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改造命运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训讲记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明皇上。皇帝允许,屠康僖便被派遣为减刑官之一,帮助平反了许多受冤之人。梦中有一位神人告诉他,你命中没有儿子,由于你的作法与建议和天心非常相应,所谓“上天有好生之德”,现在上帝赐你三子,都是高官。是夕夫人有娠,后生应埙、应坤、应峻,皆显官。这是善因善果。

  嘉兴包凭。字信之。其父为池阳太守。生七子。凭最少。赘平湖袁氏。与吾父往来甚厚。博学高才。累举不第。留心二氏之学。

  “池州”,今安徽贵池。“太守”,比知县高一级,与知府是同等的官。“二氏”,就是佛与道。

  嘉兴人包凭,字信之。包凭的父亲做过池州太守,生了七个儿子,包凭最小,入赘平湖袁氏,与袁了凡是一家人。了凡先生的父亲与包凭常常往来,这个人博学高才,但是每试都不中,于是就去学佛、学道了。

  一日东游泖湖。偶至一村寺中。见观音像。淋漓露立。即解橐中得十金。授主僧。令修屋宇。僧告以功大银少。不能竣事。复取松布四疋。检箧中衣七件与之。内纻褶。系新置。其仆请已之。凭曰。但得圣像无恙。无吾虽裸裎何伤。

  “橐”,钱包。“箧”,箱子。“纻”,麻制的衣服。“褶”,是袷衣。

  有一天,他去游泖湖。偶然在一个村庄的寺院,看到观音像被雨水淋湿,于是打开钱包将十两银子统统拿出来,交给寺院出家人,请他将房屋修好,不要让菩萨淋到雨露。出家人告诉他,修屋顶工程很大,十两银子太少了,恐怕没有办法完工。于是他从箱中取出七件衣服,有单衣、有袷衣,都是新置的。他的仆人说:“算了,何必要捐献这么多!”包凭说:“只要能把屋顶修好,使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,我纵然是赤身露体,也无所谓。”这是一片真诚!

  僧垂泪曰。舍银及衣布。犹非难事。只此一点心。如何易得。后功完。拉老父同游。宿寺中。公梦伽蓝来谢曰。汝子当享世禄矣。后子汴。孙柽芳。皆登第。作显官。

  “伽蓝”,护法神。“登第”,指中进士学位。

  出家人听到他这番谈话,非常感动的说:“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、布料,不是难事,只是这一点真心太难得了。”包凭等屋顶修好后,就拉著父亲一起去看。晚上住在寺庙中,梦到护法神来感谢他,说:“你的儿子会享世禄,得到福报。”果然以后他的儿子汴、孙子柽芳都中进士,官位显赫。

  这是子孙贵显之报。修缮寺院道场、造佛像,功德很大,《造像功德经》有详细说明。但是功德必须具足条件,如果只是造佛菩萨形像,没有弘法利生,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产生迷信,不但没有利益,反而让许多众生造罪业,这就错了。所以,弘法利生非常重要!道场一定要讲经,教导大众修行,所谓“解行相应”,这个重要。在解门,每个宗派的道场,都要认真透彻的研究读诵本门的经典,并依据经典的理论来修学,这才具足功德。

  佛像具有表法的意义,佛家用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。譬如,我们见到观世音菩萨像,就要想到我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,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,这个像的功德就大了。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,将佛像当作神明,只是烧香、膜拜,求福、求寿、求儿女、求升官发财,那是迷信。

  学佛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?在行门,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,每个宗派的方法都不相同,只要选定一门,功夫不要间断,就能得清净心,成就戒定慧,这是道场真实的功德利益。

  嘉善支立之父。为刑房吏。有囚无辜陷重辟。意哀之。欲求其生。囚语其妻曰。支公嘉意。愧无以报。明日延之下乡。汝以身事之。彼或肯用意。则我可生也。其妻泣而听命。及至。妻自出劝酒。具告以夫意。支不听。卒为尽力平反之。囚出狱。夫妻登门叩谢曰。公如此厚德。晚世所稀。今无子。吾有弱女。送为箕帚妾。此则礼之可通者。支为备礼而纳之。生立。弱冠中魁。官至翰林孔目。立生高。高生禄。皆贡为学博。禄生大纶。登第。

  浙江嘉善人,姓“支”,单名“立”。他的父亲在衙门里管刑事案件,知道有个囚犯是冤枉的,被判了重刑,非常同情,于是想帮助这个囚犯脱罪。这个囚犯知道支立的父亲想替他辩护,这是救命之恩。因此,跟妻子商量,说:“支公有意帮助我脱离刑责,我很惭愧,无以报答。明天你可以请他下乡,以身事之。或许支公会更用心,这样我就可以生还。”他的妻子非常贤良,果然就照做。这个囚犯的太太自己劝酒,并把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。支公听了之后不接受;虽不接受,还是全心全力把案子平反了。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,他能做到大公无私,用真诚心来平反冤狱。

  这个囚犯夫妇来叩谢的时候,说:“你这么大年岁还没有儿子。我有个女儿,送给先生作妾,希望将来给你生几个儿子。”这在礼上是讲得通的。支先生同意了,以后就生了支立。支立的父亲做这样的善事,他后世的子孙逐渐发达了。支立二十岁考中进士,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官。支立生高,这是支先生的孙子;高生禄,这是支先生的重孙。这几代都是贡生,州、县学校的教官。禄生大纶,这是支先生重孙的儿子,后来中了进士。

  凡此十条。所行不同。同归于善而已。

  这是总结,以上所举的十个故事,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别人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的好事。这些显著的果报,都在浙江嘉兴附近,了凡先生提出的这些人,都是大家熟悉的,足以证明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。由此可知,举例一定要大家都知道的才有公信力,时代也是愈接近愈好。

  我们学佛更要拓开心量,念念想到利益全世界。如果你认为我哪有这么大的本事?我们要知道,纵然是小小善事,也要给全世界的人做好榜样,这就是利益世界。事,无论大小,但看用心。所谓“量大福大”,如果心量大,点点小善都会变成无量无边的善德;如果心量小,做再多的善事,福报也不太大。由此可知,心转境界。

  若复精而言之。则善有真有假。有端有曲。有阴有阳。有是有非。有偏有正。有半有满。有大有小。有难有易。皆当深辨。为善而不穷理。则自谓行持。岂知造孽。枉费苦心。无益也。

  了凡先生再进一步教导他的儿子,何谓“善”,这很重要,必须要有能力辨别。这里说了八对:善有真假、端曲、阴阳、是非、偏正、半满、大小、难易,我们应当辨别清楚。许多人行善多年,学佛多年,没有得到好果报,于是怀疑佛法不灵,转而学其他法门、其他宗教。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?就是对善辨别不清,自以为是善,经过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一分析,原来这是罪业。所以,我们要想修善积德,就要冷静观察,辨别清楚。

  何谓真假。昔有儒生数辈。谒中峰和尚。问曰。佛氏论善恶报应。如影随形。今某人善。而子孙不兴。某人恶。而家门隆盛。佛说无稽矣。

  “儒生”,念书的学生。“中峰和尚”,元朝人,一代高僧,著述很多,最著名的是“三时系念”。

  何谓真假?有一些念书人向中峰和尚请教,佛家常讲:“善恶报应,如影随形。”这个说法靠不住!因为有人作善,他的子孙并不发达;有人作恶,他的家道却非常兴隆。

  中峰云。凡情未涤。正眼未开。认善为恶。指恶为善。往往有之。不憾己之是非颠倒。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。

  中峰禅师解释得非常之深。我们是凡夫,情染没有洗涤干净,法眼、慧眼没有开,所以常常看错事情,颠倒是非,把善看作恶,把恶看作善。自己不深自惭愧,反而去责怪老天报应不公平,这是罪上加罪。

  众曰。善恶何致相反。中峰令试言其状。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。敬人礼人是善。中峰云。未必然也。一人谓。贪财妄取是恶。廉洁有守是善。中峰云。未必然也。众人历言其状。中峰皆谓不然。因请问。中峰告之曰。有益于人是善。有益于己是恶。有益于人。则殴人詈人皆善也。有益于己。则敬人礼人皆恶也。

  这些学生们就说:“我们为什么把善恶看颠倒了?”中峰禅师有智慧,不解释,让他们自己说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?有个学生说:“骂人、打人这是恶,恭敬人、礼敬人这是善。”中峰云:“未必然也。”又有一个学生说:“贪财妄取是恶,廉洁有守是善。”中峰云:“未必然也。”许多学生各说对善恶的看法,中峰禅师全不同意。

  于是他们向中峰禅师请教,到底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?中峰告之曰:“你起心动念、言语作为是利益别人,利益社会,利益大众,这是善;如果是自私自利,那就是恶。”这是善恶的标准。譬如对这个人有利益的,你打他、骂他也是善。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,恭敬人、礼敬人那是巴结,那是恶,不是善。

  是故人之行善。利人者公。公则为真。利己者私。私则为假。又根心者真。袭迹者假。又无为而为者真。有为而为者假。皆当自考。

  “袭迹”,模仿。

  真善、假善一定要辨别清楚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决定没有私心,都是利益社会、利益大众,大公无私,公是真的,所以这个善是真的。利己是私心,私心是假的,所以这个善是假的。再进一步说,如果你利益大众是出自于真心,这是真善;若是模仿别人,这是假善。所以,为善最要者唯真心。我们所做的善事,不露痕迹,不让人知道,这个善事是真的,这是阴德。如果是有企图、有目的才做这桩善事,这个善事是假的。这些地方都要自己认真省察。

  前面读的十个例子,十个人修善都得好果报,什么原因?真心,只知道帮助别人,绝不求一点自私自利。因此,真假要从这里辨别。

  何谓端曲。今人见谨愿之士。类称为善而取之。圣人则宁取狂狷。至于谨愿之士。虽一乡皆好。而必以为德之贼。是世人之善恶。分明与圣人相反。推此一端。种种取舍。无有不谬。

  “谬”,错误。

  何谓端曲?一般人见到谨慎、不倔强的人,就称他为善人。可是古圣先贤宁愿欣赏有志气、肯进取,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乱来的人,因为这样的人有胆识,真正能够为群众服务,为国家担当大任。如果一个人虽然很谨慎,全乡里的人都认为他是好人…

《改造命运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训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如何契入佛境界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