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叫德?「功德」兩個字在現在這個社會上,不是學佛的人他也聽得耳熟,他也會說,「哎喲!你做的好事,無量功德」,他也會說一句,其實功德兩個字真正的意思,他未必知道。這個地方我們又遇到了,略略的做個解釋。功是講你修行的功夫,這是因;德,是你得到的果報,修善因一定得善果。譬如持戒有功,嚴持戒律,持得很好,生定那就是德。依戒生定,那我們現在講,你得清淨心了,你持戒的功夫很好,你心地清淨,這是德。修定有功,開慧是德,智慧開了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真正了解功德兩個字是什麼意思。功德不容易,難修,很容易失掉。你們想想,那個德是清淨心,這個心稍稍有一點汙染,失掉了,功德沒有了。
所以佛法裏頭常常有一句話說「火燒功德林」,那個火是講發脾氣,脾氣一發,清淨心沒有了,功德就沒有了,這是舉一個例子。貪瞋癡慢,全都破壞你的功德。心清淨了,貪愛的心一起來,清淨心失掉了,傲慢心起來、嫉妒心起來,全都失掉了,不僅是瞋恚之火,你一定要知道。怎麼能保持著功德?順境善緣、逆境惡緣都是以平等心對待,以清淨心對待,以慈悲心對待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你的功德才保得住。換句話說,你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,你所修的是福德邊事,沒有功德。這個道理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了,不能産生誤會。福德沒有關系,七情五欲不會破壞福德。因爲功德是清淨心,你自己去想,清淨心失掉了,功德就沒有了,又要從頭來修。
『如來功德不可量』,如來知道一切諸法無所有、不可得,所以他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換句話說,即使在九法界示現種種不同的形相,攝受衆生、教化衆生,與一切衆生和光同塵,實際上,實際理地,他如如不動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從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這個功德不可量,不可量也就是不可思議,也就是究竟圓滿的功德。
【十方法界悉充滿】
你看看他的修功,充滿虛空法界。他所感的德,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禅定智慧,或者我們這些年來總結大乘教裏面教導我們的重要綱領,真誠是德,把一切虛假斷掉、放下了,恢複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無一不是充滿十方法界。
【普坐一切樹王下,諸大自在共雲集。】
這裏頭我們都要懂得經中表法的義趣,『一切樹王』就是一切建樹、一切樹立。這個樹立、建立多半都是講建立規矩。像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建樹的,就是樹立的戒律,給我們樹立的威儀,都是充遍十方法界。『王』是講自在的意思,『諸大自在共雲集』,大自在的修行人,大自在的這些菩薩們,雲集在樹王之下,這個意思我們應當能體會得到。
第叁首:
【佛有如是神通力,一念現于無盡相,如來境界無有邊,各隨解脫能觀見。】
這一首是贊佛的神通。『佛有如是神通力』,「如是」是表究竟圓滿,自性本具的德能圓滿現前,毫分的障礙都沒有,這是神通力。『一念現于無盡相』,「一念」是時間的短暫,剎那之間能現無盡的相好莊嚴,這是事實,一點都不假。它現的是什麼相?現的是法界、剎土衆生依正莊嚴,唯心所現。這一句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字眼「一念」,所以宇宙萬法,你要找來去,要找始終(或者講終始),無一不是妄想分別執著,找不到的!這一樁事情難懂,我們舉個簡單比喻來說。我們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,夢醒之後,你有沒有方法去找我這個夢什麼時候開始作的?幾分幾秒開始作的?幾點幾分幾秒醒過來的?你要找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法的開端、始終,就像找你夢中那個境界始終是一樁事情,不但是毫無意義,實在呢?實在沒有這一樁事情。
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,你看現在這個世間,還在那裏找,找宇宙的起源、生命的起源,說法很多很多,到現在都沒有一種說法讓社會大衆能夠心悅誠服的接受。什麼道理?講法很多,都不夠圓滿。佛法裏頭講的圓滿、講的究竟。沒有始終,你到哪裏去找?沒有生滅,你去找生滅;沒有來去,你去找來去,你不叫自找麻煩嗎?所以事實真相,只要你把萬緣放下,心裏真正到一念不生,這事實真相大白了,你都看見、都明白了。凡人爲什麼看不到事實真相?凡人心是亂的,定心就見到了。所以定心生智慧,佛經裏面常常把水比喻作心,這很有道理。水靜的時候,沒有風浪,沒有汙染,這個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境界相就照得清清楚楚,那就照見,那是真實智慧。凡夫的心是染汙的、是不淨的、是動的,那個念頭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生,這個生滅是波浪。這裏面夾雜著自私自利、貪瞋癡慢,這是染汙。凡夫的心,既染汙又不淨,怎麼能夠見到事實真相?見不到!他想見,于是在猜測,哪裏知道愈猜愈訛!
『如來境界無有邊,各隨解脫能觀見』,你看看如來境界,你要「隨解脫」才能夠見到。解脫最低的程度,你要解開見思煩惱,脫離六道輪回,你就能見到少分。六道凡夫沒有能力體會到如來境界。欲界凡夫被欲愛染著,見不到;色界、無色界的凡夫,被嚴重無明染汙,也見不到。色界跟無色界雖然欲愛他放下了,無明沒有破,所以他見不到。斷見思煩惱之後,超越六道輪回,能夠見到仿佛的如來境界,我們講相似,能體會到一些。必須要把塵沙煩惱斷掉,還得要破一品無明,那你真的見到了,你入如來境界。這個地方「各隨解脫能觀見」,這個「各」是指法身菩薩,從圓教初住到等覺,這四十一個階位叫做「各」,所以此地的各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們隨著他們的解脫能觀見,入佛境界。我們學佛,一定要以這個爲我們修學的目標,以普賢行爲我們修行的方向,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契入,這樣就對了。再看下面一首:
【如來往昔經劫海,在于諸有勤修行,種種方便化衆生,令彼受行諸佛法。】
這一首贊因深,我們應當學習。第一句是說的時間之長,我們總要發長遠心,這才行。要有恒心、要有毅力,要能禁得起考驗,禁得起折磨,永不退轉,這是諸佛如來給我們做的榜樣。『在于諸有勤修行』,「諸有」特別講的六道,菩薩在六道裏頭修行。「諸有」就是講的欲界有、色界有、無色界有,稱之爲諸有,所以諸有就是講的叁界六道。在這裏面勇猛精進、勤苦修行,這個階段是起步,也是行門裏頭最艱難的開端。如果沒有精勤,這個難關很難突破。所謂精,我們所修學的要求純而不雜,精純;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這是勤。把我們無量劫來在生死輪回裏面所犯的種種過失、種種錯誤,都要把它修正過來。
修行有巧有拙,拙就是很笨拙。這個笨拙,古人比喻「尋枝摘葉」。身口的過惡太多太多,一樁一樁的修是相當的麻煩。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巧妙的修行方法,巧在哪裏?從根本修,這個方法好。根本是什麼?根本是念頭,從心地去修。我們曉得,口裏頭言語、身體的動作,都是從念頭上生起來的,念要是正,言語造作焉能不正?念頭要是邪,言語造作想把它修正,也不是真的正了,假的不是真的。所以從根本修,就是從起心動念之處,這叫從根本修,從才分別執著之處,在這裏下手。這樣下手修行,真的比從身口七支上下功夫要方便太多,而且效果殊勝,佛與大菩薩會用這個方法。所以我們要明了,大乘比小乘容易修。小乘修難,小乘在事相;大乘修容易,大乘在起心動念,我們曉得在這個地方用功。
淨宗的方法尤其是高妙,用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修心。無論我這個念頭是善是惡,真正修淨土的人不理會念頭善惡,只要念頭一起來,古德常說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頭起來是習氣,換句話說,它非起來不可,它要不起來,那你就不是凡夫,你就是聖人,凡夫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?念頭才起,立刻就覺悟,這一覺悟,立刻就把這個念頭轉過來,轉成佛號,這個方法真的是妙!八萬四千法門,確確實實稱得上第一法門。這個第一不是我說的,諸佛如來所說。念頭才起,「阿彌陀佛」,一句佛號把它換過來,這叫會念。宗門大德測驗學生,常常問:「你會麼?」我們淨土宗也可以用這一句話:「你會嗎?」會念佛的人,念頭才起,「阿彌陀佛」,這一句佛號把那個念頭打掉了。
不論是善念惡念,這個要知道,爲什麼?善念果報在叁善道,惡念果報在叁惡道,有念都是邪念。無念呢?無念是無明。所以我們不可以有念,也不可以無念,那怎麼辦?念這一句佛號就好了,這一句佛號就是正念。我心裏有這個正念,沒有邪念,也不墮無明。八萬四千法門,哪有這個法門這麼方便、這麼簡單、這麼容易、這麼穩當?效果無比殊勝。爲什麼?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裏想佛,佛現前了!大勢至菩薩講的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道理在此地。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我們心裏頭念佛就是作佛,我心本來是佛,現在心又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成功容易,成功高超!沒有其他的法能跟它相比。其他的方法,當然行,能成佛,難!時間要長。這個方法簡單容易,十方諸佛贊歎,不是沒有道理。
『種種方便化衆生』,這個「種種方便」,無量無邊的法門,教化衆生、接引衆生、成就衆生。一切衆生喜歡哪個法門,用哪一種方法去幫助他,真的是各隨所好。諸佛菩薩教學決定沒有設一個框架,「你一定要學我這個法門」,不是的!佛永遠都是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佛的方法是教你自己慢慢覺悟,佛永遠是隨緣而不攀緣,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爲什麼?如果我們攀緣,你看看許許多多熱心的同修,「淨宗法門這麼好,我現在已經得到了,巴不得我的家親眷屬、我的親戚朋友們,統統都來學這個法門。」于是搞得自己身心不安,搞得功夫不得力。你勸你的家人,你的家人看你這個樣子,對你沒有信心。到底是你錯,是他錯了?你有沒有認真去反省?有沒有仔細去觀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