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叁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一叁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異名菩薩長行第叁句:

  

  【智生寶髻菩薩摩诃薩,得不可思議劫于一切衆生前現清淨大功德解脫門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這一節經文是「普示滅惑」,雖然只有四個字,確實提醒我們菩薩修行的大德。我們在經文裏面所看到的是現相,示現清淨的形象,大師給我們講的,幫助衆生斷惑證真,這個意思就很深了,確實是如是。這是菩薩的行門,我們要想學佛、要想學菩薩,不能不重視,應當效法。在時間上說,沒有止境的,『不可思議劫』爲衆生示現『清淨大功德』,我們要仔細去觀察什麼是清淨大功德。特別是功德這兩個字,揀別不是福德。功德裏面包括福德,福德不包括功德;福德只在叁界,而功德則不可思議。盡虛空遍法界是爲一切衆生示現的,一切衆生我們常說的九法界衆生、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,要做如是的示現。

  

  「清淨」,心清淨,心如止水,清淨平等;心清淨,身當然就清淨,身心清淨,境界就清淨,要做出這個示現。可見得這個示現不是裝出來的,是從內心裏頭自自然然的示現,自然就是這個形象,一絲毫造作都沒有。這要不是真修,怎麼能做得到?所以看到這幾句話,我們就曉得菩薩們修德圓滿了。如果不是圓滿,就不能稱爲大功德。所以他能夠恒順衆生,衆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。感應裏面無論現什麼身、無論現什麼樣的相,都是清淨無染,都是令衆生見聞覺知,知道離煩惱,知道斷惑證真,他能收這樣的效果。這些話、這種形象在《華嚴經》裏面重複的次數太多太多了,我們要想想爲什麼?這正是世尊慈悲到了極處,千呼萬喚希望把我們喚醒。

  

  我們業障習氣實在太重,常常失念,把正念失掉,妄想就起現行了。展開經卷的時候或許短暫時間起幾個正念,經卷合起來的時候,妄想雜念立刻就起現行了,所以我們才感覺得修行這麼困難。尤其在現前這個時代,魔王的誘惑力量太大了。哪些是魔?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。《八大人覺經》裏頭說得很好,這大家常常念的,都很熟悉。第一個是五陰魔,五陰是我們的身體,特別是身體不好,年歲大了,病痛很多,這是屬于五陰魔;想精進,體力做不到,這屬于第一類。第二類煩惱魔,這個容易懂。哪些是煩惱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悭貪、瞋恚、愚癡、對于聖教的疑惑、嫉妒、貢高、傲慢、自以爲是、輕慢衆生,煩惱無量無邊,煩惱是魔,來折磨我們,使我們身心不能夠安穩自在。

  

  第叁種天魔,哪一類是天魔?就是我們身體以外境界的誘惑,六根對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在現前這個社會裏面展現出它們最大的誘惑力量:眼見色就被色迷惑了,耳聞聲就被聲迷惑了,鼻爲香迷,舌被味迷,身被觸迷,意被一些邪知邪見迷惑了。第四個是死魔,死怎麼是魔?我們道業還沒有修成,壽命到了,真的是全功盡棄了。縱然這一生修得不錯,來生還能得個人身,這一死一生至少中斷二十年,換句話說,來生縱然遇到善知識、遇到善緣,都得要從頭學起,這個樣子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修行不能成就,原因就在此地。所以真正要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,那就得要樹立菩薩的形象,示現清淨的形象,這個要靠自己。

  

  佛菩薩在經論裏頭教導我們,他爲我們做示範,但是這個示範不一定在眼前,所以我們要常常想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的時候,那是什麼樣的形象?經論裏頭有記載,確確實實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全都放下了,放得幹幹淨淨。他不是求不得,他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是現成的,他是王子,繼承王位,中國人所謂「貴爲天子,富有四海」,他統統放下了,就是「于一切衆生前現清淨大功德」,示現給我們看。我們要想成就、要想走佛的道路就要作佛的示現;那不走佛的道路,現在我們這個形象,諸位要曉得是魔的形象!我們冷靜觀察、仔細去想想,折磨自己,也折磨別人。所以現前這個社會不是走佛道,你就是走的魔道。佛道的前途一片光明,不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至少是天道;魔道的前途,給諸位說是叁惡道。

  

  我們今天所處的地位是佛跟魔的交接點,我們有機會選擇作佛或者是作魔。當然我們確確實實是選擇佛道,但是敵不過外面一切誘惑,內不能夠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,依舊是落在魔道。這是事實,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清楚。所以真正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不能不做克己的功夫。所以佛教導我們「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」,這兩句話真的是保證世尊後世子孫永遠不墮落的教誨。我們學佛決定要嚴持戒律,嚴持戒律從哪裏做起?從十善業道做起,要真做。不殺生,要做到決定沒有傷害衆生的念頭,不殺生這一條才能做出成績來。傷害衆生的念頭,雖然你沒有殺它,你這個念頭就不善了。不偷盜,絕對沒有對一切衆生占便宜的念頭,想占別人便宜的念頭這是盜心,行爲上雖然沒有,你的念頭沒有斷,你的盜心還存在。要從這些微細地方下手。

  

  五戒十善裏頭最難持的、最容易犯的,是口業。所以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裏面宣說修行的綱領,第一句說: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跟在其他經教裏頭排列順序不一樣。一般的排列都是身口意這樣排列的,《無量壽經》上排列的口身意,把不妄語排在第一位。如果我們還有妄語,還會欺騙人,不講老實話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你的道業怎麼會成就?《無量壽經》那個順序用意很深,我們要明了,要知道從哪裏去學習。只有心真正達到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你的形象自然就好了,自然就像佛、就像菩薩。你的愛心周遍法界,是對一切衆生平等的熱愛,不分怨親,這個樣子修德才能夠把性德顯露出來,這叫「清淨大功德解脫門」。

  

 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,把戒律疏忽了,貪圖享受,不能吃苦,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這兩句話,持戒、吃苦,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。我們在傳記裏面看到,最古老的傳記是《釋迦譜》,在《大藏經》裏面。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去學道,叁十歲示現成道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日中一食,叁衣一缽,樹下一宿,完全過著隨順大自然的生活,那真的叫出家。晚上隨便在哪裏找個樹下打坐,這一夜就過去了。在現在,我們曾經聽說過澳洲土著,生活在澳洲中央沙漠的地區,還過這種生活。他們沒有家,過遊蕩的生活,過大自然的生活,心胸開闊。佛陀他是示現,而且肩負著沈重的任務,教化衆生,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超凡入聖,我們要多想想那是什麼形象?我們雖然做不到,但是要努力接近,多接近一分,肯定就多一分成就,盡我們自己的能力靠近;換句話說,在我們現前日常生活當中,盡可能的放下。

  

  生活必需,這是沒有法子,現代人生活方式跟古人不一樣,生活必需品比古人多,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節製,不可以放逸,不可以增長貪心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時時刻刻要念著幫助別人、成就別人,這個幫助、成就裏面要有智慧,要有方法,佛家叫善巧方便,誘導他走菩薩道,不是幫助他走魔道。幫助他走魔道這個罪很重,幫助他走佛道那是無量的功德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爲社會大衆做破迷開悟、斷惑證真的好榜樣,這就是智生寶髻菩薩。第四句:

  

  【功德自在王淨光菩薩摩诃薩,得普見十方一切菩薩初詣道場時種種莊嚴解脫門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頭也只有四個字,裏面的精義給我們點出來了,「普嚴場會」,所以菩薩的德號『功德自在王淨光』,用功德來莊嚴場會。場是道場、是物質環境,會是大衆在此地的聚會。我們常念的回向偈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國土」,什麼功德?他名號裏面就具足了,「自在王」是功德,「淨光」是功德,他這個形象清淨光明,得大自在。怎樣才能得大自在?古德常常講「放下身心世界」,你就得大自在。你今天爲什麼不自在?是因爲你放不下。放下,哪有不自在的?但是同學們聽話不能夠誤會,不能夠錯解,放下身心世界不是說我這個身心世界都不要了,那你完全錯了,那就給一切衆生做了一個反面的形象,不是正面的。正面的形象顯示的是我的身自在、心自在,我在環境裏面,清涼大師所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得真的自在。

  

  自在加個王,王是什麼意思?王就是自在的意思。像一個團體裏面最高的領導人,他發號施令,別人都得服從,都得聽他的,發號令這個人自在,遵守的人那就不自在,一切要聽話,一切要服從,所以稱之爲王。佛經裏頭許許多多地方用這個王來代表自由自在,表這個意思;是自在當中之王,換句話說,就是大自在。放下是心裏放下,念頭上放下,不是在事上放下,這一點同修們一定要記住。不是學佛身也不要了、事業也不要了、家也不要了,那你是完全搞錯了。你必須在社會上示現一個最好的模範,你的身自在,你的家也自在,你的工作也自在,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自在。爲什麼?充滿了智慧,「淨光」是智慧,你生活在大智慧、大自在裏頭。大智慧是慧,大自在是福,你是福慧雙修,福慧統統現前,你享受到了。這就是真實的功德,以這個功德莊嚴道場。

  

  他這個得法,『普見十方一切菩薩初詣道場時種種莊嚴』,這裏頭含義很深。「一切菩薩」,《華嚴經》經上講五十一個階位全都包括了,一個都不漏。功德自在王菩薩什麼時候來表演、來示現?菩薩初到道場,這個地方我們得講清楚,不講清楚你不了解它的意思。譬如初信位菩薩,這個菩薩剛剛證得初信位,功德自在王菩薩示現最圓滿的形象來幫助他、祝福他。菩薩初信位修滿了,證得二信位,剛剛證得二信位這個時候叫「初詣道場」,一直到等覺,法雲地的菩薩修行功德圓滿,證得等覺菩薩,剛剛證等覺那也叫「初詣道場」。初詣道場是這個意思,就是剛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