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二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做为助修的课程,正助双修。先选定课程,然后再依照这个课程去聘请老师。仔细观察打听,这个课程哪些老师对它下过功夫?有研究、有修行,解行相应,聘请这个老师来讲解、教授这个课程。所以教学政策、主持教学是方丈和尚的事情,聘请法师来代他上课,法师是教员。授课的这些老师,出家的法师,行,能担任,在家居士也能担任,只要他对于这一门经论解行相应,他就能教得很好。所以寺院里面的课程跟一般学校性质很接近,寺院确实是学校。

  

  教化众生这个功德,我们现在讲这是成绩,绩效是校长负责任。学校办得好,政府奖励是奖励校长,不是教员。校长课程安排得好,老师请得好,所以校长是第一个大护法,决定是内行,他不是外行。学校办得好,教学有成就,当然功劳是校长的,所有一切教职员都要跟他做密切的配合,把这一桩事情做好。佛法亦复如是,这叫佛教教育,这叫佛菩萨的事业,佛家有个术语常讲「如来家业」,就是如来家的事业。佛菩萨家的事业是什么?教学,社会教育,而且是义务教育,跟普通教育不一样。普通教育单纯,学生是固定的,年龄相仿佛,程度差不多,好教。社会教育难教,为什么?学生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都有,甚至于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生活习惯、不同的文化背景、不同的宗教信仰,统统到这儿来上课。这个老师不简单,要有能力教导。今天讲的是多元文化,不是单一的。

  

  这个讲座一般称为大讲座,为什么?听众分子很复杂,不是单纯的。在这个教学当中,你所讲的东西一定是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,学生里面有上根利智的,有中等根性的,有下等根性的,你统统都要兼顾到,让大家听了之后,上了这个课都欢欢喜喜。所以讲的东西有浅有深,深的那一部分是对程度高的人、上根人讲的,浅显的是对中根人讲的,还得要讲些故事比喻,对下根讲的,才能够皆大欢喜。所以在讲演方法上就是教学方法上,面面都要顾到,真的叫老少咸宜。这个老师也不好找,所以一定要解行相应,单单有解没有行,他讲的东西不能够契所有听众的根机,为什么?他没有体会,他讲的东西不会圆融。一定有解有行,他圆融自在,他自己真下过功夫,真正把自己所学的落实到自己生活,落实到自己工作应酬,于是他东西就圆了。

  

  在这里讲的,一波罗蜜通一切波罗蜜,绝对不是单一的,所以他能够接引上中下一切不同的根机,教化众生,这是来听讲的大众。教下面用个化,这个字用得好,化是什么?化是成就、成绩,教了之后,受教的这些大众就变化气质了,我们一般人讲的「不一样」了。化恶为善,化迷为悟,化凡为圣,三种不同根机。对于上等根机的人是化凡为圣,中等根机是化迷为悟,下根的人是化恶为善,一堂课里面三个目标都达到了。所以这种教学不仅是上课,自己有修有证,形象摆在那里。我们佛门常说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,这个话什么意思?这一尊佛他来当校长,有一千尊佛来帮助他,担任他的教员、他的职员。你看看诸佛与诸佛之间这样的密切配合,一丝毫嫉妒障碍都没有。功德是圆满的,大家是一样的,校长的功德跟学校工友的功德是平等的,这是真实功德。密切的配合,一个心一个愿,成就众生,没有一毫私心,这是菩萨道场,菩萨的学校。

  

  『及严净一切佛国土方便解脱门』,「严」是庄严,「净」是清净。「严净一切佛国土」,要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移风易俗、净化人心。潜移默化,把社会上不好的风气,渐渐给它导引到端正,这就是严净佛国土;「一切」,这是菩萨们能做到,一切是尽虚空、遍法界,庄严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国土。我们今天这个做不到,但是不能没有心愿影响全世界,这才是个好事情。希望全世界一切众生,各个都能够转恶为善,都能够破迷开悟,要有这样的心愿,要有这样的心量。绝不局限在一个地区,一个地区这功德就小了。真正讲起来,发心一定是尽虚空、遍法界,事实上要做到整个世界,影响力要有这么大的范围。事上要影响到这个地球,心愿上要影响到尽虚空、遍法界,理事无碍。这个境界,一般人就不好懂了。而实际上,我们的事相随着我们的心愿,必定也传达到九法界。九法界的众生,有许许多多具足六种神通;声闻法界、缘觉法界、菩萨法界,六种神通都具足。我们看不见他,他看得见我们。诸天的天神有报得五通,我们端正形象、端正风俗,他们也能看见。鬼神也有报得五通,虽然能力不大,我们所作所为,他也能听到、也能见到,所以「严净一切佛国土」,这个话是事实,不是夸张。

  

  「方便解脱门」,这就是清凉大师讲的不离四种方便。四种方便的目标,就是「教化众生,庄严佛国土」,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这两句话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宗旨。这两句话要改成现在话,「净化人心,端正风俗」,庄严佛土就是端正风俗,教化人心就是净化人心,这个大家比较好懂。下面九位菩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,但是在教化跟庄严佛土讲得比较多。第二尊菩萨:

  

  【云音海光离垢藏菩萨摩诃萨,得念念中普入法界种种差别处解脱门。】

  

  清凉大师注解「谓遍转*轮」,这个意思很明显。到处弘法,不局限在一个地方,这是弘法,这不是护法。譬如一个教员,他这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校上课,下个学期可能是接受另外一个学校聘请。住持方丈他主持这个学校,他不能随便走;教员可以随便走,可以到处兼课。校长要天天上班,管理这个学校,教员星期一在这个学校上课,星期二可能到别的学校上课,他可以同时兼好多个学校的教授、讲师。他是教员,他是弘法,弘护差别在这个地方。

  

  菩萨的名号『云音海光离垢藏』,它代表什么意思?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,娑婆世界众生,六根是耳根最利,他讲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。耳根利,耳根利在教导一定是用言音,所以妙音为教体。没错,释迦牟尼佛当年天天是用讲经说法,那个时候没有用文字写出来。在东方孔老夫子教学,也是讲学,也没有书籍、没有讲义,完全用的是言语。释迦牟尼佛往生之后,学生从记忆当中整理,把它记录下来成为经典,留传给后世。佛在世的时候,没有经典。孔老夫子也一样,夫子过世之后,学生把过去所听夫子所讲的记录下来,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,夫子自己没有著作。他自己写的东西,大概就是《易经系辞传》,是夫子唯一的著作,其余的真的是「述而不作」,都是讲的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这些大道理。

  

  「云音」,这是表以音声说法,「海光」表智慧,「离垢藏」表德行、福德。这个善知识「云音」辩才无碍,具足智慧德行。这个意思是说明弘法的人才必须要具足这三个条件,这才是一个真正好的传教师、弘法人才。最重要的是「离垢藏」,垢是烦恼,换句话说,这一句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德行,德行是第一。要具足德行,要具足智慧,还要具足辩才,「云音」表辩才。有这个条件,应当发大慈悲心教化众生,哪个地方有请,就得要有应。佛法是师道,师道必须要有人请,学的人才尊重。没有人请,自己去,固然是很慈悲,但是收的效果会减一半,为什么?听的人不尊重。古时候师道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学,来求学,那个心多恳切!他才能得到真正的东西。就是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诚敬的心有亏欠,遇到再好的老师,得益有限。所以你在善知识会下,你能够得多少利益,与你的诚敬心成正比例。所以尊师重道,不是老师要求的,是自己要求自己。果然是个尊师重道的人,在佛法里面称为「法器」,就是说他具足条件可以接受大法。没有诚敬心,老师再好,再热心教他,他接受不进去,他没有这个诚意,老师白费了辛苦,白教了!

  

  所以老师接引学生,他在那里微密的观察,看看这个学生有几分诚意。有相当成分的诚意,这个老师特别要教他,为什么?他能接受。一个好老师,他一生唯一的希望是什么?有传人。传法之人,这个人可遇不可求。确实自古以来,教一生遇不到一个好学生,最后大法失传,多!所以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,好老师找一个好学生,都是多生多劫的因缘,不是偶然的。这是因,缘是众生有福,才能感应善知识出现;众生要没有福报,善知识不会到这个世间来。因缘具足,善知识出现,法会成就;法会就是多元文化的教学,很顺利的成就。

  

  菩萨所修学的,我们应当学习,『得念念中,普入法界种种差别处』,解脱门不必讲了,跟前面意思一样的。他是从这个修学方式证无上菩提,非常热心弘法利生。我们还要把话讲白一点,大家好懂,非常热心教学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这样就好懂了。只要有人肯学,他没有不肯教的。无论在什么处所,无论在什么时候,都肯去,没有选择。这个地方人多,这个地方供养很丰厚,我就很乐意到这儿来;这个地方听众不多,供养很薄,我就不来了,这不是菩萨!

  

  现在有没有这个现象?这现象很多。我在一九七七年,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,畅怀法师邀请我来的,还有谢道莲居士他们两位。讲经的场所就是在界限街「中华佛教图书馆」,畅怀法师在住持。我跟畅怀法师结的缘,就是在那个时候。那个图书馆不大,还没有我们这一层楼大。头一天到,晚上时候就在一起聊天。过去我们没有见过面,也非常难得,畅怀法师告诉我,有一些法师到香港来讲经先要谈价钱,讲这一部经,说好了要多少供养。问我,我说我不知道这个事情;我没有,供养随意,我们是以佛法与一切大众结缘的,不是生意买卖。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听到,从前我只晓得做经忏佛事是有价钱的,请多少位法师,念几个钟点的经忏,有价钱,没有听说过讲经的法师还谈价钱的。以后到外国,外国这个风气很流行,甚至于连传授皈依都有价钱,上师仁波切灌顶也都收钱的,都订了。这个现象,我们在佛教史上都没有看到过,乱世的现象!把佛法当作生意买卖来做,这很悲哀!

  

  中国在古时候,教书的先生、教私塾的先生,对于学生不能够谈学费,学生家长随意供养。如果这个学生家庭富有,他会供养多一些;学生家庭很贫寒,供养就很微薄。甚至于有很贫苦的学生,他家里面吃饭都有问题,有的时候老师很慈悲,老师留学生吃饭,不收他的费用。传道怎么可以谈利养?儒家一个秀才都如此,佛教一个法师开口谈利养,这成什么话?所以佛法衰微到目前这个现象,我们看到很痛心。在这个时代,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形象,自己就晓得了。这些不如法的形象、不善的形象,我们统统要把它改过来,让社会大众慢慢细细去体会佛教本来面目。

  

  怎样才叫做如理如法?你看看《大藏经》,佛什么时候教我们讲经说法收学费?经典上从来没有过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示现的,对于四众弟子,佛接受的供养,只是每天一钵饭,在家弟子们供养。生病了接受医药,平常接受一件衣服、卧具,四事供养,其他的没听说过。这些佛门不如法的现象,在近代才出现,从前我们都没有听说过。所以「云音海光离垢藏」这三句表法的意思,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。要发心「普入法界种种差别处」,弘法利生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讲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二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