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還是有夾雜。所以世間法怎麼樣教,都出不了叁界,它可以幫助你生天,天有二十八層,可以幫助你生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那是世間的聖人。欲界是凡,色界、無色界就是聖,沒出離叁界六道。佛法教人斷惡修善,這是手段,也就是說先要做人天兩道的好人,人間是好人,天上你還是好人。

  

  破迷開悟,不是小悟,不只大悟,大悟也沒有出叁界。要大徹大悟,不但超越叁界,超越十法界。如果我們以這個悟的叁個層次,可以說六道裏面是小悟,四聖法界是大悟,一真法界是大徹大悟。小悟的人,把五欲六塵放下,這小悟;事上是放下了,根還在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伏煩惱而非斷煩惱,這是小悟。一直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,都是以這個力量控製住煩惱習氣不起作用。所以叁界之內,佛經上講得清楚、講得透徹,欲界天有四層,愈往上面去,煩惱愈薄,淡化了;色界初禅以上,瞋恚沒有了,定功深了;色界天、無色界天人,決定沒有瞋恚,也就是說,你得罪他,你放心,他不記在心上,他若無其事;但是欲界天就不行,欲界天有瞋恚,愈是下面,瞋恚愈重,愈到上面去,瞋恚比較輕一點,但是他有,不是沒有。由此我們能夠明了,世間人造罪業,上天震怒,要懲罰你,我們曉得這是欲界天,這不是色界天。色界天不會發脾氣,色界天他會教化人,他不會懲罰人,他來教你,就跟諸佛菩薩一樣。

  

  所以法身菩薩是大徹大悟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是大悟,這是就大分來說。每一大分細分,那個層次就太多了,決定不只五十一個階級,層次很多。我們學佛,怎樣把自己功夫向上提升,功夫從哪裏看?從兩個方面看,一個是煩惱輕了,煩惱輕從什麼地方看?從兩個極端上看,一個貪,一個瞋。我對于這個世間,貪心逐漸逐漸少了,瞋恚心逐漸逐漸也減輕了,這個好!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。另外一個,愚癡減少了,它的現象是智慧增長。佛經裏常講「煩惱輕,智慧長」,這就是我們的功夫在進步。如果是相反的,我們學佛也很用功,很努力,天天念佛、參禅、研教,我們的貪心沒有減低,我們的瞋恚心沒有減低,對于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享受,還是放不下,貪愛沒有減少;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情,懷恨在心,念念不忘,這樣修行,給諸位說,修得再好,也只是叁界有漏的福報。如果修了大福報,將來到哪裏去受生?大概是阿修羅王、羅剎王、魔王,到這些道去了。福報很大,貪瞋癡沒斷,有聰明而沒有智慧,世智辯聰,來生享大福報。

  

  享福沒有不造罪業的,福享完,你的罪報起現行,沒有不墮叁途的,這叫「叁世怨」。佛法經論裏頭常講,第一生修福,第二生享福,第叁世墮落,叫叁世怨。從這些地方,我們就能體會到佛爲什麼教我們吃苦,不要教我們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,有大道理在。只要你能夠吃苦,你歡喜吃苦,過苦生活過得心安理得,你的來生是往上升,釋迦牟尼佛首先做樣子給我們看。真正善知識,我一生當中見到的李炳南老居士,我拜他爲師,跟他十年。我看他一生,他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,日中一食,他一天吃一餐,自己燒飯,一個小鍋帶個把的,鍋是它,碗也是它,省事!吃完之後,一次就洗幹淨了。他是山東人,喜歡吃面食,只是一點點青菜,面條煮一鍋,非常省事。有的時候,這個青菜燙一燙,煮熟了燙一燙,吃兩個小饅頭,這是他一天的生活。到九十五歲才接受學生照顧他,李老師做給我們看的,我們看了之後,佛說:「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」,他老人家真的做給我們看了。我們看了很慚愧,我們做不到。

  

  他的工作量很大,至少他一個人所做的工作量是普通五個人做的。要想跟他見面,要一個星期之前約定時間,否則的話,你到臺中去找他,你一定很失望,找不到,他的時間安排好了。今天上午是什麼事情,下午是什麼事情,統統安排好,很繁忙。他要上班,他還要在學校裏教書,還要上課。「臺中蓮社」蓮友,那是有組織的,他們有四十八個班,每班每個月開一次會,一定要請老師參加他們的會,解答他們的問題,老師給他們講開示。四十八個班,諸位想一想,天天開會,每一個月開一次,有的時候小的班,兩個班並在一起,否則的話,一個月叁十天,那四十八個班,忙得不亦樂乎!所以他不老,爲什麼不老?忘掉了。每天都要接見幾百個人,這不是外面來的,蓮友、同修蓮友,念佛班的。

  

  我在臺中的時候,臺中佛教蓮社蓮友的名冊二十多萬人,分布在臺中那個大地區,大概北面到新竹,南面到鹿港,這麼大的一個地區,在臺中蓮社皈依,參加報名做他們的蓮友,接受臺中蓮社定期派人到他們那個地方講經、領導念佛,一個星期一定有一次,我在的那個時候有十七個布教所。每天要接見,跟大家開會,幾百人的場合。那麼大的工作量,一天吃一餐,吃那麼一點點,我在旁邊很細心觀察,老師身體怎麼能受得了?一般人講的營養不夠。于是我在這裏體會到一個道理,身體是個機器,飲食是能量的補充,這個機器有消耗能量的,有節省能量的,修行人這個機器是個節省能量的。能量的消耗,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,勞心勞力消耗都很少。老師心地清淨,教學要勞心,接觸大衆要勞力,勞心勞力消耗都不多。就怕打妄想。所以他一生的行持,給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,給我做了個示範。

  

  第九句:

  

  【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诃薩,得安住毗盧遮那一切大願海解脫門。】

  

  這一願前面跟諸位說過,但是話沒有講完,這是我們學習重要的科目。在前面,我舉出世尊給我們做的榜樣,以及我自己親近的李炳南老居士,爲我們做的示範。在那個時代,他不是沒有能力過舒服的生活,他有能力,他的地位身分也相當高,收入也相當可觀,請一兩個傭人照顧他,實在講是輕而易舉的事情,他沒有這樣作法。我認識他的時候,那一年他六十九歲,我跟他十年,我離開他的時候七十九歲。前後我沒有看到,這十年如一日,我看得很清楚,那是大慈悲心。每天教導我們,如果自己做不到,我們對他會懷疑,「你說的是一套,你做的又是一套」,很難叫我們對他生起真正的信心。對他生信心,就是對佛法生起信心,所以他做出來給我們看,他願意吃苦。把他所有的收入,都貢獻給佛教,做佛教的事業,做慈善的事業。帶頭做,出錢出力,全盤奉獻出來。一個月的生活費用,在當時六十塊錢,那個時候美金在臺灣很值錢,一塊美金換叁十多塊,換句話說,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用,不會超過兩塊錢美金。我們看了,怎麼能夠不感動?

  

  學佛沒有別的,就像老師那樣就行了。他的果報我們見到了,往生的時候,九十七歲往生的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兩年前預知時至,這個厲害!他在講堂裏面跟大家宣布,告訴大家,那個時候講《華嚴經》,他說:「這個講經,我再講兩年就不講了。」聽衆聽到這個話,也不曉得什麼意思。有一個同學到臺北來問我,他說:「淨空法師,李老師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?」我心裏一想,我說:「大概兩年之後,他老人家要往生。」爲什麼?他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就是講經弘法的,弘護正法;他要不講經了,當然那就是往生了。所以我讓大家記住這一句話。兩年之後,果然走了。

  

  走的前一天下午,他是到第二天早晨五點多鍾走的。頭一天下午,還給幾個同學,在他面前幾個同學說:「世界亂了,佛菩薩、神仙下凡都救不了;唯一的一條生路,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」這是他最後的囑咐。他走了到今年是十二年,這個世間的動亂,他清楚、他明白。那個時候,他走的那一年,時局還算是不錯,十年之後,看看現前的社會,他老人家講的話我們就明白了。所以效法毗盧遮那佛的一切大願,一定要做到兩樁事情,第一個是嚴持戒律,第二個是歡喜吃苦。就像李老師一樣,全心全力都做布施供養一切衆生,現在說爲一切衆生服務。服務裏面天天都不離教導大衆轉迷爲悟、轉惡爲善,好好的學佛,求生淨土。印光大師講的四句話,這是李老師常常叮咛我們的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。我們今天能照這樣做,那就是真正學習「安住毗盧遮那如來一切大願海」。請看最後這一句:

  

  【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诃薩,得顯示如來遍法界甚深境界解脫門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注解「光顯如來難思之境」,這一句話說得很好。『大福』,福德圓滿,『光智』,智慧圓滿;我們看十普菩薩,福德智慧圓滿,這十位異名菩薩亦複如是。同異不二,就顯這個意思。這個意思明白了,我們的心胸一定會包容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爲什麼?同異不二。我們大家都是學佛的人,是同,學其他的宗教是異,同異不二,你這才叫真正覺悟。如果有門戶之見,你錯了,你是凡夫,你沒有覺悟,你還是在迷惑顛倒。果然覺悟了,不一樣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在一切境緣當中,我們自己能夠反省檢點,自己到底有幾成的覺悟?我覺悟到什麼境界?也就是說,我覺悟達到什麼樣的程度?諸佛如來覺悟是圓滿的,所以他的境界不可思議。

  

  智慧、福德是能悟,境界是所悟。『如來遍法界甚深境界』,你看看如來的境界,諸佛果地上的境界,沒有障礙了,普賢菩薩所說的無障礙的境界、不思議的境界。諸菩薩的境界,實在講還是可以思議的,爲什麼?它有範圍。譬如在我們凡夫,六道凡夫他們的境界,眼以色爲境,耳以聲爲境,真的有界限。眼能夠緣色,不能緣聲;鼻以香爲境界,它不能緣色也不能緣聲,我們六根各有各的境界,各有各的範圍,不能互相通。覺悟的人不一樣,眼能看,眼也能聽,眼也能聞香,也能夠覺察味道,他通了。覺悟的人六根可以互用,通了。身,身也能見、也能聽。身能見,全身都能見,眼在前面,後面也能見。

  

  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說:「一根既返源,六根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