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一四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異名菩薩第六句:
【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诃薩,得成就如來智永住無量劫解脫門。】
這一位菩薩爲我們示現的,可以說是佛門裏面常常贊歎的正法久住。菩薩在此地爲我們示現『永住無量劫』,菩薩的德號『普智雲日幢』,名號裏面都是具足了圓滿的福慧。當然也只有圓滿的福慧,才能夠久住世間。住世是爲衆生,這個境界是真的,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是永住世間;也許有人要問,何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這八十年,佛是八十歲入滅的,我們沒有看到他老人家久住?而實實在在的,釋迦牟尼佛,不但他老人家,一切諸佛菩薩都沒有離開我們,只是住世的方式不同而已,也就是說他以種種不同的身分示現在人間。在中國,古代傳說的,智者大師天臺宗的,智者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換了一個身分。叁千年前,他是以佛的身分出現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;他以菩薩、聲聞、長者、居士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就不知道了。這是世尊所謂的應機施教,確實是常常出現在世間,沒有人知道。
他自己絕對不會暴露身分的。在中國曆史上,暴露身分的人有,不多,少數,暴露身分也是有他的因緣,沒有這個因緣,決定不會這麼作法的。像永明延壽、豐幹和尚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賢,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;示現在家居士身分的,曆史上也都有記載,確確實實是時時住世間,但是世間人不認識。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再來的?我們不知道,決定不是凡人,我們從印光大師那裏得到了一點訊息。印光大師大家都知道,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,他對于蕅益大師《彌陀經要解》贊歎備至。那不是普通人贊歎,大勢至菩薩贊歎的,他說:「即使是諸佛如來來注這部經,也不過如此。」把這個注解贊歎到極處,那麼蕅益大師是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?如果不是,我相信一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,不然的話,怎麼能注得那麼好?
佛菩薩確確實實照顧這個世間苦難衆生,尤其遇到大災難,災難特別多的時候,天神會遠離,佛菩薩不會遠離。天神看到這個人所作所爲都不如法,又不聽教誨,違背了神的旨意,神一生氣,走了,這個可能,爲什麼?天神嘛,天神是還是六道凡夫,沒有出六道,所以他生氣,會走。佛菩薩不會,佛菩薩你就是傷害他、侮辱他,他都不會生氣,還是一樣的大慈大悲照顧你,這個很不容易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『成就如來智』,說如來的智慧,我們要聯想到如來的德能、如來的相好,一而叁,叁而一,這是講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無量德能,無量相好。我們學佛學什麼?這是我們所學的,這是我們希求的,希求就是願望。我們的性德圓滿恢複之後,幹什麼?不是自己享福的,幫助遍虛空法界裏頭還有許許多多迷而不覺的衆生。自己修行證果,到最高的地位,佛果,依舊不舍初心,初發心的時候發的願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所以在九法界裏面,一切時一切處,現身說法,教化衆生。這就是「永住無量劫」,所以它是事實,它不是一個理想的境界,是事實真相。第七句:
【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诃薩,得普入一切無邊法印力解脫門。】
菩薩的德號『大精進』,這個比較容易懂;『金剛』,大乘經教常常用它來比喻智慧,大衆熟知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就是用金剛來做比喻。『臍』是比喻智慧積聚的地方,精進智慧積聚的這個地方。這是什麼地方?我們自然就明了了,這是道場,許許多多人都在一起共修。佛法的修學,最初的目標、最後的目標都是智慧,所以菩薩用這一個名號,這個名號與他修學的法門相應,他所修學的法門『得普入一切無邊法印力』。我們現在先要了解什麼叫法印?在古時候,對于印信非常重視,比簽名還要重視。你簽名沒有蓋印,都不能算數;蓋了印不簽名,可以算數。印代表信,全世界沒有例外的,外國人正式的文件,簽名還是要用印的。古時候在中國在印度,對于印信非常重視,官府的文件蓋上官府的大印,這個文件就生效,在中國一直延用到現代,還是這樣。
佛法裏面就借用這個做比喻,佛法不重視形式的這些印章,重視實質,稱之爲法印。大乘經的法印:看看這部經典裏面所說的內容,是不是真的佛法?這上面並沒有形式上的印章。古來祖師大德講經注解,在介紹全經前面有玄義,玄義裏頭一定有一條「辨體」,辨別這部經的性體,這就要講法印。大乘經的經體只有一個法印,實相,實相是什麼?它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只要說的是宇宙人生真相的,決定尊稱它爲大乘經典。不一定要佛說的,所以經有五種人說,佛所講的,佛弟子、仙人、諸天、變化人講的,只要講得確確實實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承認它這是經典,跟佛講的、跟佛所見的無二無別。從這些地方看,那些佛菩薩心量大,並不是專製獨裁,不是的,別人見到別人說出來,他說得確實沒有錯,這承認了。
小乘經論裏面有叁法印,就是「無常,無我,涅槃」,這個經典的內容符合這標准,承認它是小乘經教;如果這個經典內容不符合這標准,那是僞造的,決定不是真經。真經要用法印來衡量,于是法印的力量就大了,稱爲「法印力」。菩薩德號用「大精進金剛臍」,與法印相應。但是佛所講的原理原則很多,我們講「一實相印」、「叁法印」,這是絕對的標准。還有我們也能采取作法印的,是相對的標准。有一年我在臺北大專佛學講座,講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,也講過《了凡四訓》;曾經遇到一位法師來責難我,他說:「淨空法師,你在大專講座開課,你講佛法就好,你爲什麼講外道的東西?」我聽到感覺得很奇怪,我說:「沒有,我是講的佛法,沒講外道東西。」他就指出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這不是佛經。我明白他的意思了,我跟他笑笑,向他解釋。
雖然不是佛經,佛的法印印證,那就等于佛經。他說:「什麼法印?」我們佛家常講,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「這個能不能做爲佛教的法印?」他聽懂了,趕緊就離開。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,它的內容是不是教給我們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?自淨其意,講得不太清楚,分量不太多,前面兩條具足,佛承認,菩薩承認,祖師大德承認。實在講,在道場裏面講這些東西,又不是我開始,是印光大師開始,他老人家提倡的。他不去責怪印光大師,他來找我的麻煩,幸虧我們還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法印。這四句話確確實實是佛門教學的宗旨,佛教給一切衆生,教什麼東西?就是教人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,這兩句是戒,諸惡莫作是小乘戒,衆善奉行是菩薩戒。凡是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情,應當主動去做,全心全力去做,爲一切衆生服務。「自淨其意」是修定,雖然斷惡修善,不能夠有分別執著,大乘經上講的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斷惡修善自己心地一定要清淨光明,「是諸佛教」。前面叁個綱領是一切諸佛教化衆生,一切諸佛教化衆生什麼?總的來說,不外這叁條,所以它是法印。
由此可知,我們學佛如果不能認真做到斷惡修善,我們學佛那只是有名無實,天臺大師講「名字位中」,就是有名無實,得不到受用。假的,不是真的,以前李老師常講,「該怎麼生死,還是怎麼生死」,也就是說,你還是被業力所主宰,你敵不過業力。學佛人功夫得力,命運改變了,《了凡四訓》不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嗎?他命裏頭沒有功名,他得功名,考取舉人,考取進士,這都是他命中沒有的;命裏面沒有兒子,他修善積德,回向求生子,確實有感應,他得到兒子;壽命他沒有求,延長了,他的壽命孔先生給他算的是五十叁歲,他活到七十四歲。這個意思是真正修行,成績效果這就現前了。這是轉業力爲願力。實在說,了凡先生轉得還不夠,小小的轉變而已,沒有到大幅度的扭轉,這些都在個人。
了凡生先這個修行,我們用天臺大師「六即」來說,他只是在觀行位。觀行位如果我們把它說上中下叁品,他是下品,果報就已經這麼明顯,你才曉得上品中品他得的福報,天福!不是人間這一點小富貴,他只做個縣長。如果功夫用得深,成就叁昧,智慧現前,他超越六道輪回,證得相似位的果報。從觀行提升到相似,最有成就的,這個曆史上有,不是沒有,很多,大徹大悟明心見性,超越十法界,超過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小菩薩,這真能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的,事在人爲!所以我們學佛,對于這些事實真相,不能不清楚,不能不明白。自己要立定志向,我這一生希求什麼樣的成就,自己精進不懈努力,一定可以達到。
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,以我們現前修學環境裏面,我們也得到一個啓示。「法印」,就是現在人家常常講「拿證據來」,科學家常講的。法印就是證據,我們用什麼做證據?要用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來做證據,最好的證據。我學佛之前跟學佛之後,容貌變了,體質變了,很明顯的産生了變化。這個道理,佛在經上講得很多,根本的原理: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世俗裏頭,看相算命的人常講「相隨心轉」,這個話說得有道理。佛在經上常講「境隨心轉」,我們這個身體要是跟心相對的來講,身是心的境界,心善,相貌自自然然就變得很善;心裏頭很凶惡,那個相貌讓別人看起來寒毛直豎,這一般人常說,「這人殺氣很重」,外國人講磁場,這個磁場很不好。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心善、思想善、行爲善,你的相貌體質自然就轉過來了。
純善純淨是佛,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怎麼修來的?總的來說,就是心善行善,身口意叁業皆善。毗盧遮那如來,阿彌陀佛如來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他怎麼修來的?無量劫叁業純淨純善修成的。所以我們要想改變自己,從哪裏改變起?從念頭上改變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