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四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學佛的時候,一切都是爲自利,起心動念「于我有沒有好處?」學佛之後,這個念頭轉變了,起心動念從來沒有想到于自己有沒有好處,而是想到「于社會有沒有好處?于一切衆生有沒有好處?」不一樣了!在從前,裝扮自已,爲的是什麼?爲面子,目的是教別人尊敬,讓別人看到我這個樣子對我尊敬;自己的目的,總沒有忘記名聞利養。學佛之後不一樣,比從前更講究威儀,但是這裏頭絕不夾雜名利,而是什麼?做出好樣子給人家看,希望用這個樣子潛移默化,令他得利益,提醒他幫助他斷惡修善、改過自新、破迷開悟,目的在這裏。所以覺悟之後,一切是利他的;迷惑的時候,一切都是自利的,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。

  

  幫助這個社會的事情太多太多,我們的能力有限;就這一點有限的能力,總是要盡心盡力去做,選擇一兩個重點去做,成績就非常顯著,就會叫一些聰明人、有心人去反省去效法。我學佛,早年喜歡看弘化社出版的這些經書、善書,爲什麼?他的版本印刷得很清楚,字很大,校對得很好,錯字很少;裝訂的紙張也都不錯,相當的大方美觀,看到生歡喜心。弘化社是印光大師創辦的,到以後我們讀到大師的傳記才曉得,他老人家一生就做一樁事情:印送經書善書,也真的是一門深入,做出了成績。如果他的力量要是分散了,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業,他老人家往生之後,我們什麼都看不到,對後人感動啓發的力量就薄弱了。所以他搞一樣,信徒對他的供養就做這一樁事情。我們這些後學,看到他老人家一生這種作法,深受感動。

  

  所以我學佛的時候,就效法他老人家,我也專門做這一樁事情;其他的我還做了兩樁事情,但是那是附帶的,這是主要的。大概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,都用在印經上,另外百分之二十,一部分做慈善救濟,我用在醫藥,另外一種是放生,我做這兩樁事情。病苦的人很可憐,有些窮人買藥的錢都沒有,所以我發心布施醫藥。雖然自己收入很微薄,每個月也要拿一點錢捐給醫院,請醫院拿這個錢給那些貧苦的病人,幫助他們做醫藥費。我做這個事情,這屬于無畏布施,所以我活這麼大年齡,我沒有生過病。什麼原因?我沒有醫藥費,我的醫藥費布施掉了。有一些人,還要買保險,要儲蓄一筆醫藥費,爲什麼?年老的時候多病,需要醫藥開銷。他這個作法對不對?對!他年老的時候一定會生病,爲什麼?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他年輕的時候就想到他會老、他會病,那當然有願必成,所以他會老他會病,那一筆錢好開銷。

  

  我跟他們的想法不一樣,我沒有想老,我沒有想病,所以我不能病;只有死,不能病,沒有醫藥費嘛!我們的醫藥費幫助貧困的病人,這個好!把自己那個病痛都布施掉了。你種什麼樣的因,你得什麼樣的果報。種善因得善果,這句話大家都知道,但是不知道怎麼落實。像新加坡許哲居士常講:「我們要長壽,不要老」,她今年一百零叁歲,真的不老。爲什麼不老?從來沒有想過老,一百零叁歲了,還爲社會服務,還照顧二十多家窮人,爲他們服務。她照顧那些老人窮人,年齡只有她一半,多半都是六、七十歲的老人,她一百零叁歲,天天還要去照顧他們,給他們送米,給他們送油、送菜,替他們交房租;他們生病,幫助帶他們到醫院去看病,幫他們去拿藥,每天幹這個事情,忙得不亦樂乎!早出晚歸,幹這個事情。

  

  她自己一天吃一餐,真的,這修道的人常講「不食人間煙火」,她吃生菜,佐料完全沒有,她不吃油、不吃鹽、不吃糖,這些佐料統統都沒有,完全吃生菜。她告訴我,有時候她也會把菜煮一煮,水煮,沒有味道的,有時候就生吃。早晨喝一杯飲料,在國外時間久了,慢慢習慣,早晨多半她是一小杯優格,這是她的生活方式。真正的原因,心地清淨善良,沒有一個念頭是爲自己去想的,人做到無我了。身體在這個世間幹什麼?不是自己享受的,是爲苦難衆生服務的,雖然她沒有接觸過佛法,佛經裏面所講的道理、修行那些原則,她統統做到了,我們不能不佩服,不能不向她學習。所以佛菩薩的法印,她真的掌握到,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她落實了。

  

  一百零一歲發心皈依,來找我,我不但給她皈依,連五戒證書都送給她,爲什麼?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全做到了。她問我:「我有沒有資格作佛弟子?」「你是標准的佛弟子」。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,實實在在難得。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活的榜樣,這不是書上,這不是古人,就在眼前。所以年歲大,不是爲自己,爲衆生,好好的用自己的身體。照中國古時候醫學理論上來講,人的壽命正常應該是兩百歲,只要你保養得好,保養裏頭最重要的是清淨心。我們今天總結佛陀的教誨,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我們的心跟這個相應,決定長壽。長壽不爲自己,爲服務衆生。

  

  第八句:

  

  【香焰光幢菩薩摩诃薩,得顯示現在一切佛始修菩薩行,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脫門。】

  

  香焰菩薩在此地爲我們所示現的,就是諸佛如來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,這個當中修學的經曆。在本經確確實實可以落實在末後一品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就是修行人從初發心到證得圓滿佛果。在《華嚴經》裏面占有四十卷經文,我們通常稱它爲《四十華嚴》,就是說的這一樁事。我們對這一樁事情不能不重視,希望大家都能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。但是要照一般普通法門,難!實在是不容易!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裏面,文殊是他的老師,成就了十信位,等于說是從初信到十信是在文殊菩薩一會圓滿的。圓滿之後,文殊菩薩讓他出去參學,這就是五十叁參。每參訪一位善知識,他的境界向上提升一層,我們講進級,升級了,最後參訪到普賢菩薩,圓成佛道!證得了究竟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此地講的『成就智慧聚』,這句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

  我們明了,初信位的菩薩要怎樣才能取得?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。這一樁事情,絕對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,所以它真的是難。古大德所講學佛,有難行道、有易行道,斷惑證真是難行道。什麼叫易行道?伏惑往生這是易行道。易行道說老實話,古大德講得沒錯,「萬修萬人去」,怕的是你不肯修;你要肯修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我們現在再看看,這個世間中國外國修淨土的人不少,幾個人能往生?往生的人很少,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常講,舉臺中爲例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只有兩叁個。古人講的萬修萬人去,永明延壽大師講的,爲什麼一萬個人修這個法門,只有兩叁個往生?不是法門有問題,是修行的人有問題。我們常說如理如法,如理如法就行,就能有成就。你要是違背這個修行的道理,淨宗的理論,違背淨宗修學的方法,你當然不能成就。

  

  因此修學這個法門最基本的條件,是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,你不從這裏開頭,你怎麼學法?如果沒有老師,這個法門裏頭不可能有無師自通的,沒有,一定要有好老師教你,你一定懂得道理、懂得方法,你才有下手之處。理,淨宗的原理,這個修行的原理,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: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見佛就成佛,這是淨宗的原理。另外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所說的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你把這兩句經文,跟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的兩句經文,合起來看,這個道理你就明白了。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「憶佛念佛」,憶佛念佛就是「是心作佛」,所以它的果報「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理上搞清楚了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。

  

  方法從哪裏下手?要從《觀經》叁福上打基礎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講起步,先道理明白,我不懷疑,我知道我修這個法門,我有作佛的理論依據,現在我要求的是方法。方法的基本,這個基本就是凡夫修行作佛的基礎,根本的條件。佛講了叁條,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要認真做到。第二條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第叁條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(這個因果就是念佛是因、成佛是果)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這叁條十一句,統統要落實、要做到。佛最後告訴我們,這叁條是「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叁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,所有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修行證果,都是以這叁條爲基礎。

  

  那麼我們知道,叁世諸佛修行,絕對不是一個法門,無量無邊的法門,這是共同的基礎;沒有這個基礎,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。所以學佛從哪裏學起?從淨業叁福學起。先把基礎打好,然後再修學淨宗,哪有不成就的!不但成就,而且是非常高的成就,這都是真話,都是事實。你搞其他的法門,還是要以這個爲基礎,你有多麼高的成就?那看你自己修學的功夫,斷惑證真的功夫,戒定慧叁學的功夫,才能提升你的等級。淨宗念佛法門,也是奠定在這個基礎上,沒有例外的。這叁條十一句,每一句你要真正去理解它,含糊不得。這叁句怎樣去落實?我也舉出最低的標准,第一福四句,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。從前李老師教我的,我跟他學經教,第一部經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內容性質跟《十善業道經》大致相同。這兩部小經都好,可以幫助你落實叁福當中第一福。第二福我采取的是《沙彌律儀增注》,每一條都要做到。第叁福,我取的經教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

  

  換句話說,我們學佛,不管學哪一宗、不管學哪一派,真正的基礎:叁福是綱,這叁部經是目、是細說。首先把自己的根基打穩,然後再修淨土。淨土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修,行!依照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就是《十六觀經》修,也行!依照《阿彌陀佛經》修,也行!甚至于你依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或者是依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都能成就。如果你沒有基礎,那就難了。所以我們要想,這一生有沒有成就?能不能成就?先要好好反省,要檢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