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三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二三卷)

  

     诸位同修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座内众流,说偈赞佛,海慧菩萨赞颂:

  

  向下每一位菩萨都有十首赞颂。在没有介绍赞颂之前,我们先把前面所说的做一个总结,让我们对于这桩事情有一个清楚的概念。如来师子座里面流出来这么多的菩萨摩诃萨,清凉与李长者都有详细的说明。李长者所说的大意,我们归纳起来,经中所讲的佛是表性德,菩萨是表修德,性修不二,古今不二。座内出现这一个现相,是表古佛、无量劫以来佛佛都是这样修成的,古今不二。李长者特别为我们指示:如下面偈颂里面说得很清楚,「诸佛所悟我已知,常以法身为座体」。

  

  如来师子座是什么?决不是一张椅子,法身是座体,法身遍虚空法界。座是什么意思?座表不动,表这个意思。真心本性从来没有动过,这是座的真正的意义。所以,师子宝座之体是法身,师子宝座上无量无边的庄严,是什么?普贤万行。由此可知,普贤行无量无边,宝座周匝庄严无量无边。谁坐?佛坐。佛又表什么?「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」。所以佛法中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慈悲就是佛,方便就是菩萨,「前佛后佛」,总不离这个原则。我们要学佛,要以慈悲为本,「法身为座」,慈悲就是佛,方便就是菩萨。座中出现的菩萨不是变化所作,是从法身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;不仅是菩萨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以法身为自体。座体,体是法身,法身就是法界,普贤所行还是法界。「座身是正报」,「座上庄严」是万行所感得的依报。我们从这些地方细心去体会,因果不二的道理、因果不二的事实真相。

  

  长者又举「入法界品」当中所说的,「如来师子之座,普遍法界为座体」,前后经文互相照应,我们就明白佛所说的真实义趣,这是愿解如来真实义。这一段文说明古佛、今佛是一不是二,古佛所修的,跟我们今天所修的,也是一不是二;换句话说,我们要想成就,不能不遵循古佛的道路。清凉在《四十华严》经题里面说到,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没有说一句话,没有说一个字。天天说,为什么说没有说一句话?没有一句话是自己说的,意思在这个地方。他所说的,是古佛如是说,这个意思我们明白了。就跟孔老夫子所讲的一样,夫子一生教学,他说他是「述而不作」,述是说古圣先贤的教诲,没有一句话、没有一桩事情是他自己创造的,没有!

  

  现在人都提倡创造、创作,一般人认为这是很了不起。世间法里面容许或有创作发明,圣贤大道里面创作没有了,你不可能有创作。如果你有创作,那就说明古佛所悟的不圆满,还有缺陷,你现在发明,你现在创造。如果古佛所修、所证、所悟是圆满的,你还有什么创作?创作的机缘没有了,后佛与古佛不二,你哪里来的创作?宇宙人生真相,我们这两年提倡的纯净纯善,没有欠缺了,你还创作什么?你还有什么话好说的?孔老夫子知道,他所学所证得的,与古圣先贤所修所证不二,创造就没有了,真的是述而不作。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证究竟圆满,跟古佛也是不二,他所说出来的,古人都曾经说过了,没有什么新的东西。如果有新的东西,那都是邪魔外道,跟正法不一样,这个意思很深很深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。所以他老实了,孔老夫子老实了,释迦牟尼佛老实了,老实人才能有究竟圆满的成就。搞什么新花样的,不老实!不会有成就。搞得再热闹,总离不开三途六道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

  清凉、李长者的注解,《疏钞》、《合论》,诸位自己可以去参看,然后了解经里面所说的真实义。至于讲到道场,我们在《华严》这么多年来才有这么一点体会。道场,「此以一切法皆为道场也」。「以法界为场地,诸波罗蜜为人功」,为人修行的功夫。治一切烦恼习气,这个治是对治,恢复自性的本净本善。对治无明,成就根本智。根本智起作用,称之为后得智。根本智是什么?本善本净,纯善纯净,这就是根本智。纯净纯善的心起作用,那就是纯净纯善之行,这个行是普贤行,所以是圆满的后得智。我们以这几句话,把前面这一大段文做一个总结。现在我们看偈颂,第一段有十首:

  

  【尔时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,承佛威力,普观一切道场众海,即说颂言。】

  

  诸位要记住,此地所讲的是同生众,菩萨都是等觉,不是普通的菩萨。前面所说的,是以法界为道场,是以法身为师子座,以普贤弘愿为庄严。凡是依这个修行的,就是座内流出的菩萨摩诃萨。由此可知,他们境界之圆满与如来果地没有两样。赞颂,赞他就是自赞。在说偈仪里面,依然是『承佛威力』,这是教我们谦虚,我们哪有能力说法?古人开口说法,先有归敬仪式,这一行半的经文就是归敬仪式,求佛菩萨加持。给经论做注解,前面也有归敬仪式,这些字样现在看不到了,从前有!我们在这个经上处处看到,没有不求三宝加持的道理。

  

  『普观一切道场众海』,这个句子跟前面不一样,这是对于大众致敬。这些大众来听讲的,听讲的这些大众,都是诸佛如来,所以要致敬,真诚的致敬。九法界众生,何以说是诸佛如来?前面讲过三世诸佛,尽虚空遍法界有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怎么能够不致敬?致敬完毕,这才开始说偈赞佛。前面五首,赞佛身德能。请看第一首:

  

  【诸佛所悟悉已知,如空无碍皆明照,光遍十方无量土,处于众会普严洁。】

  

  五首,第一首赞智慧,第二首赞功德,第三首赞神通,第四首赞因深,第五首赞果殊胜,统统都是自性本具的,我们要明了。自性本具,现在的问题,怎样能够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现前,能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上,我们能享受到,这个才管用,否则的话,所学非所用,我们就不必浪费这么多时间精力,无此必要!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学法。

  

  『诸佛所悟悉已知』,菩萨全都知道了。我们要问:诸佛所悟的是什么?佛在经论上常讲,一经通一切经通,一法入一切法入,你要不通、你要不入,你怎么会知道佛的境界?确实我们是没有入佛境界,我们曾经听说,听谁说?听佛在《般若经》上说过。说什么?诸法实相。佛是怎么说的?「诸法实相无所有,不可得」,如果我们对佛这几句话稍有领悟,心就安了,万缘自然就放下了。为什么?世出世间一切法,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。诸法没有体性,体性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不是物质,也不是精神,到底是什么?佛给我们说了一句真话:「不思议境界」,这是真如本性。谁能入?修普贤行的人能入。本经后头「入法界品」,在《四十华严经》题目我们能看到,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」。清凉大师给我们讲,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自性,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,这是所入;普贤行愿是能入。我们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,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。要圆成佛道,一定要修普贤行。

  

  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有什么不一样?普贤行是以虚空法界为境界的,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,剎土众生是自己的身相,是一不是二。我们如果还分自他,在一切法里面还有成见,分自分他,还有妄想分别执着,你入不了这个境界。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一想,这才是诸法实相。果然觉悟到世出世间一切法「无所有、不可得」,我们自然万缘放下。不但这个世间放下了,虚空法界也放下了。既然放下了,我们要问娑婆世界我们要不要离?极乐世界我们要不要去往生?要!无所有不可得,不妨碍你舍娑婆取极乐世界,不妨碍!清凉大师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,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诸法实相是无障碍的法界,有碍不是事实,事实是无碍。「无所有、不可得」才无碍,如果说是有所求、有可得,那就有障碍了。不来不去不碍来去,不生不灭不碍生灭,不常不断不碍常断,妙!所以法叫妙法,你从这里面去体会。

  

  『如空无碍皆明照』,照见自性。世出世法依正庄严,要晓得「如空无碍」,你就见性了,明心见性。『光遍十方无量土』,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大圆满,「光」是智慧光明,你的智慧光明遍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,一个都不漏,为什么?虚空法界剎土众生「唯心所现」,它怎么离得开心?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;相不离性,性不离相;相不离体,体不离相。相的体性就是真心,所以当然周遍,智慧光明周遍。第二个德能周遍,德能是什么?「唯识所现」,从心想生,这是大德大能。为什么一真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?不管它怎么变化,所谓是万变不离宗,只要一觉悟,就回头了。德用大圆满,也是遍十方无量剎土。

  

  第三个相好,就像大经里面所赞叹的,「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。佛,前面祖师大德们说过,「常以法身为座体,以普贤万行为庄严,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」。佛是什么?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。那我们知道了,佛是究竟圆满的性德。哪一个众生究竟圆满性德流露出来了,我们就尊称他为佛陀。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向外透,透得不圆满,我们称他为菩萨。自性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被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,一分一毫都透不出来,我们叫他作凡夫。凡夫、菩萨、诸佛名号是这么个意义,我们要懂,我们要觉悟。相好也是周遍十方无量剎土。

  

  『处于众会普严洁』,「众会」用现在的话来说,一切众生的聚会,一切众生所组成的社团。譬如此地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们,我们组成一个会,净宗学会,这个好!这是众会里面的一会。在这里面普遍,「普」这个字里头包含着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这才普;不清净、不平等就不普。清净平等就普。「严」是庄严,「洁」是一尘不染。严是福,洁是慧,显示无量无边真实福慧,「福慧二足尊」我们在这个地方看见了。再看下面一首:

  

  【如来功德不可量】

  

  什么叫功?什么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