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但是個性柔弱,隨波逐流,沒有志氣,沒有擔當,孔老夫子稱這種人爲“鄉願”,這不是一個好榜樣,人人都學他,那就壞了。所以,世間人對于善人、惡人的標准,與聖人恰恰相反。聖人是明白人,有學問、有德行、有經驗,能夠辨別善人、惡人。推此一端,種種取舍,無有不謬。

  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。皆與聖人同是非。而不與世俗同取舍。

  天地鬼神對“福善禍淫”的見解與聖賢人相同,不同于世俗人的看法。鬼神如何看“福善禍淫”?前面舉的這些例子,我們都能夠觀察得到。

  我們要問,鬼神是不是有權將禍福降臨于人?鬼神沒有這個權。就好像我們世間有人行善事,有人作惡事,執法的人員加刑罰于作惡者,是不是他有權?不是。因爲你犯了罪,他才拿手鐐腳铐來铐你;你沒有犯罪,他不敢侵犯你。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樣,你造作善,他來嘉獎你;你造作不善,他來懲罰你。這個獎勵、懲罰都是自作自受。

  凡欲積善。決不可徇耳目。惟從心源隱微處。默默洗滌。純是濟世之心。則爲端。茍有一毫媚世之心。即爲曲。純是愛人之心。則爲端。有一毫憤世之心。即爲曲。純是敬人之心。則爲端。有一毫玩世之心。即爲曲。皆當細辨。

  “端”,端直,決定不夾雜一絲毫委曲;“曲”,自私自利。

  我們發心想修善積德,決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騙,眼睛喜歡好看的,耳朵喜歡好聽的,要是隨順這種貪心就錯了。必須從起心動念隱微之處,將自己的心洗得幹幹淨淨;換言之,決不能讓邪惡的念頭汙染了清淨心。全是濟世救人的心,這是端;如果有一點點討好世俗的心,就是曲。全是愛人的心,愛人就是大慈大悲,這個愛是清淨的愛心、平等的愛心、真誠的愛心,這是端。如果還有絲毫怨恨不平,所發的心就是曲。全是恭敬別人的心,這是端;摻雜絲毫玩弄世人的心,就是曲。這些地方應當細細的辨別。

  了凡先生在此地用“端”,佛家所謂“直心是道場”,端心就是直心。端的反面是曲,心裏還有討好世俗的心。《起信論》雲:“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”菩提心的體是直心,菩提是覺悟的意思,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。自受用是深心,深心是好善好德。念念利益衆生,這是大悲心。如果還摻雜著自利,就是不善。

  如何將自己的心洗得幹幹淨淨?《十善業道經》上,佛教我們修學的綱領是“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”,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完全清淨。我們一定要仔細閱讀《了凡四訓》,細心揣摩,認真反省,方能明白如何修善積德。我提出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”,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只有一個愛心、一個感恩的心放在心上。

  何謂陰陽。凡爲善而人知之。則爲陽善。爲善而人不知。則爲陰德。陰德天報之。陽善享世名。名亦福也。名者造物所忌。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。多有奇禍。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。子孫往往驟發。陰陽之際微矣哉。

  何謂陰陽?善有陰善、陽善。你做的好事完全顯露出來,人人都知道,報紙、電視傳播贊揚你,這是“陽善”。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,自己也不會告訴任何人,這是“陰德”。如果是陰德,你將來得的果報厚,殊勝而且長遠。如果是陽善,人家會贊歎、恭敬你,但是你的果報就報掉了。

  名也是福,一般講“知名度高”。名是天地鬼神都忌諱的,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。知名度很高的人,沒有實德,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災害,這是現報。一個人沒有過失,行善積德而被別人侮辱、誤會,惡名廣布,這倒是一件好事。好在哪裏?每個人看到他,瞪他一眼,罵他幾句,這也是果報,就把他無始劫以來的罪障都報掉了。所以,他的兒孫往往忽然之間發達了,也有少數是自己晚年福報現前。因此,陰德、陽德的果報非常微妙,不能不加以辨別。我們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應該怎麼作法,自己就明白了。

  古人所謂“實至名歸”,你真有實德,自然有人贊歎。你藏得再隱密,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,被人贊揚。譬如近代印光大師一生修善積德,沒有人知道。到他老人家七十歲的時候,有幾位有學問、有道德的居士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他,他們覺得印光法師的風度、言談與一般出家人不一樣,于是常常親近他,才知道老法師真的有德行。于是在報紙、雜志上寫文章發表,印光大師的大名就傳開了。這不是印光大師委托他的,是這些人真正見到一位高僧大德,所以普遍向廣大群衆介紹,這是“實至名歸”。這個名不是虛名,是真有實德。

  在世間享盛名、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?電影明星。出名也是福報,如果沒有實德,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,所以這些大明星真正能得善終的不多。不僅是影劇界,任何一個行業,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,知名度愈高,潛伏著意想不到災害的機會也愈多。

  何謂是非。魯國之法。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。皆受金于府。子貢贖人而不受金。孔子聞而惡之。曰賜失之矣。夫聖人舉事。可以移風易俗。而教道可施于百姓。非獨適己之行也。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。受金則爲不廉。何以相贖乎。自今以後。不複贖人于諸侯矣。

  “魯國”,春秋時代孔老夫子的故鄉。“子貢”,孔子的學生。“賜”,子貢的名字。

  何謂是非?魯國法律規定,魯國人在窮困的時候,被人家賣到別的國家作奴婢,若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,魯國政府就發獎金給他。子貢贖人回來時,不接受政府的獎金。孔老夫子聽到了,責備子貢說:“你錯了!”聖賢人做事情有一個原則,就是決定可以移風易俗;換言之,幫助社會改良不好的風俗,而且教化百姓,給百姓做榜樣。所以,不能隨自己的愛好,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,要顧全社會大衆。魯國現前的社會狀況,富貴人少,貧窮人多。如果贖人接受政府的獎賞,好像自己不廉潔,今後還有誰敢做贖人的事情?

  因此,子貢贖人要歡歡喜喜接受政府的獎勵,就能鼓勵社會大衆有錢的人,把自己國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都贖回來,這才是好事情。如果贖人不接受獎金,以爲自己很廉潔,接受獎金就不廉潔,對于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,但是對于整個社會風俗來說就做錯了。由此可知,聖人的是非標准與常人不同。

  我在各地講經,題目是“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做所爲能爲社會大衆做表率的,我們應當要學;不能爲社會大衆做表率的,我們不學。換言之,利益社會、利益衆生的,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。

  子路拯人于溺。其人謝之以牛。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。自今魯國多拯人于溺矣。

  “子路”,孔子的學生。

  子路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裏,將他救起。這個人非常感激,送一頭牛以表謝意,子路接受了。孔老夫子聽到了,很歡喜說:“從今以後,魯國就會有很多人去救那些在水裏快淹死的人了。”

  自俗眼觀之。子貢不受金爲優。子路之受牛爲劣。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。乃知人之爲善。不論現行而論流弊。不論一時而論久遠。不論一身而論天下。

  “由”,子路的名字。“流弊”,影響。

  以上兩個例子,一般人的看法,認爲子貢不接受獎金值得贊歎,子路接受贈牛則比不上子貢。然而孔老夫子的看法卻不一樣,他贊歎子路,責備子貢。我們行善,若善的影響面廣,時間長,這是大善,這個善是“是”。若影響面很小,時間短,這是小善,這個善是“非”。所以,不在一時,在影響的時間;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,而是令天下人受益。

  現行雖善。而其流足以害人。則似善而實非也。現行雖不善。而其流足以濟人。則非善而實是也。

  子貢所做的就是現行善,好像是善事,但他留下不好的影響,這個影響會阻礙許多人去贖人回國,阻礙別人不就是害了人嗎?所以,這似善而實非善。子路救了一個人,人家送他一頭牛,他接受了,好像是不善,但是他能影響別人,使其他人聽到子路這種行爲,也會很勇敢去救人,所以這是善。

 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。他如非義之義。非禮之禮。非信之信。非慈之慈。皆當抉擇。

 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。譬如,有一個人做壞事,決定要懲罰他,不能寬恕他。如果寬恕了這個罪人,算不算是義?一定要觀察,假如這個人做錯事情被寬恕,他反而膽子更大,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,使許多人受害,這個寬恕是錯誤的;如果警誡、懲罰他,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,這是真正的義。這就是“非義之義”。“禮”要有分寸,用禮貌待人是禮;如果過分恭維、贊歎,使這個人漸漸傲慢,那就是“非禮”。信用很重要,但是也要看狀況。如果因顧全小信卻失了大信,就錯了。聖人顧全大信,有的時候可以放棄小信,這就是“非信之信”。“慈”是慈愛,慈愛不能過分,過分往往變成不仁慈,這是“非慈之慈”。佛門常講:“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。”慈悲、方便是佛家教學最重要的方法,但用得不恰當,就會變成“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”,這就是非慈之慈、非方便之方便,這是用錯了。

  何謂偏正。昔呂文懿公。初辭相位。歸故裏。海內仰之。如泰山北鬥。有一鄉人。醉而詈之。呂公不動。謂其仆曰。醉者勿與較也。閉門謝之。逾年。其人犯死刑入獄。呂公始悔之曰。使當時稍與計較。送公家責治。可以小懲而大戒。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。不謂養成其惡。以至于此。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。

  “呂文懿公”,文懿是谥號,名原,號逢源,浙江秀水縣人,生于明朝英宗正統年間,做過宰相。這是一位忠厚的長者。

  何謂偏正?呂文懿公辭職,告老還鄉。雖然他辭去宰相職務,但是他的德行、事業得到社會大衆的尊敬,如同仰慕泰山北鬥一樣。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鄉人,喝醉了酒罵他。他不動心,告訴隨從:“這個人喝醉了,不要跟他計較。”

  。過了一年,這個人犯了死刑,被關進監獄。呂文懿公聽到這樁事情很後悔,他說:“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,我把他送到官府,治他的罪,這種小的懲罰能使他生起戒心,他就不至于做出更大的壞事。我當時只…

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如何契入佛境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