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做爲助修的課程,正助雙修。先選定課程,然後再依照這個課程去聘請老師。仔細觀察打聽,這個課程哪些老師對它下過功夫?有研究、有修行,解行相應,聘請這個老師來講解、教授這個課程。所以教學政策、主持教學是方丈和尚的事情,聘請法師來代他上課,法師是教員。授課的這些老師,出家的法師,行,能擔任,在家居士也能擔任,只要他對于這一門經論解行相應,他就能教得很好。所以寺院裏面的課程跟一般學校性質很接近,寺院確實是學校。
教化衆生這個功德,我們現在講這是成績,績效是校長負責任。學校辦得好,政府獎勵是獎勵校長,不是教員。校長課程安排得好,老師請得好,所以校長是第一個大護法,決定是內行,他不是外行。學校辦得好,教學有成就,當然功勞是校長的,所有一切教職員都要跟他做密切的配合,把這一樁事情做好。佛法亦複如是,這叫佛教教育,這叫佛菩薩的事業,佛家有個術語常講「如來家業」,就是如來家的事業。佛菩薩家的事業是什麼?教學,社會教育,而且是義務教育,跟普通教育不一樣。普通教育單純,學生是固定的,年齡相仿佛,程度差不多,好教。社會教育難教,爲什麼?學生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都有,甚至于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生活習慣、不同的文化背景、不同的宗教信仰,統統到這兒來上課。這個老師不簡單,要有能力教導。今天講的是多元文化,不是單一的。
這個講座一般稱爲大講座,爲什麼?聽衆分子很複雜,不是單純的。在這個教學當中,你所講的東西一定是「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學生裏面有上根利智的,有中等根性的,有下等根性的,你統統都要兼顧到,讓大家聽了之後,上了這個課都歡歡喜喜。所以講的東西有淺有深,深的那一部分是對程度高的人、上根人講的,淺顯的是對中根人講的,還得要講些故事比喻,對下根講的,才能夠皆大歡喜。所以在講演方法上就是教學方法上,面面都要顧到,真的叫老少鹹宜。這個老師也不好找,所以一定要解行相應,單單有解沒有行,他講的東西不能夠契所有聽衆的根機,爲什麼?他沒有體會,他講的東西不會圓融。一定有解有行,他圓融自在,他自己真下過功夫,真正把自己所學的落實到自己生活,落實到自己工作應酬,于是他東西就圓了。
在這裏講的,一波羅蜜通一切波羅蜜,絕對不是單一的,所以他能夠接引上中下一切不同的根機,教化衆生,這是來聽講的大衆。教下面用個化,這個字用得好,化是什麼?化是成就、成績,教了之後,受教的這些大衆就變化氣質了,我們一般人講的「不一樣」了。化惡爲善,化迷爲悟,化凡爲聖,叁種不同根機。對于上等根機的人是化凡爲聖,中等根機是化迷爲悟,下根的人是化惡爲善,一堂課裏面叁個目標都達到了。所以這種教學不僅是上課,自己有修有證,形象擺在那裏。我們佛門常說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這個話什麼意思?這一尊佛他來當校長,有一千尊佛來幫助他,擔任他的教員、他的職員。你看看諸佛與諸佛之間這樣的密切配合,一絲毫嫉妒障礙都沒有。功德是圓滿的,大家是一樣的,校長的功德跟學校工友的功德是平等的,這是真實功德。密切的配合,一個心一個願,成就衆生,沒有一毫私心,這是菩薩道場,菩薩的學校。
『及嚴淨一切佛國土方便解脫門』,「嚴」是莊嚴,「淨」是清淨。「嚴淨一切佛國土」,要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移風易俗、淨化人心。潛移默化,把社會上不好的風氣,漸漸給它導引到端正,這就是嚴淨佛國土;「一切」,這是菩薩們能做到,一切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莊嚴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國土。我們今天這個做不到,但是不能沒有心願影響全世界,這才是個好事情。希望全世界一切衆生,各個都能夠轉惡爲善,都能夠破迷開悟,要有這樣的心願,要有這樣的心量。絕不局限在一個地區,一個地區這功德就小了。真正講起來,發心一定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事實上要做到整個世界,影響力要有這麼大的範圍。事上要影響到這個地球,心願上要影響到盡虛空、遍法界,理事無礙。這個境界,一般人就不好懂了。而實際上,我們的事相隨著我們的心願,必定也傳達到九法界。九法界的衆生,有許許多多具足六種神通;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、菩薩法界,六種神通都具足。我們看不見他,他看得見我們。諸天的天神有報得五通,我們端正形象、端正風俗,他們也能看見。鬼神也有報得五通,雖然能力不大,我們所作所爲,他也能聽到、也能見到,所以「嚴淨一切佛國土」,這個話是事實,不是誇張。
「方便解脫門」,這就是清涼大師講的不離四種方便。四種方便的目標,就是「教化衆生,莊嚴佛國土」,這兩句話非常重要,這兩句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宗旨。這兩句話要改成現在話,「淨化人心,端正風俗」,莊嚴佛土就是端正風俗,教化人心就是淨化人心,這個大家比較好懂。下面九位菩薩都離不開這個原則,但是在教化跟莊嚴佛土講得比較多。第二尊菩薩:
【雲音海光離垢藏菩薩摩诃薩,得念念中普入法界種種差別處解脫門。】
清涼大師注解「謂遍轉*輪」,這個意思很明顯。到處弘法,不局限在一個地方,這是弘法,這不是護法。譬如一個教員,他這一個學期在這個學校上課,下個學期可能是接受另外一個學校聘請。住持方丈他主持這個學校,他不能隨便走;教員可以隨便走,可以到處兼課。校長要天天上班,管理這個學校,教員星期一在這個學校上課,星期二可能到別的學校上課,他可以同時兼好多個學校的教授、講師。他是教員,他是弘法,弘護差別在這個地方。
菩薩的名號『雲音海光離垢藏』,它代表什麼意思?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,娑婆世界衆生,六根是耳根最利,他講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耳根利,耳根利在教導一定是用言音,所以妙音爲教體。沒錯,釋迦牟尼佛當年天天是用講經說法,那個時候沒有用文字寫出來。在東方孔老夫子教學,也是講學,也沒有書籍、沒有講義,完全用的是言語。釋迦牟尼佛往生之後,學生從記憶當中整理,把它記錄下來成爲經典,留傳給後世。佛在世的時候,沒有經典。孔老夫子也一樣,夫子過世之後,學生把過去所聽夫子所講的記錄下來,整理成爲儒家的經典,夫子自己沒有著作。他自己寫的東西,大概就是《易經系辭傳》,是夫子唯一的著作,其余的真的是「述而不作」,都是講的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這些大道理。
「雲音」,這是表以音聲說法,「海光」表智慧,「離垢藏」表德行、福德。這個善知識「雲音」辯才無礙,具足智慧德行。這個意思是說明弘法的人才必須要具足這叁個條件,這才是一個真正好的傳教師、弘法人才。最重要的是「離垢藏」,垢是煩惱,換句話說,這一句就是孔老夫子所講的德行,德行是第一。要具足德行,要具足智慧,還要具足辯才,「雲音」表辯才。有這個條件,應當發大慈悲心教化衆生,哪個地方有請,就得要有應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必須要有人請,學的人才尊重。沒有人請,自己去,固然是很慈悲,但是收的效果會減一半,爲什麼?聽的人不尊重。古時候師道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學,來求學,那個心多懇切!他才能得到真正的東西。就是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誠敬的心有虧欠,遇到再好的老師,得益有限。所以你在善知識會下,你能夠得多少利益,與你的誠敬心成正比例。所以尊師重道,不是老師要求的,是自己要求自己。果然是個尊師重道的人,在佛法裏面稱爲「法器」,就是說他具足條件可以接受大法。沒有誠敬心,老師再好,再熱心教他,他接受不進去,他沒有這個誠意,老師白費了辛苦,白教了!
所以老師接引學生,他在那裏微密的觀察,看看這個學生有幾分誠意。有相當成分的誠意,這個老師特別要教他,爲什麼?他能接受。一個好老師,他一生唯一的希望是什麼?有傳人。傳法之人,這個人可遇不可求。確實自古以來,教一生遇不到一個好學生,最後大法失傳,多!所以學生要找一個好老師,好老師找一個好學生,都是多生多劫的因緣,不是偶然的。這是因,緣是衆生有福,才能感應善知識出現;衆生要沒有福報,善知識不會到這個世間來。因緣具足,善知識出現,法會成就;法會就是多元文化的教學,很順利的成就。
菩薩所修學的,我們應當學習,『得念念中,普入法界種種差別處』,解脫門不必講了,跟前面意思一樣的。他是從這個修學方式證無上菩提,非常熱心弘法利生。我們還要把話講白一點,大家好懂,非常熱心教學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這樣就好懂了。只要有人肯學,他沒有不肯教的。無論在什麼處所,無論在什麼時候,都肯去,沒有選擇。這個地方人多,這個地方供養很豐厚,我就很樂意到這兒來;這個地方聽衆不多,供養很薄,我就不來了,這不是菩薩!
現在有沒有這個現象?這現象很多。我在一九七七年,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暢懷法師邀請我來的,還有謝道蓮居士他們兩位。講經的場所就是在界限街「中華佛教圖書館」,暢懷法師在住持。我跟暢懷法師結的緣,就是在那個時候。那個圖書館不大,還沒有我們這一層樓大。頭一天到,晚上時候就在一起聊天。過去我們沒有見過面,也非常難得,暢懷法師告訴我,有一些法師到香港來講經先要談價錢,講這一部經,說好了要多少供養。問我,我說我不知道這個事情;我沒有,供養隨意,我們是以佛法與一切大衆結緣的,不是生意買賣。那個時候我第一次聽到,從前我只曉得做經忏佛事是有價錢的,請多少位法師,念幾個鍾點的經忏,有價錢,沒有聽說過講經的法師還談價錢的。以後到外國,外國這個風氣很流行,甚至于連傳授皈依都有價錢,上師仁波切灌頂也都收錢的,都訂了。這個現象,我們在佛教史上都沒有看到過,亂世的現象!把佛法當作生意買賣來做,這很悲哀!
中國在古時候,教書的先生、教私塾的先生,對于學生不能夠談學費,學生家長隨意供養。如果這個學生家庭富有,他會供養多一些;學生家庭很貧寒,供養就很微薄。甚至于有很貧苦的學生,他家裏面吃飯都有問題,有的時候老師很慈悲,老師留學生吃飯,不收他的費用。傳道怎麼可以談利養?儒家一個秀才都如此,佛教一個法師開口談利養,這成什麼話?所以佛法衰微到目前這個現象,我們看到很痛心。在這個時代,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形象,自己就曉得了。這些不如法的形象、不善的形象,我們統統要把它改過來,讓社會大衆慢慢細細去體會佛教本來面目。
怎樣才叫做如理如法?你看看《大藏經》,佛什麼時候教我們講經說法收學費?經典上從來沒有過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示現的,對于四衆弟子,佛接受的供養,只是每天一缽飯,在家弟子們供養。生病了接受醫藥,平常接受一件衣服、臥具,四事供養,其他的沒聽說過。這些佛門不如法的現象,在近代才出現,從前我們都沒有聽說過。所以「雲音海光離垢藏」這叁句表法的意思,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白。要發心「普入法界種種差別處」,弘法利生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