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心存厚道,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,以至于此。”這是善心做了惡事。
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。如某家大富。值歲荒。窮民白晝搶粟于市。告之縣。縣不理。窮民愈肆。遂私執而困辱之。衆始定不然。幾亂矣。
“粟”,糧食、稻米。
這是講以惡心做善事。有一次遇到荒年,窮人白天到一個大富人家來搶糧食,他向縣府告狀,縣官沒有理會,于是窮民更加放肆。因此,這個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,後來把搶劫平定了。如若不然,他們就會變成暴民,擾亂了社會治安。
故善者爲正。惡者爲偏。人皆知之。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。正中偏也。以惡心而行善事者。偏中正也。不可不知也。
善爲正,惡爲偏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如果對于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,了解得不夠透徹,往往我們自以爲是善事,而未必是真善,這個不可不知。
何謂半滿。易曰。善不積。不足以成名。惡不積。不足以滅身。書曰。商罪貫盈。如貯物于器。勤而積之。則滿。懈而不積。則不滿。此一說也。
何謂半滿?《易經》曰:“善不積,就不足以成就名望;惡不積,就不足以敗壞聲譽。”《書經》說:“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,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。”這好比儲藏東西在器皿中一樣,我們常常累積,它很快就滿了。若是懈怠,不常積存,就不會滿。這是“半善”、“滿善”的一種說法。
因此,善一定要勤積,就會圓滿。若是懈怠,偶爾遇到才行一點善,並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衆生上,所做的善只有半善,不能做到圓滿。
昔有某氏女入寺。欲施而無財。只有錢二文。捐而與之。主席者親爲忏悔。及後入宮富貴。攜數千金入寺舍之。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。因問曰。吾前施錢二文。師親爲忏悔。今施數千金。而師不回向。何也。曰。前者物雖薄。而施心甚真。非老僧親忏。不足報德。今物雖厚。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。令人代忏足矣。此千金爲半。而二文爲滿也。
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寺廟裏想發心供養,而身上只有兩文錢,她就把這兩文錢都拿出來供養寺廟,住持和尚親自爲她誦經忏悔。過了幾年,這個女子被選入宮廷做了嫔妃,享受人間的富貴。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,而住持和尚只命他的徒弟爲她回向。因此,這個女子就問:“爲什麼我窮的時候,只布施兩文錢,師父親自爲我忏悔。今天我帶了幾千銀兩來供養,反而不親自爲我回向?”老和尚說:“從前你到廟裏來燒香拜佛,供養兩文錢,你的心真誠,我不親自給你忏悔,不能報你的德。今天你帶的供養雖然豐厚,但是你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真切,所以我讓我的徒弟給你忏悔就可以了。”因此,心真誠,布施雖少,得的善福是圓滿的。做了嫔妃,免不了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,心不真誠,德就損了,所以實際上修的福是半善而已。
鍾離授丹于呂祖。點鐵爲金。可以濟世。呂問曰。終變否。曰。五百年後。當複本質。呂曰。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。吾不願爲也。曰。修仙要積叁千功行。汝此一言。叁千功行已滿矣。此又一說也。
“鍾離”,漢鍾離,八仙之一。
漢鍾離要傳授呂洞賓“點鐵爲金”的法術,可以救濟貧苦窮人。呂洞賓問:“我把這個鐵變成金,會不會還原?”
漢鍾離說:“五百年之後,還會還原。”
呂洞賓說:“如此則害五百年後的人,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。”
漢鍾離說:“修仙要積叁千功行,你這一言,叁千功行都已圓滿了。”
此地講“半善”與“滿善”,舉了叁個例子,也就是叁種說法。我們要想一想,修善積德到底是滿善還是半善?我們現前得的果報是圓滿的,還是有欠缺的?學佛人一般本質都好,心都好,非常可惜沒有智慧見識,所以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了偏差,往往修善得的果報不圓滿,道理在此。
又爲善而心不著善。則隨所成就。皆得圓滿。心著于善。雖終身勤勵。止于半善而已。譬如以財濟人。內不見己。外不見人。中不見所施之物。是謂叁輪體空。是謂一心清淨。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。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。倘此心未忘。雖黃金萬镒。福不滿也。此又一說也。
行善,不分別、執著所行之善,則所作一切都是圓滿的善。若是著相修善,就是一生勤奮勉勵修積,還是半善而已。什麼原因?善心裏夾雜著執著,所以善功不純,只得半善。譬如,修財布施,內不執著有我。若執著有“我”,這個心就不真不純。外不執著能受布施的人。若永遠不忘某人接受了我們的布施,這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把純善之心破壞了。也不執著布施多少錢財。這就是“叁輪體空”,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,忘得幹幹淨淨。基本道理就是“一心清淨”,一心是真心,一心沒有界限,等虛空遍法界,絲毫之善與心量一樣大。所以,一鬥米的布施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,一文錢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。假如沒有忘我,也沒有忘他,也沒有忘記所做的好事,雖然布施很多錢財,得的是半福,而非滿福。這又是一種說法。
人能夠做到不著相,就是菩薩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,即是菩薩。”菩薩與非菩薩的差別,就在此地。你心裏還有我、還有人、還有是非,你是凡夫。心裏沒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(時間的觀念)的種種分別、執著,就是菩薩。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,境界愈高,修福愈容易。要想提高境界,必須從斷惡做起,惡斷得幹淨,果報就殊勝圓滿。
對于“半”與“滿”,這一段才講得究竟圓滿,但是這不是我們能做到的。由此可知,我們講半講滿還是有等級的,不能一概而論。如果用此地這個標准,前面所說的滿都是半,都不是真正的圓滿,到“叁輪體空”才是真正圓滿。
誰能做到“叁輪體空”?法身菩薩。不但六道衆生做不到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也做不到。爲什麼?人不能無心。換言之,心中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達不到這個標准。這個標准是法身菩薩的標准,我們知道了也有好處,行善就不會自以爲滿足,無論積多大的功德都還不夠多,這才肯認真努力發憤修善。明白此理,才知道諸佛菩薩的善行念念圓滿,無論他修的善事是大、是小,無一不圓滿。因爲諸佛菩薩用真心,真心本性行事無一不圓滿,道理在此地。這也就是我們爲什麼要學佛,要發願作佛的道理。
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居士,一生修布施。她布施的財物不多,她天天爲一些老人、病人服務,她不知道有自己,也不會把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,也沒有想“我今天做多少好事”,心地真誠清淨慈悲,真正做到了“叁輪體空”,所以她得的是滿善,果報殊勝。
有很多人不明事理與真相,認爲我都布施掉了,明天怎麼辦?誰肯布施我?念念不忘“我”,他就不敢真的放下;就算放下,也只放下一半。所以,他修的善只有半善,不能達到滿善。當然他的果報只能得到一半,不能達到圓滿。這個道理了解得不夠透徹,行善不徹底,要想希求圓滿的果報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人一生的財富從哪裏來的?得財富是果報,果必有因。財富的因是財布施,愈施愈多。布施是種因,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,你種得多,收獲一定多,這是一定之理。所以,愈肯施財的人,他的財源滾滾而來。但是心要真,不是爲祈求發財而布施;要是爲求發財而行布施,這是因地不真。會不會發財?會發,但是不多,只比布施出去的多一點點,就是加一點利息而已。如果不爲發財而財施,果報就厚了。財來了,絕不自己享受,救濟一切苦難的衆生,這個果報愈來愈殊勝,決不在人間,在天上、在華藏世界、在極樂世界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財富、聰明、健康長壽都是果報,所以要懂得修因,因純正才能得到殊勝的果報。
何謂大小。昔衛仲達爲館職。被攝至冥司。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。比至。則惡錄盈庭。其善錄一軸。僅如箸而已。索秤稱之。則盈庭者反輕。而如箸者反重。仲達曰。某年未四十。安得過惡如是多乎。曰。一念不正即是。不待犯也。因問軸中所書何事。曰朝廷嘗興大工。修叁山石橋。君上疏谏之。此疏稿也。仲達曰。某雖言。朝廷不從。于事無補。而能有如是之力。曰朝廷雖不從。君之一念。已在萬民。向使聽從。善力更大矣。
“主者”,閻羅王。“吏”,判官。“叁山”,福州城有叁座山,即九仙山、閩山、越王山。
何謂大小?宋朝衛仲達在翰林院任職,有一次被小鬼帶到陰曹地府。閻羅王命判官把衛仲達的善惡簿子拿來做個比對,結果衛仲達一生造惡的檔案擺滿了一地,而行善只有一卷,就像筷子那麼細。閻羅王看到說:“好,拿秤來稱一稱。”結果擺滿一地的惡簿子反而輕,這一卷小小的善薄子反而重。
衛仲達說:“我還不到四十歲,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過惡?”
閻羅王說:“起個惡念就是小惡,不等待你犯;你要是犯了,就是大惡。”所以,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。
他又問:“善的那一卷到底是什麼事?”
閻羅王說:“朝廷曾經要興建一個大工程,在福州城的九仙山、閩山、越王山修石橋。你上疏建議皇帝不要興這個工程,因爲這個工程不是必要的,而且勞民傷財。”
衛仲達說:“我是有建議,但是朝廷並沒有接納。我這篇奏章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嗎?”
閻羅王說:“朝廷雖不從,你這一念不是爲自己,是爲一切人民,這個善大。如果朝廷采納,你的善就更大了。”
故志在天下國家。則善雖少而大。茍在一身。雖多亦小。
所以,念念爲全國著想,爲全世界著想,雖然做的善少,這個善因此很大。如果只顧自己或家庭的利益,做再多、再大的善,也是小善。
佛法講“境隨心轉”。我們存心爲衆生,爲衆生的心愈廣大,善的力量就愈大。但是跟法身菩薩相比,這個善還是半,不是滿。因爲法身大士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,不是爲一個世界、一個星系。所以,點滴之善都不可思議,無量無邊。
何謂難易。先儒謂…
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