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明皇上。皇帝允許,屠康僖便被派遣爲減刑官之一,幫助平反了許多受冤之人。夢中有一位神人告訴他,你命中沒有兒子,由于你的作法與建議和天心非常相應,所謂“上天有好生之德”,現在上帝賜你叁子,都是高官。是夕夫人有娠,後生應埙、應坤、應峻,皆顯官。這是善因善果。
嘉興包憑。字信之。其父爲池陽太守。生七子。憑最少。贅平湖袁氏。與吾父往來甚厚。博學高才。累舉不第。留心二氏之學。
“池州”,今安徽貴池。“太守”,比知縣高一級,與知府是同等的官。“二氏”,就是佛與道。
嘉興人包憑,字信之。包憑的父親做過池州太守,生了七個兒子,包憑最小,入贅平湖袁氏,與袁了凡是一家人。了凡先生的父親與包憑常常往來,這個人博學高才,但是每試都不中,于是就去學佛、學道了。
一日東遊泖湖。偶至一村寺中。見觀音像。淋漓露立。即解橐中得十金。授主僧。令修屋宇。僧告以功大銀少。不能竣事。複取松布四疋。檢箧中衣七件與之。內纻褶。系新置。其仆請已之。憑曰。但得聖像無恙。無吾雖裸裎何傷。
“橐”,錢包。“箧”,箱子。“纻”,麻製的衣服。“褶”,是袷衣。
有一天,他去遊泖湖。偶然在一個村莊的寺院,看到觀音像被雨水淋濕,于是打開錢包將十兩銀子統統拿出來,交給寺院出家人,請他將房屋修好,不要讓菩薩淋到雨露。出家人告訴他,修屋頂工程很大,十兩銀子太少了,恐怕沒有辦法完工。于是他從箱中取出七件衣服,有單衣、有袷衣,都是新置的。他的仆人說:“算了,何必要捐獻這麼多!”包憑說:“只要能把屋頂修好,使觀音菩薩像不要再淋到雨,我縱然是赤身露體,也無所謂。”這是一片真誠!
僧垂淚曰。舍銀及衣布。猶非難事。只此一點心。如何易得。後功完。拉老父同遊。宿寺中。公夢伽藍來謝曰。汝子當享世祿矣。後子汴。孫柽芳。皆登第。作顯官。
“伽藍”,護法神。“登第”,指中進士學位。
出家人聽到他這番談話,非常感動的說:“布施銀兩以及這些衣服、布料,不是難事,只是這一點真心太難得了。”包憑等屋頂修好後,就拉著父親一起去看。晚上住在寺廟中,夢到護法神來感謝他,說:“你的兒子會享世祿,得到福報。”果然以後他的兒子汴、孫子柽芳都中進士,官位顯赫。
這是子孫貴顯之報。修繕寺院道場、造佛像,功德很大,《造像功德經》有詳細說明。但是功德必須具足條件,如果只是造佛菩薩形像,沒有弘法利生,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産生迷信,不但沒有利益,反而讓許多衆生造罪業,這就錯了。所以,弘法利生非常重要!道場一定要講經,教導大衆修行,所謂“解行相應”,這個重要。在解門,每個宗派的道場,都要認真透徹的研究讀誦本門的經典,並依據經典的理論來修學,這才具足功德。
佛像具有表法的意義,佛家用這種方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。譬如,我們見到觀世音菩薩像,就要想到我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,幫助世間一切苦難衆生,這個像的功德就大了。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,將佛像當作神明,只是燒香、膜拜,求福、求壽、求兒女、求升官發財,那是迷信。
學佛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?在行門,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,每個宗派的方法都不相同,只要選定一門,功夫不要間斷,就能得清淨心,成就戒定慧,這是道場真實的功德利益。
嘉善支立之父。爲刑房吏。有囚無辜陷重辟。意哀之。欲求其生。囚語其妻曰。支公嘉意。愧無以報。明日延之下鄉。汝以身事之。彼或肯用意。則我可生也。其妻泣而聽命。及至。妻自出勸酒。具告以夫意。支不聽。卒爲盡力平反之。囚出獄。夫妻登門叩謝曰。公如此厚德。晚世所稀。今無子。吾有弱女。送爲箕帚妾。此則禮之可通者。支爲備禮而納之。生立。弱冠中魁。官至翰林孔目。立生高。高生祿。皆貢爲學博。祿生大綸。登第。
浙江嘉善人,姓“支”,單名“立”。他的父親在衙門裏管刑事案件,知道有個囚犯是冤枉的,被判了重刑,非常同情,于是想幫助這個囚犯脫罪。這個囚犯知道支立的父親想替他辯護,這是救命之恩。因此,跟妻子商量,說:“支公有意幫助我脫離刑責,我很慚愧,無以報答。明天你可以請他下鄉,以身事之。或許支公會更用心,這樣我就可以生還。”他的妻子非常賢良,果然就照做。這個囚犯的太太自己勸酒,並把丈夫的意思告訴支公。支公聽了之後不接受;雖不接受,還是全心全力把案子平反了。這是很難的一樁事情,他能做到大公無私,用真誠心來平反冤獄。
這個囚犯夫婦來叩謝的時候,說:“你這麼大年歲還沒有兒子。我有個女兒,送給先生作妾,希望將來給你生幾個兒子。”這在禮上是講得通的。支先生同意了,以後就生了支立。支立的父親做這樣的善事,他後世的子孫逐漸發達了。支立二十歲考中進士,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官。支立生高,這是支先生的孫子;高生祿,這是支先生的重孫。這幾代都是貢生,州、縣學校的教官。祿生大綸,這是支先生重孫的兒子,後來中了進士。
凡此十條。所行不同。同歸于善而已。
這是總結,以上所舉的十個故事,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別人、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的好事。這些顯著的果報,都在浙江嘉興附近,了凡先生提出的這些人,都是大家熟悉的,足以證明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”。由此可知,舉例一定要大家都知道的才有公信力,時代也是愈接近愈好。
我們學佛更要拓開心量,念念想到利益全世界。如果你認爲我哪有這麼大的本事?我們要知道,縱然是小小善事,也要給全世界的人做好榜樣,這就是利益世界。事,無論大小,但看用心。所謂“量大福大”,如果心量大,點點小善都會變成無量無邊的善德;如果心量小,做再多的善事,福報也不太大。由此可知,心轉境界。
若複精而言之。則善有真有假。有端有曲。有陰有陽。有是有非。有偏有正。有半有滿。有大有小。有難有易。皆當深辨。爲善而不窮理。則自謂行持。豈知造孽。枉費苦心。無益也。
了凡先生再進一步教導他的兒子,何謂“善”,這很重要,必須要有能力辨別。這裏說了八對:善有真假、端曲、陰陽、是非、偏正、半滿、大小、難易,我們應當辨別清楚。許多人行善多年,學佛多年,沒有得到好果報,于是懷疑佛法不靈,轉而學其他法門、其他宗教。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?就是對善辨別不清,自以爲是善,經過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一分析,原來這是罪業。所以,我們要想修善積德,就要冷靜觀察,辨別清楚。
何謂真假。昔有儒生數輩。谒中峰和尚。問曰。佛氏論善惡報應。如影隨形。今某人善。而子孫不興。某人惡。而家門隆盛。佛說無稽矣。
“儒生”,念書的學生。“中峰和尚”,元朝人,一代高僧,著述很多,最著名的是“叁時系念”。
何謂真假?有一些念書人向中峰和尚請教,佛家常講:“善惡報應,如影隨形。”這個說法靠不住!因爲有人作善,他的子孫並不發達;有人作惡,他的家道卻非常興隆。
中峰雲。凡情未滌。正眼未開。認善爲惡。指惡爲善。往往有之。不憾己之是非顛倒。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。
中峰禅師解釋得非常之深。我們是凡夫,情染沒有洗滌幹淨,法眼、慧眼沒有開,所以常常看錯事情,顛倒是非,把善看作惡,把惡看作善。自己不深自慚愧,反而去責怪老天報應不公平,這是罪上加罪。
衆曰。善惡何致相反。中峰令試言其狀。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。敬人禮人是善。中峰雲。未必然也。一人謂。貪財妄取是惡。廉潔有守是善。中峰雲。未必然也。衆人曆言其狀。中峰皆謂不然。因請問。中峰告之曰。有益于人是善。有益于己是惡。有益于人。則毆人詈人皆善也。有益于己。則敬人禮人皆惡也。
這些學生們就說:“我們爲什麼把善惡看顛倒了?”中峰禅師有智慧,不解釋,讓他們自己說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有個學生說:“罵人、打人這是惡,恭敬人、禮敬人這是善。”中峰雲:“未必然也。”又有一個學生說:“貪財妄取是惡,廉潔有守是善。”中峰雲:“未必然也。”許多學生各說對善惡的看法,中峰禅師全不同意。
于是他們向中峰禅師請教,到底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中峰告之曰:“你起心動念、言語作爲是利益別人,利益社會,利益大衆,這是善;如果是自私自利,那就是惡。”這是善惡的標准。譬如對這個人有利益的,你打他、罵他也是善。如果是爲了自私自利,恭敬人、禮敬人那是巴結,那是惡,不是善。
是故人之行善。利人者公。公則爲真。利己者私。私則爲假。又根心者真。襲迹者假。又無爲而爲者真。有爲而爲者假。皆當自考。
“襲迹”,模仿。
真善、假善一定要辨別清楚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沒有私心,都是利益社會、利益大衆,大公無私,公是真的,所以這個善是真的。利己是私心,私心是假的,所以這個善是假的。再進一步說,如果你利益大衆是出自于真心,這是真善;若是模仿別人,這是假善。所以,爲善最要者唯真心。我們所做的善事,不露痕迹,不讓人知道,這個善事是真的,這是陰德。如果是有企圖、有目的才做這樁善事,這個善事是假的。這些地方都要自己認真省察。
前面讀的十個例子,十個人修善都得好果報,什麼原因?真心,只知道幫助別人,絕不求一點自私自利。因此,真假要從這裏辨別。
何謂端曲。今人見謹願之士。類稱爲善而取之。聖人則甯取狂狷。至于謹願之士。雖一鄉皆好。而必以爲德之賊。是世人之善惡。分明與聖人相反。推此一端。種種取舍。無有不謬。
“謬”,錯誤。
何謂端曲?一般人見到謹慎、不倔強的人,就稱他爲善人。可是古聖先賢甯願欣賞有志氣、肯進取,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亂來的人,因爲這樣的人有膽識,真正能夠爲群衆服務,爲國家擔當大任。如果一個人雖然很謹慎,全鄉裏的人都認爲他是好人…
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