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经的启示
净空法师讲述
前言
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启示
本经的殊胜
诸佛来集
放光献瑞-一切大圆满
修行的六大纲领-六度
法门广摄十法界
依教奉行获大利益
修行的典范
长者子
婆罗门女
光目女
分身无量,主伴圆融
教学的对象——法界一切众生
念佛冥阳两利
消灾灭罪的无上法宝-阿弥陀佛
六道轮回真实不虚
佛门各种施设的真正含义
平等普化
菩萨度化之缘
法门殊胜,世尊二次放光
令一切众生证涅槃乐
普广请法
见闻灭罪
读经救度冤魂缠身和疑难恶病
为临终病人修福
劝勉持诵
养生修定十斋日
事实真相-善易退,恶易增
成佛之道
念佛
念法
世尊三度放光
僧宝续佛慧命
前言
最近几年,我在全世界每一个地区专门弘扬净宗,带动许多同修认识净土,专心念佛。得到的利益好处,正如无量寿经所讲“惠以真实之利”。有同修问我:“法师,你专弘净土,怎么讲起地藏经?”我告诉他们:“道场建立要先讲地藏经,表示我们有地,有地才能够创办事业,有地才能够建立佛法,所以必须要从我们心地建设做起。”明因果,详事理,坚信心,启智慧,光大孝道,止于至善之域,即心地无尽宝藏。
现代人修行远不如古德的成就。古德,无论出家在家,接触佛法五年至十年,就有一定的成就。现代人修行几十年,外表上看起来好像还不错,实际上,生死没有把握,心不清净,妄念很多。原因在于疏忽了地基,像盖房子,把地基这一层疏忽了。
佛在四弘誓愿里告诉我们修行的次第。学佛的人,无论出家在家,先要发菩提心。什么是菩提心?菩提心是觉悟的心。我们今天觉悟六道轮回可怕,一定要下定决心在这一生了生死、出轮回。有这个认识,有这个意愿,就是觉悟。觉悟的人,不但要度自己,而且要帮助别人,所以四弘誓愿第一愿是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我们要帮助一切众脱离苦海,苦海就是六道轮回。要帮助他们,必须要自己得度;自己度不了,怎么能度别人?度自己要从哪里下手?第二愿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。学佛从哪里学起?佛明白告诉我们,从断烦恼做起。烦恼如果不断,修学再多的法门,是增长邪见。古德参学,参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。必须见思烦恼断了,至少见思烦恼伏住,才有资格学法门,进入第三个科目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。最后圆成佛道,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才能实践第一大愿- 普度众生。如果不成佛,度众生有局限;成了佛,度众生无尽无边。四弘誓愿把修学次第讲得很清楚,这是原则。
我们知道原则,日常生活中,在事相上来讲,究竟从哪个地方下手?中国是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以四大菩萨作代表:第一位是地藏菩萨,第二位是观世音菩萨,第三位是文殊菩萨,第四位是普贤菩萨,教我们大乘佛法修学的次第、法门。地藏代表孝,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。修学从孝亲、尊师做起。孝道要做到究竟圆满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,一定要成佛,孝才能尽到圆满。为什么呢?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,孝道就不圆满。孝道涵盖了宇宙,涵盖了法界全体。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不思议经之一,教我们孝亲、尊师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就是把孝敬的心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,能够孝敬一切众生。再进一步,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。地藏、观音是修福,福至心灵;人真正有福报,智慧就现前,心就灵敏。文殊菩萨教我们圆满的智慧。普贤菩萨讲实践,将孝敬、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,处世待人接物充满智慧,充满孝敬。大乘佛法至此才究竟圆满,完全实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这是佛陀最殊胜、最圆满、最究竟的教学。
净宗在所有宗派里也是一个不思议的法门,这个法门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所赞叹。它依据的经典有无量寿经、观无量寿经、阿弥陀经,这是净土三经。清朝咸丰年间,魏源老居士将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,称为净土四经。民国初年,净宗祖师印光老法师,将楞严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后面,称为净土五经。另外还有天亲菩萨造的往生论;五经一论是净宗修学的依据。
略释讲题
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启示
这次介绍地藏经大意,不能将此经详细讲解,可是重点一定会介绍出来。此次讲解依据的注解是香港圣一老法师所写,深入浅出,契合初学。经题是一部经的纲领,题目的大意了解,这一部经的纲领就可以掌握到。
地藏:菩萨名号是从比喻上建立。“地”是大地,“藏”是宝藏;大地蕴育无尽的宝藏,不只地下开采的金银七宝,地面生长的五谷杂粮也是宝藏。我们生活在这地球上,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,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赖大地,大地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。没有大地,我们的生命也就没有依靠。佛是用这个来作比喻。地比喻我们的心地,心地含藏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才艺‥‥,一切无量通通是心地含藏。心地宝藏比全球大地不知道要多多少倍,无法说出,说之不尽。正如同六祖大师开悟时,向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:“何其自性本来具足。”本来具足就是地藏的意思- 没想到我这个心地、真如本性里面,样样都不缺,样样都具足。样样指十法界依正庄严,全是自性本来具足含藏的。所以又说一句:“何其自性能生万法。”生万法是表现在外面,是十法界依正庄严。佛在大乘经典里常提醒我们:“一切法从心想生。”这是事实。我们要认识心地宝藏,开发心地宝藏。地藏菩萨本愿就是教我们、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宝藏。完全开采出来,那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了,就叫做成佛;部分开采就叫做菩萨;原封不动,不知道开采,那就是六道凡夫。
菩萨:是觉悟之人的称呼。菩萨不是神,所以佛教不是宗教,是佛陀的教育。其教育的宗旨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留给我们这部大藏经,一言以蔽之,无非是说明“诸法实相”而已。用现代人的说法,大藏经的内容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桩事情,与我们的关系太大了。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,人生是我们本人。整个佛法说的内容是讲我们自己以及生活环境的真相。真相认识清楚,我们起心动念一切作为绝对不会犯一点点过失,这就是佛菩萨了。我们如果对自己、对生活环境认识不清楚,对人对事对物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往往会犯下许许多多的错误。这种错误,一定要负因果责任,所以才变现出六道轮回,变现出三恶道,自作自受。佛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,不能不学。任何一个人都应当皈依三宝,都应当认真的修学佛法,让他自己真正认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这就是地藏本愿。“经”字解释省略。
这部经共有十三品,可分为四大段。第一大段,前二品,介绍地藏菩萨,让我们认识佛学基本的科目。第二段三品,说明这个科目教学的对象。第三段也有三品,说明这个科目教学的方法。第四段包括流通分,共有五品,说明成佛之道。地藏经虽然是最基本的科目,好像一年级刚上学修学的科目,但它的目标是圆满成佛,这样的经典才叫做不思议的经典。佛经虽多,称不思议的不多,我们只看到四、五种而已,本经是其中之一。
地藏经大意
本经的殊胜
如是我闻
每部大乘经皆有这四个字,但是在不同的经里有不同的含义。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所讲,讲经的处所不是在人间;讲经的因缘是为母说法;讲经的时间,是世尊说完法华之后。释迦牟尼佛讲经,分为五个时期:一、华严,二、阿含,三、方等,四、般若,五、法华。法华讲完,世尊的教学告一落,也就是讲了四十九年,世尊就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- 报母恩,这是尽大孝。法华是一乘圆教,此经在法华之后,在涅槃经之前。他在天宫三个月,二月十四日下到人间,讲大般涅槃经,一天讲完,二月十五日示现入灭。此经依古德判教,判在法华时,这是圆满之极,是圆教大乘。实在讲,是大乘当中之大乘,一乘当中之一乘。假如把它看作是方等,也未尝不可,但是这里面的教义就没有办法透彻圆满。因此,本经“如是我闻”是属于大乘究竟圆满的。所有大乘经典都是从如来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,怎么会有差别呢?众生根性不相同,因此佛说法有偏圆、有浅深。就好像晚上的月亮一样,初三初四有月牙,是月光,十五月圆也是月光。“如是我闻”在其他大乘经典,就像初三、初四、初九、初十的月亮,在华严、法华、无量寿经、本经是满月。各位从这比喻上,可以体会“如是”二字的味道,才晓得这部经典、这个法门,是如来所证的全部,一丝一毫的欠缺都没有。唯有证得究竟果位,孝道才能尽到圆满。地藏菩萨本愿经所宣说的,是圆满的孝道。圆满的孝道,才是我们修学的基础。佛在楞严经上说:“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”因地心是地藏的大孝,果地才能圆满证得无上菩提,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这是经文一展开,所看到了不起的意义,无尽的深广,绝不是其他大乘经典能够比较的。
诸佛来集
尔时十方无量世界,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,及大菩萨摩诃萨,皆来集会,赞叹释迦牟尼佛,能于五浊恶世,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,调伏刚强众生,知苦乐法。
本段说明出席的大众不可思议。释迦牟尼佛讲经,十方诸佛通通来,一个都没少;华严、法华没有这个现象,华严、法华出席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(菩萨)而已。显密经典也没有看到过,唯独此经看到诸佛来集。佛讲其他的经典,讲华严、法华,诸佛都不来;讲弥陀经、无量寿经,只得十方诸佛赞叹而已,没有来出席。所以,此法门显得比无量寿经更殊胜。此经是我们这一生修行证果的起点,无量寿经是我们修行证果的终点,有始有终。好像盖房子,地藏经是地基,无量寿经是盖成的顶尖。如此譬喻,才晓得此经的味道- 它跟无量寿经是一不是二,完全是一体的。不但十方诸佛菩萨来出席,十方…
《地藏经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