用的是真心,跟佛相同了,这叫圣人,凡圣的差别是在十法界跟一真法界,所以,这个事情做不得假。
我们怎么学法?这二十个字放在同学们面前,你天天看,你天天学,学会了,不知不觉就契入法界。所以大家要知道,骗人最后原来是自欺;利人到最后的时候,原来是自利。念念想到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、庄严国土,不要去庄严你那个家,你那个家太小了。世间人勤苦经营,庄严他那个小环境,自私自利的小环境,不像菩萨,菩萨庄严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。他怎么庄严法?我们讲经讲到这个地方,我不说,诸位同学应该要明了,怎么庄严法?自己像一尊佛。自己的形象,学佛学得很像,就是庄严尽虚空、遍法界诸佛剎土。我这个样子可以给娑婆世界众生做榜样,什么样子?真诚的样子、清净的样子、平等的样子、正觉的样子、慈悲的样子,可以给九法界众生做榜样。我的行为:看破的样子、放下的样子、自在的样子、随缘的样子、念佛的样子,形象!这二十个字是形象,做出来自然就庄严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剎土,以此为供养。上供十方佛,下供九法界众生,九法界众生是未来佛,所以用供养,恭敬供养。供佛跟供一切众生,心是平等的,没有差别,没有说对佛加一分恭敬,对众生减一分恭敬,那你还是凡夫,你还是异生性的菩萨,不是同生性。
我们天天在学《华严》,如果诸位真用功,真能够像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,我们讲到哪里,这个境界就契入到哪里,这一部《华严经》讲完,诸位都成了法身菩萨。圆满成佛我不敢讲,法身菩萨纵然不能证得,也相似。不到分证位,相似位就不错,相似位肯定超越六道轮回,这个可以打包票的!相似位的菩萨。虽然是相似位的菩萨,你的智慧德能超过别的相似位的菩萨,《华严经》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。
清凉大师注解,「漏尽智力,于自解脱,无惑无疑」,自己到什么境界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点疑惑都没有,「亦知众生漏尽涅槃」,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。这个意思,诸位必须要明了,不知道自己就不知道别人。如果说知道别人,不知道自己,没有这回事情,这讲不通的,一定是知道自己,然后知道别人。「于此正知」,这叫智力。我自己的烦恼有没有断干净,自己清楚。『一切众生具诸结』,这个「结」就是烦恼,大乘经上常讲「结使」。世间人也讲,这是很多年前我在台湾的时候,看到有一个电影广告,我没有看过这个电影,街头广告,这个字很大:「心有千千结」,这个事情麻烦!「诸结」实在讲无量无边,一般讲结使烦恼就是讲的见思烦恼,六道轮回里头的,这个东西不断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
『所有随眠与习气』,「随眠」是讲的种子,这是法相唯识宗里头所说的。《华严经》是唯识宗六经之一,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,《华严经》是其中的一部,所以这个经里面对于法相唯识说得很多。「随眠」是种子,在阿赖耶识里头,没有遇到缘它不起作用,好象在睡觉一样。「习气」是讲残余的、微细的烦恼,不容易断尽。「习气」也不好懂,古大德讲到这个名词,举个比喻说,譬如酒瓶,盛酒的酒瓶,把这个酒倒掉得干干净净,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,确确实实没有酒了,那个酒代表烦恼,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断尽了,确实没有了,闻闻那个酒瓶还有味道,拿这个来比喻习气。所以烦恼容易断,习气难除。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掉了,有习气在。佛在经上举的例子,说得很多,有人他有贪的习气,有人有瞋的习气,有人有傲慢的习气。他贪、瞋、痴有吗?他真的没有了,习气还在,他已养成这种习惯了。什么时候习气断尽?辟支佛,比阿罗汉又高一等,断习气!习气用什么方法来断?至诚、礼敬,能帮助你断习气。真诚比什么都重要!
这两句是讲「诸漏」,是讲所断,后面两句是讲能断。『如来出现遍世间,悉以方便令除灭』,真的,佛要不出现到这个世间,世间人没有能力断烦恼。所以古时候印度这些宗教,实实在在了不起,他们修禅定,能修到第八定,世间禅定到了最高峰,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不能够突破六道,三界六道他出不去。为什么?他是伏烦恼而没有能断烦恼,出不了三界。佛出现在世间,帮他一把,佛教他。教他这个方法,这是「方便」。诸位一定要知道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都是方便法,他说是依二谛,依世谛说、依真谛说。世谛也叫俗谛,就是方便说;真谛是真实说,依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,给你说真话,那个真实说还是方便说。
这就奇怪了,那真的真实呢?真的真实不可思议。凡是能够思的、凡是能够说的都是方便,否则的话,我们拿六祖惠能这个公案来讲,「真实、方便是二法」,能大师说:「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。你看看,这个公式好!能教你开悟,一句话都不要说。不准你有念头,不容许你有思考,不许你说话。禅宗里面的公案,我们读了一些,不知所云,不晓得他们在表演什么。老和尚考验学生,问他一个问题,这个学生才要开口说,马上立刻把他嘴巴捂住,他开悟了。他怎么开悟的?我们想说话,有人把我们嘴巴捂住,我们会不会开悟?我们不会。他为什么会?他到了开悟的边缘。祖师用这种方便的方法来帮助他,一开口,一堵住,悟了。不思议、不可思议,放下思议就入境界。入了境界之后,你可以思,你可以说,为什么?那个时候思而无思、说而无说,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,那就是佛法了。
我们今天是什么境界?说跟不说是二法,思跟不思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不是如来出现在世间,我们怎么会懂得这个道理?但是问题是今天我们虽然听说了,只是听说而已,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。现在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入这个境界,不入境界不得受用。不入境界,妄谈佛法。甚深佛法是有对象的;没有对象,谈什么?谈了他不懂,不但不懂,往往错解意思,误导众生,这个情形自古以来常见。所以甚深大法,古来祖师大德不轻易说,没有对象。由此可知,方便法里面,这里头有高下层次不同。对我们这些凡夫,这些大德们跟我们谈的是下下方便法;对那个将要开悟的人,说的是上上方便法,善巧方便可多了。
佛所说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法,目的是令众生除灭烦恼习气而已,都是帮助你这些,这真正的利益众生。你要是不能、不会,那么你的利益是阿赖耶识里面种下菩提种子,这一生当中得不到受用,来生还继续搞六道轮回,那就不知道你哪一生哪一世有缘再遇到佛法,再接着再干。这一桩事情,对我们来讲,我们过去无量劫中,生生世世就是这样错过来的,这一生运气不错,又遇到了。如果这一生我们的缘殊胜,我们真正能把握住,这一生肯定成就。善导大师讲得好,能不能成就「总在遇缘不同」。缘是佛缘,得有这么一批好的同参道友,天天在一块切磋琢磨,大家在一起互相的研究讨论,共同在一起学习,都能把佛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,这就有成就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七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