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二叁卷)
諸位同修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座內衆流,說偈贊佛,海慧菩薩贊頌:
向下每一位菩薩都有十首贊頌。在沒有介紹贊頌之前,我們先把前面所說的做一個總結,讓我們對于這樁事情有一個清楚的概念。如來師子座裏面流出來這麼多的菩薩摩诃薩,清涼與李長者都有詳細的說明。李長者所說的大意,我們歸納起來,經中所講的佛是表性德,菩薩是表修德,性修不二,古今不二。座內出現這一個現相,是表古佛、無量劫以來佛佛都是這樣修成的,古今不二。李長者特別爲我們指示:如下面偈頌裏面說得很清楚,「諸佛所悟我已知,常以法身爲座體」。
如來師子座是什麼?決不是一張椅子,法身是座體,法身遍虛空法界。座是什麼意思?座表不動,表這個意思。真心本性從來沒有動過,這是座的真正的意義。所以,師子寶座之體是法身,師子寶座上無量無邊的莊嚴,是什麼?普賢萬行。由此可知,普賢行無量無邊,寶座周匝莊嚴無量無邊。誰坐?佛坐。佛又表什麼?「以無作大悲之智爲座上佛」。所以佛法中常講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慈悲就是佛,方便就是菩薩,「前佛後佛」,總不離這個原則。我們要學佛,要以慈悲爲本,「法身爲座」,慈悲就是佛,方便就是菩薩。座中出現的菩薩不是變化所作,是從法身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;不僅是菩薩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以法身爲自體。座體,體是法身,法身就是法界,普賢所行還是法界。「座身是正報」,「座上莊嚴」是萬行所感得的依報。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,因果不二的道理、因果不二的事實真相。
長者又舉「入法界品」當中所說的,「如來師子之座,普遍法界爲座體」,前後經文互相照應,我們就明白佛所說的真實義趣,這是願解如來真實義。這一段文說明古佛、今佛是一不是二,古佛所修的,跟我們今天所修的,也是一不是二;換句話說,我們要想成就,不能不遵循古佛的道路。清涼在《四十華嚴》經題裏面說到,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說一句話,沒有說一個字。天天說,爲什麼說沒有說一句話?沒有一句話是自己說的,意思在這個地方。他所說的,是古佛如是說,這個意思我們明白了。就跟孔老夫子所講的一樣,夫子一生教學,他說他是「述而不作」,述是說古聖先賢的教誨,沒有一句話、沒有一樁事情是他自己創造的,沒有!
現在人都提倡創造、創作,一般人認爲這是很了不起。世間法裏面容許或有創作發明,聖賢大道裏面創作沒有了,你不可能有創作。如果你有創作,那就說明古佛所悟的不圓滿,還有缺陷,你現在發明,你現在創造。如果古佛所修、所證、所悟是圓滿的,你還有什麼創作?創作的機緣沒有了,後佛與古佛不二,你哪裏來的創作?宇宙人生真相,我們這兩年提倡的純淨純善,沒有欠缺了,你還創作什麼?你還有什麼話好說的?孔老夫子知道,他所學所證得的,與古聖先賢所修所證不二,創造就沒有了,真的是述而不作。釋迦牟尼佛所修所證究竟圓滿,跟古佛也是不二,他所說出來的,古人都曾經說過了,沒有什麼新的東西。如果有新的東西,那都是邪魔外道,跟正法不一樣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所以他老實了,孔老夫子老實了,釋迦牟尼佛老實了,老實人才能有究竟圓滿的成就。搞什麼新花樣的,不老實!不會有成就。搞得再熱鬧,總離不開叁途六道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清涼、李長者的注解,《疏鈔》、《合論》,諸位自己可以去參看,然後了解經裏面所說的真實義。至于講到道場,我們在《華嚴》這麼多年來才有這麼一點體會。道場,「此以一切法皆爲道場也」。「以法界爲場地,諸波羅蜜爲人功」,爲人修行的功夫。治一切煩惱習氣,這個治是對治,恢複自性的本淨本善。對治無明,成就根本智。根本智起作用,稱之爲後得智。根本智是什麼?本善本淨,純善純淨,這就是根本智。純淨純善的心起作用,那就是純淨純善之行,這個行是普賢行,所以是圓滿的後得智。我們以這幾句話,把前面這一大段文做一個總結。現在我們看偈頌,第一段有十首:
【爾時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道場衆海,即說頌言。】
諸位要記住,此地所講的是同生衆,菩薩都是等覺,不是普通的菩薩。前面所說的,是以法界爲道場,是以法身爲師子座,以普賢弘願爲莊嚴。凡是依這個修行的,就是座內流出的菩薩摩诃薩。由此可知,他們境界之圓滿與如來果地沒有兩樣。贊頌,贊他就是自贊。在說偈儀裏面,依然是『承佛威力』,這是教我們謙虛,我們哪有能力說法?古人開口說法,先有歸敬儀式,這一行半的經文就是歸敬儀式,求佛菩薩加持。給經論做注解,前面也有歸敬儀式,這些字樣現在看不到了,從前有!我們在這個經上處處看到,沒有不求叁寶加持的道理。
『普觀一切道場衆海』,這個句子跟前面不一樣,這是對于大衆致敬。這些大衆來聽講的,聽講的這些大衆,都是諸佛如來,所以要致敬,真誠的致敬。九法界衆生,何以說是諸佛如來?前面講過叁世諸佛,盡虛空遍法界有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怎麼能夠不致敬?致敬完畢,這才開始說偈贊佛。前面五首,贊佛身德能。請看第一首:
【諸佛所悟悉已知,如空無礙皆明照,光遍十方無量土,處于衆會普嚴潔。】
五首,第一首贊智慧,第二首贊功德,第叁首贊神通,第四首贊因深,第五首贊果殊勝,統統都是自性本具的,我們要明了。自性本具,現在的問題,怎樣能夠讓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現前,能落實到我們實際生活上,我們能享受到,這個才管用,否則的話,所學非所用,我們就不必浪費這麼多時間精力,無此必要!現在我們來看看怎麼學法。
『諸佛所悟悉已知』,菩薩全都知道了。我們要問:諸佛所悟的是什麼?佛在經論上常講,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法入一切法入,你要不通、你要不入,你怎麼會知道佛的境界?確實我們是沒有入佛境界,我們曾經聽說,聽誰說?聽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說過。說什麼?諸法實相。佛是怎麼說的?「諸法實相無所有,不可得」,如果我們對佛這幾句話稍有領悟,心就安了,萬緣自然就放下了。爲什麼?世出世間一切法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。諸法沒有體性,體性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不是物質,也不是精神,到底是什麼?佛給我們說了一句真話:「不思議境界」,這是真如本性。誰能入?修普賢行的人能入。本經後頭「入法界品」,在《四十華嚴經》題目我們能看到,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」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講,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自性,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,這是所入;普賢行願是能入。我們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,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。要圓成佛道,一定要修普賢行。
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有什麼不一樣?普賢行是以虛空法界爲境界的,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,剎土衆生是自己的身相,是一不是二。我們如果還分自他,在一切法裏面還有成見,分自分他,還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入不了這個境界。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一想,這才是諸法實相。果然覺悟到世出世間一切法「無所有、不可得」,我們自然萬緣放下。不但這個世間放下了,虛空法界也放下了。既然放下了,我們要問娑婆世界我們要不要離?極樂世界我們要不要去往生?要!無所有不可得,不妨礙你舍娑婆取極樂世界,不妨礙!清涼大師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諸法實相是無障礙的法界,有礙不是事實,事實是無礙。「無所有、不可得」才無礙,如果說是有所求、有可得,那就有障礙了。不來不去不礙來去,不生不滅不礙生滅,不常不斷不礙常斷,妙!所以法叫妙法,你從這裏面去體會。
『如空無礙皆明照』,照見自性。世出世法依正莊嚴,要曉得「如空無礙」,你就見性了,明心見性。『光遍十方無量土』,這是佛法裏面常講的大圓滿,「光」是智慧光明,你的智慧光明遍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一個都不漏,爲什麼?虛空法界剎土衆生「唯心所現」,它怎麼離得開心?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;相不離性,性不離相;相不離體,體不離相。相的體性就是真心,所以當然周遍,智慧光明周遍。第二個德能周遍,德能是什麼?「唯識所現」,從心想生,這是大德大能。爲什麼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?不管它怎麼變化,所謂是萬變不離宗,只要一覺悟,就回頭了。德用大圓滿,也是遍十方無量剎土。
第叁個相好,就像大經裏面所贊歎的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。佛,前面祖師大德們說過,「常以法身爲座體,以普賢萬行爲莊嚴,以無作大悲之智爲座上佛」。佛是什麼?真實智慧無盡的慈悲。那我們知道了,佛是究竟圓滿的性德。哪一個衆生究竟圓滿性德流露出來了,我們就尊稱他爲佛陀。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向外透,透得不圓滿,我們稱他爲菩薩。自性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被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,一分一毫都透不出來,我們叫他作凡夫。凡夫、菩薩、諸佛名號是這麼個意義,我們要懂,我們要覺悟。相好也是周遍十方無量剎土。
『處于衆會普嚴潔』,「衆會」用現在的話來說,一切衆生的聚會,一切衆生所組成的社團。譬如此地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們,我們組成一個會,淨宗學會,這個好!這是衆會裏面的一會。在這裏面普遍,「普」這個字裏頭包含著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這才普;不清淨、不平等就不普。清淨平等就普。「嚴」是莊嚴,「潔」是一塵不染。嚴是福,潔是慧,顯示無量無邊真實福慧,「福慧二足尊」我們在這個地方看見了。再看下面一首:
【如來功德不可量】
什麼叫功?什麼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