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位,問題真的解決了。這從世間禅定來說,你有多麼深的禅定,佛知道你果報在哪裏、你達到什麼程度。
你修禅,禅定功夫還不夠,你還脫不了欲界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欲界貪戀財色名食睡五欲,佛警告我們,這五種欲望是「地獄五條根」,如果你貪著不肯放下,你出不了欲界;換句話說,你想修禅定,只是世間禅定,你修不成功的,你的功夫伏不住你的欲望。這五種欲望裏頭最嚴重的是財與色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忉利天人對于男女之色就淡了很多,忉利天人有男女,只有擁抱,沒有交會。夜摩天人比忉利天就更淡,親近,夜摩天男女的私欲到這個地方。兜率天人握手。他化天人就更淡了,彼此注目相看,歡歡喜喜看你一眼。到他化自在天,這是欲界裏最高的,男女之欲就更淡了,很短暫之間看一下,化樂天看的時間久,他化自在天看的時間很短暫。到初禅沒有了,財色名食睡完全伏住了。所以這個天愈往上面去,所伏的煩惱,功夫愈得力。
所以我們想修定,從這個地方能夠勘驗自己真實的功夫。我們對財、對色、對名、對吃、對睡眠,佛教弟子,這是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生活所必需,不能避免,佛教給我們怎麼樣?隨緣就好,不要貪著。在順境善緣裏頭修什麼?心裏面斷貪著;在逆境惡緣裏面斷瞋恚、斷愚癡,這就修行,這就功夫。我們懂不懂?我們是不是在這個地方,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升自己的境界,放下五欲六塵?我們雖然不是完全放下,輕了、煩惱輕了。貪著財色名食睡是煩惱,這個煩惱要一年比一年輕,自己知道我來生生到哪一層天就曉得了。如果對于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非常執著,絲毫不肯放下的,那個果報在叁途: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
佛跟我們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老人家先做到了,他真放下了。你看看我們世間人求榮華富貴,他是王子,他可以繼承他父親的王位,世間的榮華富貴他得到了,不是沒有得到,得到,放下,做給我們看。我們天天想追求,人家放下了。名位放下了、權力放下了;在生活上,財放下了,只剩下叁衣一缽;色放下了,出家了;吃,每天托缽,決定沒有分別,給什麼吃什麼,酸甜苦辣鹹統統能接受,決不起絲毫分別,這是修行。日常生活當中修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在日常生活當中、是在處事待人接物,對什麼人都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念念舍己爲人,幫助別人開悟。念念沒有別的,解決別人的疑難雜症。人家有疑惑,到這兒來請教,釋迦牟尼佛都是很慈悲教導他,從來沒有拒絕過人的,得到九法界衆生的敬仰愛戴,以他爲師,向他學習,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「佛爲示現令歡喜」。
所以禅定的力無量無邊,禅定愈深,它突破的面愈大,突破的時間愈長,到如來果地達到究竟圓滿。空間講十方,時間講叁世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佛沒有一樣不清楚,這是神通解脫的力量沒有邊際。「解」是解開,見思煩惱解開了,塵沙煩惱解開了,根本無明解開了,脫離六道,脫離十法界,脫離「分段」、「變易」兩種生死,脫離所有一切的疑難迷惑,這是聲聞菩薩所不能比的。聲聞菩薩也有禅定,禅定的功夫達不到佛的境界,所以他們還要修,不斷向上提升。聲聞、緣覺的禅定功夫只能斷見思煩惱,菩薩能斷塵沙煩惱,這個定的功夫比聲聞、緣覺深;定功深,但是無明煩惱沒破,再往上提升,破一品無明,這脫離十法界了。住在哪裏?住一真法界,住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裏面有四十一個菩薩階位,換句話說,至少是有四十一個不同的維次空間,這經上講的。初地不知道二地境界,二地不知道叁地境界,明顯說出來不同空間維次。居上位的知道下面的,下面不知道上面。叁住菩薩知道二住、初住,初住、二住不知道叁住菩薩的境界,定功不夠。
諸位同修要曉得,佛法修行的樞紐,因戒得定。戒律在佛法裏頭是手段,幫助你得定,持戒是幫助你得定;定還是手段,幫助你開慧。如果你智慧不開,你破不了無明,你只能夠斷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,換句話說,你出不了十法界。定功的能力只能幫助你到十法界,要超越十法界要從定開慧。所以聲聞、緣覺有定沒有慧,智慧沒開;慧一開他就超越十法界,慧一開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在我們這部經裏面是同生位的菩薩。我們現在讀的這一段經文都是屬于同生性,有定沒有開慧還是異生性,不是同生性。
「叁昧方便亦複然」,「叁昧」這兩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,什麼意思?意思跟禅定相同,但是叁昧的意思比禅定的意思要深,爲什麼?我們通常講世間四禅八定,講禅定,不說它是叁昧;講出世間這些菩薩所證得的,我們通常不稱禅定,叫叁昧。這部經上講毗盧遮那佛,他入的是什麼定?「師子奮迅叁昧」;《楞嚴經》上講如來所入的大定,是「首楞嚴叁昧」;我們念佛功夫成就,叫念佛叁昧。由此可知,叁昧是禅定,是比一般禅定更深的禅定。「方便亦複然」,「方」是方法,修禅定的方法,成就叁昧的方法。念佛法門裏面「一心不亂」是叫做念佛叁昧,念佛叁昧裏面功夫等差很大,通常我們講的叁輩九品。爲什麼有叁輩九品?你叁昧功力不一樣。我們常講「理一心不亂」、「事一心不亂」、「功夫成片」,都叫念佛叁昧。功夫成片是念佛叁昧的下品,事一心不亂是念佛叁昧的中品,理一心不亂是念佛叁昧的上品。這個合起來,世出世間的禅定,世出世間的解脫,佛統統知道,不但知道,他還示現給我們看,示現教導我們。
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,這個示現是講佛起大用,對我們的教學,讓我們這些學生們看到老師的表演示現,我們歡喜,「令歡喜」。知道修定的道理,知道修定的方法,知道所契入的境界,這個境界是解脫境界。大乘禅定跟小乘人的修法不一樣,成就也完全不相同,大乘成就高,時間短、快速。大乘人修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怎麼修法?即相離相,離即不二,離即同時,這不是小乘人做的。即相是慧,離相是定,定慧等學。所以教下叫這種修行方法叫「止觀」,止就是定,觀就是慧。
譬如現在一般家庭都有電視,看電視幾乎變成現代人的文化,哪個不看電視?看電視能不能修禅定?能,你懂得止觀這個方法就行。你每天電視打開,畫面看得清清楚楚,音聲聽得清清楚楚,觀!但是問題是你沒有止,沒有止你慧也沒有。怎麼沒有止?你的心被這個境界轉,你看電視裏頭的表演,他笑你跟著笑,他哭你跟著哭,你完了,你完全被他轉,你完全受他的影響,被他汙染了,這就不是修行人。修行人看電視是什麼?看電視在修戒定慧,他看這個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,自己心裏頭如如不動。他看這個畫面是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他看這個是夢幻泡影,所以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他不就是在修定、修慧嗎?他沒有離開這個境界,就在這個境界裏面成就戒定慧叁學。他起心動念、日常生活,包括他的工作,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講應酬,一切都如法、都守規矩,是持戒。所有事情並沒有離開,照做,與一切大衆和光同塵,這也是持戒。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是慧,絕對不把境界放在心上,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,那是定、那是叁昧。
所以「叁昧方便」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戒定慧叁學,從早晨起來穿衣吃飯全是戒定慧,全是四攝、六度。這個六度裏面,持戒是戒學,禅定是定學,般若是慧學,所以持戒、禅定、般若就是戒定慧叁學;布施、忍辱、精進是方便,是幫助戒定慧叁學的。叁學、六度、四攝,我們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家庭、居家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應酬,哪一法不是佛法?這樣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了。這個世間種種現象你清楚,一切災難你不受,爲什麼?你沒有苦樂憂喜舍的受,順境你沒有喜愛,惡境你不生煩惱,不管在什麼境界裏面,你的心永遠保持在清淨平等覺,你過的是佛菩薩的日子。你有能力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只要衆生肯聽你的話、聽你的教導,這個衆生必定能夠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中下根性的人,沒有能力超越,能聽你的話,他也能相信因果報應,也能夠斷惡修善,雖然不能夠出離六道輪回,他可以不墮叁惡道;換句話說,你把他從惡道裏頭救拔出來,讓他受人天的小果。根性利的人你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脫離六道輪回,幫助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是菩薩,你是個大菩薩。用自己的智慧、用自己的能力爲一切衆生現身說法,「佛爲示現令歡喜」。
底下一句是說目的,『普使滌除煩惱暗』,「煩惱」是講見思、塵沙,「暗」是講無明。佛爲一切衆生示現,也就是教化的目的是什麼?無非是幫助一切衆生斷見思煩惱,斷塵沙煩惱,斷無明煩惱,如此而已。這叁種煩惱很複雜,《華嚴經》在「出現品」裏面講: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佛跟我們說真話,這是隨順真谛而說的,不是隨順俗谛。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換句話說,一切本來成佛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一切皆成佛」,這句話一點都不假。爲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?都是被妄想分別執著害了。妄想就是此地講的「暗」,無明。明了,妄想就沒有了;無明,妄想就出來了。無明是不了解事實真相,迷而不覺,你才會胡思亂想,你才會起分別執著。
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。所以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,我們大乘菩薩修行在這裏。穿衣不執著衣服的料子,也不執著樣式,衣服能夠蔽體、能夠禦寒就很好,什麼料子都好,什麼樣式都好,不再執著。吃飯,米飯也好,面也好,雜糧也好,什麼都好。甜的也好,辣的也好,鹹的什麼都好,完全沒有執著,六道超越了,見思煩惱就斷了。小乘人斷見思好難好難,大乘人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什麼都不執著,就出了六道輪回;什麼都不分別,就出了十法界;什麼妄想都沒有了,究竟圓滿的佛果證得了,大乘方法確實比小乘妙!妙極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