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六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位,问题真的解决了。这从世间禅定来说,你有多么深的禅定,佛知道你果报在哪里、你达到什么程度。

  

  你修禅,禅定功夫还不够,你还脱不了欲界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欲界贪恋财色名食睡五欲,佛警告我们,这五种欲望是「地狱五条根」,如果你贪着不肯放下,你出不了欲界;换句话说,你想修禅定,只是世间禅定,你修不成功的,你的功夫伏不住你的欲望。这五种欲望里头最严重的是财与色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忉利天人对于男女之色就淡了很多,忉利天人有男女,只有拥抱,没有交会。夜摩天人比忉利天就更淡,亲近,夜摩天男女的私欲到这个地方。兜率天人握手。他化天人就更淡了,彼此注目相看,欢欢喜喜看你一眼。到他化自在天,这是欲界里最高的,男女之欲就更淡了,很短暂之间看一下,化乐天看的时间久,他化自在天看的时间很短暂。到初禅没有了,财色名食睡完全伏住了。所以这个天愈往上面去,所伏的烦恼,功夫愈得力。

  

  所以我们想修定,从这个地方能够勘验自己真实的功夫。我们对财、对色、对名、对吃、对睡眠,佛教弟子,这是我们活在这个世间生活所必需,不能避免,佛教给我们怎么样?随缘就好,不要贪着。在顺境善缘里头修什么?心里面断贪着;在逆境恶缘里面断瞋恚、断愚痴,这就修行,这就功夫。我们懂不懂?我们是不是在这个地方,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升自己的境界,放下五欲六尘?我们虽然不是完全放下,轻了、烦恼轻了。贪着财色名食睡是烦恼,这个烦恼要一年比一年轻,自己知道我来生生到哪一层天就晓得了。如果对于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非常执着,丝毫不肯放下的,那个果报在三途: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。

  

  佛跟我们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老人家先做到了,他真放下了。你看看我们世间人求荣华富贵,他是王子,他可以继承他父亲的王位,世间的荣华富贵他得到了,不是没有得到,得到,放下,做给我们看。我们天天想追求,人家放下了。名位放下了、权力放下了;在生活上,财放下了,只剩下三衣一钵;色放下了,出家了;吃,每天托钵,决定没有分别,给什么吃什么,酸甜苦辣咸统统能接受,决不起丝毫分别,这是修行。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是在日常生活当中、是在处事待人接物,对什么人都是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念念舍己为人,帮助别人开悟。念念没有别的,解决别人的疑难杂症。人家有疑惑,到这儿来请教,释迦牟尼佛都是很慈悲教导他,从来没有拒绝过人的,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敬仰爱戴,以他为师,向他学习,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,「佛为示现令欢喜」。

  

  所以禅定的力无量无边,禅定愈深,它突破的面愈大,突破的时间愈长,到如来果地达到究竟圆满。空间讲十方,时间讲三世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佛没有一样不清楚,这是神通解脱的力量没有边际。「解」是解开,见思烦恼解开了,尘沙烦恼解开了,根本无明解开了,脱离六道,脱离十法界,脱离「分段」、「变易」两种生死,脱离所有一切的疑难迷惑,这是声闻菩萨所不能比的。声闻菩萨也有禅定,禅定的功夫达不到佛的境界,所以他们还要修,不断向上提升。声闻、缘觉的禅定功夫只能断见思烦恼,菩萨能断尘沙烦恼,这个定的功夫比声闻、缘觉深;定功深,但是无明烦恼没破,再往上提升,破一品无明,这脱离十法界了。住在哪里?住一真法界,住华藏世界。华藏世界里面有四十一个菩萨阶位,换句话说,至少是有四十一个不同的维次空间,这经上讲的。初地不知道二地境界,二地不知道三地境界,明显说出来不同空间维次。居上位的知道下面的,下面不知道上面。三住菩萨知道二住、初住,初住、二住不知道三住菩萨的境界,定功不够。

  

  诸位同修要晓得,佛法修行的枢纽,因戒得定。戒律在佛法里头是手段,帮助你得定,持戒是帮助你得定;定还是手段,帮助你开慧。如果你智慧不开,你破不了无明,你只能够断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,换句话说,你出不了十法界。定功的能力只能帮助你到十法界,要超越十法界要从定开慧。所以声闻、缘觉有定没有慧,智慧没开;慧一开他就超越十法界,慧一开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在我们这部经里面是同生位的菩萨。我们现在读的这一段经文都是属于同生性,有定没有开慧还是异生性,不是同生性。

  

  「三昧方便亦复然」,「三昧」这两个字是印度梵语音译,什么意思?意思跟禅定相同,但是三昧的意思比禅定的意思要深,为什么?我们通常讲世间四禅八定,讲禅定,不说它是三昧;讲出世间这些菩萨所证得的,我们通常不称禅定,叫三昧。这部经上讲毗卢遮那佛,他入的是什么定?「师子奋迅三昧」;《楞严经》上讲如来所入的大定,是「首楞严三昧」;我们念佛功夫成就,叫念佛三昧。由此可知,三昧是禅定,是比一般禅定更深的禅定。「方便亦复然」,「方」是方法,修禅定的方法,成就三昧的方法。念佛法门里面「一心不乱」是叫做念佛三昧,念佛三昧里面功夫等差很大,通常我们讲的三辈九品。为什么有三辈九品?你三昧功力不一样。我们常讲「理一心不乱」、「事一心不乱」、「功夫成片」,都叫念佛三昧。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的下品,事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的中品,理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的上品。这个合起来,世出世间的禅定,世出世间的解脱,佛统统知道,不但知道,他还示现给我们看,示现教导我们。

  

 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,这个示现是讲佛起大用,对我们的教学,让我们这些学生们看到老师的表演示现,我们欢喜,「令欢喜」。知道修定的道理,知道修定的方法,知道所契入的境界,这个境界是解脱境界。大乘禅定跟小乘人的修法不一样,成就也完全不相同,大乘成就高,时间短、快速。大乘人修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怎么修法?即相离相,离即不二,离即同时,这不是小乘人做的。即相是慧,离相是定,定慧等学。所以教下叫这种修行方法叫「止观」,止就是定,观就是慧。

  

  譬如现在一般家庭都有电视,看电视几乎变成现代人的文化,哪个不看电视?看电视能不能修禅定?能,你懂得止观这个方法就行。你每天电视打开,画面看得清清楚楚,音声听得清清楚楚,观!但是问题是你没有止,没有止你慧也没有。怎么没有止?你的心被这个境界转,你看电视里头的表演,他笑你跟着笑,他哭你跟着哭,你完了,你完全被他转,你完全受他的影响,被他污染了,这就不是修行人。修行人看电视是什么?看电视在修戒定慧,他看这个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,自己心里头如如不动。他看这个画面是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他看这个是梦幻泡影,所以「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」,他不就是在修定、修慧吗?他没有离开这个境界,就在这个境界里面成就戒定慧三学。他起心动念、日常生活,包括他的工作,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讲应酬,一切都如法、都守规矩,是持戒。所有事情并没有离开,照做,与一切大众和光同尘,这也是持戒。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是慧,绝对不把境界放在心上,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,那是定、那是三昧。

  

  所以「三昧方便」都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戒定慧三学,从早晨起来穿衣吃饭全是戒定慧,全是四摄、六度。这个六度里面,持戒是戒学,禅定是定学,般若是慧学,所以持戒、禅定、般若就是戒定慧三学;布施、忍辱、精进是方便,是帮助戒定慧三学的。三学、六度、四摄,我们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落实在家庭、居家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应酬,哪一法不是佛法?这样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了。这个世间种种现象你清楚,一切灾难你不受,为什么?你没有苦乐忧喜舍的受,顺境你没有喜爱,恶境你不生烦恼,不管在什么境界里面,你的心永远保持在清净平等觉,你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。你有能力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只要众生肯听你的话、听你的教导,这个众生必定能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中下根性的人,没有能力超越,能听你的话,他也能相信因果报应,也能够断恶修善,虽然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,他可以不堕三恶道;换句话说,你把他从恶道里头救拔出来,让他受人天的小果。根性利的人你帮助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,帮助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就是菩萨,你是个大菩萨。用自己的智慧、用自己的能力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,「佛为示现令欢喜」。

  

  底下一句是说目的,『普使涤除烦恼暗』,「烦恼」是讲见思、尘沙,「暗」是讲无明。佛为一切众生示现,也就是教化的目的是什么?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断见思烦恼,断尘沙烦恼,断无明烦恼,如此而已。这三种烦恼很复杂,《华严经》在「出现品」里面讲: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佛跟我们说真话,这是随顺真谛而说的,不是随顺俗谛。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换句话说,一切本来成佛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一切皆成佛」,这句话一点都不假。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?都是被妄想分别执着害了。妄想就是此地讲的「暗」,无明。明了,妄想就没有了;无明,妄想就出来了。无明是不了解事实真相,迷而不觉,你才会胡思乱想,你才会起分别执着。

  

  分别就是尘沙烦恼,执着就是见思烦恼。所以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,我们大乘菩萨修行在这里。穿衣不执着衣服的料子,也不执着样式,衣服能够蔽体、能够御寒就很好,什么料子都好,什么样式都好,不再执着。吃饭,米饭也好,面也好,杂粮也好,什么都好。甜的也好,辣的也好,咸的什么都好,完全没有执着,六道超越了,见思烦恼就断了。小乘人断见思好难好难,大乘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什么都不执着,就出了六道轮回;什么都不分别,就出了十法界;什么妄想都没有了,究竟圆满的佛果证得了,大乘方法确实比小乘妙!妙极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六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