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一五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異名菩薩長行第九句:
【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诃薩,得安住毗盧遮那一切大願海解脫門。】
清涼大師注解,「同佛往修」。菩薩的德號都具足圓滿的德慧,他得的這個法門,很值得我們效法的。『安住毗盧遮那一切大願海』,在大乘佛法裏面,通常講叁身佛,毗盧遮那是法身佛,盧舍那是報身佛,釋迦牟尼是應身佛,叁身是一體,一體叁身;而是以法身爲根本,報身是自受用,應化身是他受用,完全爲他的。我們一定要懂得一而叁,叁而一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。經文裏面爲我們說的是法身。「毗盧遮那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,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人的講法來講,大家就很容易理解,就說遍一切時空。時間,過去現在未來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;空間,廣大沒有邊際,時空合起來,就叫做毗盧遮那,這是法身。
法身從哪裏來的?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「唯心所現」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虛空法界包括無盡的時間,過去未來,是「所現」,這些都是屬于現象,時空裏面所有一切的萬事萬物都包括在其中,這個在佛法裏面叫法,佛是用一個代名詞把它總說,這叫法。稱之爲身,身是一個相,就現象來說,就稱之爲法身。對于這些現象,完全都能夠明了,知道能現的體,知道所現的相,知道這一切事一切道理,以及綿延不斷的因果關系,這才叫覺。覺就叫佛,我們中國人叫覺,古印度梵語裏就稱佛。所以說佛法無邊,什麼叫佛法?對于這些法你統統都覺悟,覺而不迷,這叫佛法。
佛法太廣大了,真的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萬德萬能,這句話決定不是贊歎佛的,不是贊歎上帝的,而是真實的。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這是我們的本能。這個能力現在還在不在?給諸位說,它永恒的存在,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而已。這個不覺得就是迷,我們不能覺知,也就是不知道諸法實相。真實的相我們不曉得,這叫迷,佛家講迷悟就是講這樁事情,我們迷了,迷失了自性,迷失了能現。能現能變這一樁事情,我們不知道,所變所現的這些森羅萬象,我們也不知道。所能夠自己覺察到的,都是一些斷片,不完整,而且在這裏面産生了許許多多說不盡的錯覺。不要說對外面境界,就是對我們本身,這個錯覺就嚴重得可怕。試想想,我們這一生得的這個身相,這叫做一個人,我們身從哪兒來的?父母所生的,父母未生我之前,我在哪裏?我是個什麼樣子?這些問題有幾個人想過?再想父母何以能生我?你看這個世間人,有很多好的夫婦想兒女想不到,一生從來沒有生過兒女,有一些人不想生而生好多,這到底是什麼原因?
生下來之後,我們能夠思惟、能夠想象的,一般人認爲這是心,這個心到底在哪裏?我們能思惟能想象的,佛家叫它做識,我們一般人叫它做心,你心裏想什麼?你心裏如何看法?這個心到底在哪裏?有人說在腦裏面,我們把這個腦解剖開來之後,找不到。能思惟能想象的,究竟在哪裏?找不到!現在憑我們想象當中,大概這是一種能,它不是物質,它附著在物質上起作用。就如同我們今天講的電器,現在使用得很廣泛的電腦,我們用一些晶片這些東西,這都是硬體設備;軟體的設備,我們有小型的光碟,放進去之後,它就起了作用。試問問,我們這些資訊輸送到這個光碟裏面保存著,這個光碟哪一個部分存進去的?也找不到!你仔細去把它分析,這個光碟是物質,許許多多資訊容納在這一小片東西裏面,這豈不是《華嚴》講的「芥子納須彌」?
現在科學家慢慢進步,我相信有一天會做到。這個電腦會做到多大?可以放在手掌心裏頭,像現在你們拿手提電話一樣,所有一切資訊統統貯存在這裏面。譬如我們佛家整部的《大藏經》,整部的《四庫全書》,世界上最大圖書館裏面貯藏的所有資料,很可能全部都放在你手掌心裏頭,這不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芥子納須彌」?很可能會做到。但是我們現在科技實在說,還是萌芽時代,縱然把整個地球的資訊放在一個手掌心裏頭,整個地球跟浩翰無窮的太空相比,那沒法子比!佛說我們阿賴耶識裏面含藏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但現前這些資訊完全貯存在這裏面,過去無始,無量劫又無量劫,還有未來無終,所以你能夠知過去知未來,有這麼大的能力!這是自性的本能。
無論怎麼變化,變化都有規則的。現在是亂世,這個因果變化打亂了,打亂了還是有規則的。無論怎麼亂法,都有規則的。而這個道理,我們在佛經裏面稍稍體會到一些,秩序怎麼搞亂?你的思想亂掉了,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把你這個系統打亂了。如果你把你的妄想放下,恢複到清淨,這個淩亂立刻它又恢複秩序,自自然然恢複,用不著你去調整,這是性德。我們從這裏頭去體會,這些學問,就是現在所講的太空物理,講量子力學,都是佛法裏這一部分。這一部分的總名稱,「毗盧遮那」!
「毗盧遮那一切大願海」,這個就廣大了。這一切大願海是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弘願: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,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。總而言之,每一尊諸佛,他在因地裏面所發的願不盡相同,無量無邊。言語不相同,用的文句不相同,意思一定是相同的,爲什麼?他都成佛過,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由此可知,無量無邊的行願,他們是一個共同的目標、共同的目的,方向是相同的。要是把它彙歸成一個願,那就是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句話用我們現代語來說,衆生無邊誓願爲他們服務,度就是服務的意思,幫助他、協助他,這一句就是「毗盧遮那一切大願海」。
凡夫學佛學什麼?真正發心舍己爲人,自己願意過苦日子,希望衆生能夠過快樂幸福的日子,這是佛菩薩共同的根本大願。就像慈母對于她的嬰兒一樣,推幹就濕,小孩晚上睡覺尿尿了,母親趕緊把小孩放在幹的地方,她自己睡在濕的地方,自己願意受苦受難,希望小孩能夠生活得舒服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哪一個不是這樣的?看到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衆生,在那裏受苦受難,他發了大願;也正因爲這個大願,成就自己圓滿的大覺。如果不是這個大願,自己也是凡夫,迷惑在五欲六塵境界當中,不要說證果,六道輪回都沒有辦法脫離。我們要想真正脫離六道輪回,真正過最圓滿的,佛家講大圓滿、大智慧、大解脫的生活,要走佛道。
佛幫助衆生趨吉避凶、消災免難,實在講都是有限的。爲什麼?衆生有業力,佛雖然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,沒有辦法轉衆生的定業,這個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事實上看到的。釋迦牟尼佛不能救他的族群,他這一個族被琉璃王消滅,他不能救。目犍連尊者以他的神力救了一批人,他用他的缽,把這些人放在缽裏面帶到天上,希望這個戰爭結束之後,再把他們送回來;戰爭結束之後,回來了,一看缽裏頭,裏面是一缽血水,他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這是怎麼回事情?目犍連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形。佛就說定業,所以佛把這個事情、這個前因後果跟大家說出來。釋迦族在過去生中曾經滅琉璃王這個族,這一生當中他是來報仇的,說明冤冤相報這是定業。你的冤家對頭沒有饒恕你,沒有把報複這個念頭放下,佛都救不了你!
所以世間最淒慘的事情,無過于冤冤相報。我們明白了,一定要覺悟,要把這個事情徹底舍掉。我虧欠別人的,一定要全心全力來報答;別人虧欠我的,要一筆勾消,在心地裏頭痕迹都不著。佛教導我們「不念舊惡」,重要!過去的事情,別人對不起我的事,統統不要放在心上,化解掉了;「不憎惡人」,不要看到這個人做惡,那個人造罪業,你看到都討厭,不可以。爲什麼?破壞自己的清淨心,把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破壞掉了。真正修行人,只看別人好的這一面,這個要記住,要學習,還要宣揚,所謂是揚善隱惡。人家好的事情,我們贊歎,人家不好的事情不要說,不但不能說,不要放在心上。這個樣子,養成自己的純善,正是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教給我們的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我們的心純善,沒有毫分不善夾雜,這個好!好在哪裏?你能「離一切世間苦」,這是自受用,自己得到的好處。九法界裏面的苦,我都不會受,什麼原因?自己的心真正修到純淨純善。
毗盧遮那一切大願,可以說就是世尊爲我們歸納的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實在講只有一願:度衆生。爲什麼要斷煩惱?爲度衆生,我自己如果還有煩惱習氣,我爲衆生服務就做得不圓滿,一定有缺陷、有過失,所以要斷煩惱,斷煩惱是爲度衆生。我爲什麼要學法門?還是爲度衆生,衆生的根性無量無邊,不是一個法門、一個方法能夠統統幫助他們破迷開悟的,我學的法門愈多,我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的範圍就愈大。我爲什麼要成佛道?還是爲度衆生,因爲成佛道之後才真正能夠圓滿的幫助衆生,一絲毫的過失都不會犯。所以四弘誓願後面的叁願,無非是完成第一願而已。度衆生這個度字,我們剛才說爲服務,可以這個說法;但是服務的事相太多,項目太多,無量無邊,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:幫助衆生覺悟,這就叫佛法。如果你服務的項目很多,從來沒有一個項目是幫助衆生覺悟的,這樣不叫佛法,這叫世間法,世法、佛法區分就在此地。
世法裏頭有幫助人「斷惡修善」,這個佛法世法都有的,你看不出哪是佛法、哪是世法。世間法裏面也有幫助一切衆生「超凡入聖」,那個聖是什麼?世間聖人。唯有「破迷開悟」,世法裏頭沒有,佛法裏頭才有。所以佛法世法,幫助衆生服務這叁樁事情,在事相上看很難看出差別,實際上有差別,那個差別就是佛在經上講的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。這個世間教人斷惡修善,裏頭有夾雜,有夾雜不善;教人破迷開悟,裏頭也有夾雜;教人超凡入聖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