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七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都好,一切隨順,隨順裏面具足真實智慧、具足無量善巧方便,成就自己的大智、大德、大能,天天在增長。奈何習氣煩惱在當中障礙,心裏面想,可是事實上做不到,麻煩在這裏。所以修行修什麼?克服自己,要做克己的功夫。恒順衆生,就是恒順性德;不能恒順衆生,就是違背性德。違背性德是迷,恒順衆生是覺悟。這裏面有真實的智慧,六道裏面的衆生不能夠理解。

  

  怎麼精進法?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、聽從佛陀的指導。經典上指導我們,經典太多,不曉得從哪裏學起?淨宗學會成立之後,我們提出修行五個科目,好記!我們五個科目提出來之後,洛杉矶的印海法師看到,他歡喜贊歎,跟我講:「淨空法師,你這個方法簡單明了、好記好修。」對的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這五個科目,這簡單: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一定要念茲在茲,要真正去落實,不能落實又有什麼用?這五個科目要記得很熟,實在講不難記。叁福十一句,每一個同學都很熟,六和,這還有什麼問題?叁學是戒定慧,六度很熟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常常念的。我們必須念念落實,能幫助我們見性。這五個科目全是性德。如果見性了,這些東西自然具足,真的是痕迹都沒有,自自然然圓滿具足。我們現在沒見性,這是諸佛如來表演給我們看的,我們學,我們依照性德來修。性修不二,修成了就見性,這一點都不假。

  

  『普見法界盡無余』,性德流露。『無礙地中無等用』,這是說的作用。「無礙地」,如來果位上,所有一切聖賢、凡夫種種不同的地位,他都能起圓滿的德用,沒有障礙,「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」。『彼眼無量佛能演』,結歸到佛的天眼。佛能表演給一切衆生看,無所不見、無所不聞。舉一個「天眼」,我們就想到「天耳」,天眼無所不見,天耳無所不聞,境界跟這個完全相同,換一個字就行了,「佛眼」廣大如虛空,換一個「佛耳」廣大如虛空,佛的六根通利。能演不是演給自受用的,這一點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,如果能演還有自受用,是凡夫不是佛。欲界第五層天,化樂天就是變化自受用。他化自在天福報最大,自己有能力變化,不需要使用,化樂天會變化來供養他,他接受供養。實在講,他化天跟化樂天非常相似,只是在福報上講有勝劣之差,其他我們看不出差別。

  

  變現的報土自受用,這是佛對凡夫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真實說,圓教初住,你們想想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離了,還有什麼話好講?這是「結其甚深」,這說「佛能演」。清涼大師末後有幾句話說:「既言普見法界,非局未來」,這句話補充得好!因爲天眼主要是講見未來,既然見法界,法界裏面包括了十方叁世,當然不局限在未來。這個話是方便說,對哪些人說?對別宗說,「于未來門,普見法界」。第十首:

  

  【一切衆生具諸結,所有隨眠與習氣,如來出現遍世間,悉以方便令除滅。】

  

  這是「漏盡智力」。「漏」是煩惱的代名詞,「漏盡」就是煩惱斷盡,這個地方講的煩惱是無明煩惱。我們知道,在大乘圓教裏面講,菩薩有四十一品無明,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無明斷一品,在我們《華嚴經》上就是同生性,這是我們現在正好經文才念過去,我們念到異生衆,念完之後再念到同生衆,同生衆就是同生性的菩薩,跟佛相同。我們離開佛教的名詞,說話就方便,大家就好懂。同跟異是講用心不同,你用心跟佛相同就叫「同生」,你用的心跟佛不相同就叫「異生」。佛是什麼心?佛是真心。我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也好,處事待人接物,我用真心,跟佛相同,這叫同生。我用的心是虛僞的心、是染汙的心、是高下心,跟佛不相同。

  

  我們這些年來,爲了學習方便起見,把真心說成五種,真心是什麼樣子?我們方便說五種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的是這個心,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例外的,我們就是「同生衆」。假如跟這個是相反的,你用的是虛僞心,不是真誠的;你用的是染汙心,不清淨;什麼叫染汙?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。有貪瞋癡,染汙了;有貢高我慢,不平等;迷惑顛倒,你沒有覺悟;自私自利,你沒有慈悲,這是凡夫,這是六道衆生!我學佛,我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但是不純,這裏面還有夾雜,夾雜得不多,少分,你是相似位,你還是異生衆。同生衆裏面完全不夾雜了,完全不夾雜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就是明心見性。你還有少許夾雜在裏面,夾雜得再少,你是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,還是凡夫,在大乘法裏面稱爲「外凡」。凡夫有「內凡」、有「外凡」,內、外是從六道做界限,六道裏面是「內凡」,六道外面四聖法界叫「外凡」。完全用的是真心,跟佛相同了,這叫聖人,凡聖的差別是在十法界跟一真法界,所以,這個事情做不得假。

  

  我們怎麼學法?這二十個字放在同學們面前,你天天看,你天天學,學會了,不知不覺就契入法界。所以大家要知道,騙人最後原來是自欺;利人到最後的時候,原來是自利。念念想到利益衆生、利益社會、莊嚴國土,不要去莊嚴你那個家,你那個家太小了。世間人勤苦經營,莊嚴他那個小環境,自私自利的小環境,不像菩薩,菩薩莊嚴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。他怎麼莊嚴法?我們講經講到這個地方,我不說,諸位同學應該要明了,怎麼莊嚴法?自己像一尊佛。自己的形象,學佛學得很像,就是莊嚴盡虛空、遍法界諸佛剎土。我這個樣子可以給娑婆世界衆生做榜樣,什麼樣子?真誠的樣子、清淨的樣子、平等的樣子、正覺的樣子、慈悲的樣子,可以給九法界衆生做榜樣。我的行爲:看破的樣子、放下的樣子、自在的樣子、隨緣的樣子、念佛的樣子,形象!這二十個字是形象,做出來自然就莊嚴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,以此爲供養。上供十方佛,下供九法界衆生,九法界衆生是未來佛,所以用供養,恭敬供養。供佛跟供一切衆生,心是平等的,沒有差別,沒有說對佛加一分恭敬,對衆生減一分恭敬,那你還是凡夫,你還是異生性的菩薩,不是同生性。

  

  我們天天在學《華嚴》,如果諸位真用功,真能夠像古人所講的隨文入觀,我們講到哪裏,這個境界就契入到哪裏,這一部《華嚴經》講完,諸位都成了法身菩薩。圓滿成佛我不敢講,法身菩薩縱然不能證得,也相似。不到分證位,相似位就不錯,相似位肯定超越六道輪回,這個可以打包票的!相似位的菩薩。雖然是相似位的菩薩,你的智慧德能超過別的相似位的菩薩,《華嚴經》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。

  

  清涼大師注解,「漏盡智力,于自解脫,無惑無疑」,自己到什麼境界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點疑惑都沒有,「亦知衆生漏盡涅槃」,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。這個意思,諸位必須要明了,不知道自己就不知道別人。如果說知道別人,不知道自己,沒有這回事情,這講不通的,一定是知道自己,然後知道別人。「于此正知」,這叫智力。我自己的煩惱有沒有斷幹淨,自己清楚。『一切衆生具諸結』,這個「結」就是煩惱,大乘經上常講「結使」。世間人也講,這是很多年前我在臺灣的時候,看到有一個電影廣告,我沒有看過這個電影,街頭廣告,這個字很大:「心有千千結」,這個事情麻煩!「諸結」實在講無量無邊,一般講結使煩惱就是講的見思煩惱,六道輪回裏頭的,這個東西不斷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

  

  『所有隨眠與習氣』,「隨眠」是講的種子,這是法相唯識宗裏頭所說的。《華嚴經》是唯識宗六經之一,他們所依據的經典有六經十一論,《華嚴經》是其中的一部,所以這個經裏面對于法相唯識說得很多。「隨眠」是種子,在阿賴耶識裏頭,沒有遇到緣它不起作用,好象在睡覺一樣。「習氣」是講殘余的、微細的煩惱,不容易斷盡。「習氣」也不好懂,古大德講到這個名詞,舉個比喻說,譬如酒瓶,盛酒的酒瓶,把這個酒倒掉得幹幹淨淨,裏面也擦得幹幹淨淨,確確實實沒有酒了,那個酒代表煩惱,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斷盡了,確實沒有了,聞聞那個酒瓶還有味道,拿這個來比喻習氣。所以煩惱容易斷,習氣難除。阿羅漢見思煩惱確實斷掉了,有習氣在。佛在經上舉的例子,說得很多,有人他有貪的習氣,有人有瞋的習氣,有人有傲慢的習氣。他貪、瞋、癡有嗎?他真的沒有了,習氣還在,他已養成這種習慣了。什麼時候習氣斷盡?辟支佛,比阿羅漢又高一等,斷習氣!習氣用什麼方法來斷?至誠、禮敬,能幫助你斷習氣。真誠比什麼都重要!

  

  這兩句是講「諸漏」,是講所斷,後面兩句是講能斷。『如來出現遍世間,悉以方便令除滅』,真的,佛要不出現到這個世間,世間人沒有能力斷煩惱。所以古時候印度這些宗教,實實在在了不起,他們修禅定,能修到第八定,世間禅定到了最高峰,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不能夠突破六道,叁界六道他出不去。爲什麼?他是伏煩惱而沒有能斷煩惱,出不了叁界。佛出現在世間,幫他一把,佛教他。教他這個方法,這是「方便」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都是方便法,他說是依二谛,依世谛說、依真谛說。世谛也叫俗谛,就是方便說;真谛是真實說,依如來自己親證的境界,給你說真話,那個真實說還是方便說。

  

  這就奇怪了,那真的真實呢?真的真實不可思議。凡是能夠思的、凡是能夠說的都是方便,否則的話,我們拿六祖惠能這個公案來講,「真實、方便是二法」,能大師說:「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。你看看,這個公式好!能教你開悟,一句話都不要說。不准你有念頭,不容許你有思考,不許你說話。禅宗裏面的公案,我們讀了一些,不知所雲,不曉得他們在表演什麼。老和尚考驗學生,問他一個問題,這個學生才要開口說,馬上立刻把他嘴巴捂住,他開悟了。他怎麼開悟的?我們想說話,有人把我們嘴巴捂住,我們會不會開悟?我們不會。他爲什麼會?他到了開悟的邊緣。祖師用這種方便的方法來幫助他,一開口,一堵住,悟了。不思議、不可思議,放下思議就入境界。入了境界之後,你可以思,你可以說,爲什麼?那個時候思而無思、說而無說,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,那就是佛法了。

  

  我們今天是什麼境界?說跟不說是二法,思跟不思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不是如來出現在世間,我們怎麼會懂得這個道理?但是問題是今天我們雖然聽說了,只是聽說而已,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。現在關鍵在我們應該如何入這個境界,不入境界不得受用。不入境界,妄談佛法。甚深佛法是有對象的;沒有對象,談什麼?談了他不懂,不但不懂,往往錯解意思,誤導衆生,這個情形自古以來常見。所以甚深大法,古來祖師大德不輕易說,沒有對象。由此可知,方便法裏面,這裏頭有高下層次不同。對我們這些凡夫,這些大德們跟我們談的是下下方便法;對那個將要開悟的人,說的是上上方便法,善巧方便可多了。

  

  佛所說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法,目的是令衆生除滅煩惱習氣而已,都是幫助你這些,這真正的利益衆生。你要是不能、不會,那麼你的利益是阿賴耶識裏面種下菩提種子,這一生當中得不到受用,來生還繼續搞六道輪回,那就不知道你哪一生哪一世有緣再遇到佛法,再接著再幹。這一樁事情,對我們來講,我們過去無量劫中,生生世世就是這樣錯過來的,這一生運氣不錯,又遇到了。如果這一生我們的緣殊勝,我們真正能把握住,這一生肯定成就。善導大師講得好,能不能成就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緣是佛緣,得有這麼一批好的同參道友,天天在一塊切磋琢磨,大家在一起互相的研究討論,共同在一起學習,都能把佛的教誨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,這就有成就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