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心存厚道,没有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他的过恶,以至于此。”这是善心做了恶事。
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。如某家大富。值岁荒。穷民白昼抢粟于市。告之县。县不理。穷民愈肆。遂私执而困辱之。众始定不然。几乱矣。
“粟”,粮食、稻米。
这是讲以恶心做善事。有一次遇到荒年,穷人白天到一个大富人家来抢粮食,他向县府告状,县官没有理会,于是穷民更加放肆。因此,这个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设刑堂,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审判,惩罚他们,后来把抢劫平定了。如若不然,他们就会变成暴民,扰乱了社会治安。
故善者为正。恶者为偏。人皆知之。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。正中偏也。以恶心而行善事者。偏中正也。不可不知也。
善为正,恶为偏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如果对于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,了解得不够透彻,往往我们自以为是善事,而未必是真善,这个不可不知。
何谓半满。易曰。善不积。不足以成名。恶不积。不足以灭身。书曰。商罪贯盈。如贮物于器。勤而积之。则满。懈而不积。则不满。此一说也。
何谓半满?《易经》曰:“善不积,就不足以成就名望;恶不积,就不足以败坏声誉。”《书经》说:“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,所以武王起义灭了殷商。”这好比储藏东西在器皿中一样,我们常常累积,它很快就满了。若是懈怠,不常积存,就不会满。这是“半善”、“满善”的一种说法。
因此,善一定要勤积,就会圆满。若是懈怠,偶尔遇到才行一点善,并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众生上,所做的善只有半善,不能做到圆满。
昔有某氏女入寺。欲施而无财。只有钱二文。捐而与之。主席者亲为忏悔。及后入宫富贵。携数千金入寺舍之。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。因问曰。吾前施钱二文。师亲为忏悔。今施数千金。而师不回向。何也。曰。前者物虽薄。而施心甚真。非老僧亲忏。不足报德。今物虽厚。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。令人代忏足矣。此千金为半。而二文为满也。
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里想发心供养,而身上只有两文钱,她就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供养寺庙,住持和尚亲自为她诵经忏悔。过了几年,这个女子被选入宫廷做了嫔妃,享受人间的富贵。她带了数千银两再到寺庙来供养布施,而住持和尚只命他的徒弟为她回向。因此,这个女子就问:“为什么我穷的时候,只布施两文钱,师父亲自为我忏悔。今天我带了几千银两来供养,反而不亲自为我回向?”老和尚说:“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,供养两文钱,你的心真诚,我不亲自给你忏悔,不能报你的德。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,但是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真切,所以我让我的徒弟给你忏悔就可以了。”因此,心真诚,布施虽少,得的善福是圆满的。做了嫔妃,免不了带著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,心不真诚,德就损了,所以实际上修的福是半善而已。
钟离授丹于吕祖。点铁为金。可以济世。吕问曰。终变否。曰。五百年后。当复本质。吕曰。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。吾不愿为也。曰。修仙要积三千功行。汝此一言。三千功行已满矣。此又一说也。
“钟离”,汉钟离,八仙之一。
汉钟离要传授吕洞宾“点铁为金”的法术,可以救济贫苦穷人。吕洞宾问:“我把这个铁变成金,会不会还原?”
汉钟离说:“五百年之后,还会还原。”
吕洞宾说:“如此则害五百年后的人,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。”
汉钟离说:“修仙要积三千功行,你这一言,三千功行都已圆满了。”
此地讲“半善”与“满善”,举了三个例子,也就是三种说法。我们要想一想,修善积德到底是满善还是半善?我们现前得的果报是圆满的,还是有欠缺的?学佛人一般本质都好,心都好,非常可惜没有智慧见识,所以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偏差,往往修善得的果报不圆满,道理在此。
又为善而心不著善。则随所成就。皆得圆满。心著于善。虽终身勤励。止于半善而已。譬如以财济人。内不见己。外不见人。中不见所施之物。是谓三轮体空。是谓一心清净。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。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。倘此心未忘。虽黄金万镒。福不满也。此又一说也。
行善,不分别、执著所行之善,则所作一切都是圆满的善。若是著相修善,就是一生勤奋勉励修积,还是半善而已。什么原因?善心里夹杂著执著,所以善功不纯,只得半善。譬如,修财布施,内不执著有我。若执著有“我”,这个心就不真不纯。外不执著能受布施的人。若永远不忘某人接受了我们的布施,这就是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把纯善之心破坏了。也不执著布施多少钱财。这就是“三轮体空”,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,忘得干干净净。基本道理就是“一心清净”,一心是真心,一心没有界限,等虚空遍法界,丝毫之善与心量一样大。所以,一斗米的布施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,一文钱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。假如没有忘我,也没有忘他,也没有忘记所做的好事,虽然布施很多钱财,得的是半福,而非满福。这又是一种说法。
人能够做到不著相,就是菩萨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是菩萨。”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,就在此地。你心里还有我、还有人、还有是非,你是凡夫。心里没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(时间的观念)的种种分别、执著,就是菩萨。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,境界愈高,修福愈容易。要想提高境界,必须从断恶做起,恶断得干净,果报就殊胜圆满。
对于“半”与“满”,这一段才讲得究竟圆满,但是这不是我们能做到的。由此可知,我们讲半讲满还是有等级的,不能一概而论。如果用此地这个标准,前面所说的满都是半,都不是真正的圆满,到“三轮体空”才是真正圆满。
谁能做到“三轮体空”?法身菩萨。不但六道众生做不到,声闻、缘觉、权教菩萨也做不到。为什么?人不能无心。换言之,心中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就达不到这个标准。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,我们知道了也有好处,行善就不会自以为满足,无论积多大的功德都还不够多,这才肯认真努力发愤修善。明白此理,才知道诸佛菩萨的善行念念圆满,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、是小,无一不圆满。因为诸佛菩萨用真心,真心本性行事无一不圆满,道理在此地。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,要发愿作佛的道理。
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居士,一生修布施。她布施的财物不多,她天天为一些老人、病人服务,她不知道有自己,也不会把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,也没有想“我今天做多少好事”,心地真诚清净慈悲,真正做到了“三轮体空”,所以她得的是满善,果报殊胜。
有很多人不明事理与真相,认为我都布施掉了,明天怎么办?谁肯布施我?念念不忘“我”,他就不敢真的放下;就算放下,也只放下一半。所以,他修的善只有半善,不能达到满善。当然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,不能达到圆满。这个道理了解得不够透彻,行善不彻底,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人一生的财富从哪里来的?得财富是果报,果必有因。财富的因是财布施,愈施愈多。布施是种因,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你种得多,收获一定多,这是一定之理。所以,愈肯施财的人,他的财源滚滚而来。但是心要真,不是为祈求发财而布施;要是为求发财而行布施,这是因地不真。会不会发财?会发,但是不多,只比布施出去的多一点点,就是加一点利息而已。如果不为发财而财施,果报就厚了。财来了,绝不自己享受,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,这个果报愈来愈殊胜,决不在人间,在天上、在华藏世界、在极乐世界。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财富、聪明、健康长寿都是果报,所以要懂得修因,因纯正才能得到殊胜的果报。
何谓大小。昔卫仲达为馆职。被摄至冥司。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。比至。则恶录盈庭。其善录一轴。仅如箸而已。索秤称之。则盈庭者反轻。而如箸者反重。仲达曰。某年未四十。安得过恶如是多乎。曰。一念不正即是。不待犯也。因问轴中所书何事。曰朝廷尝兴大工。修三山石桥。君上疏谏之。此疏稿也。仲达曰。某虽言。朝廷不从。于事无补。而能有如是之力。曰朝廷虽不从。君之一念。已在万民。向使听从。善力更大矣。
“主者”,阎罗王。“吏”,判官。“三山”,福州城有三座山,即九仙山、闽山、越王山。
何谓大小?宋朝卫仲达在翰林院任职,有一次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。阎罗王命判官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子拿来做个比对,结果卫仲达一生造恶的档案摆满了一地,而行善只有一卷,就像筷子那么细。阎罗王看到说:“好,拿秤来称一称。”结果摆满一地的恶簿子反而轻,这一卷小小的善薄子反而重。
卫仲达说:“我还不到四十岁,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恶?”
阎罗王说:“起个恶念就是小恶,不等待你犯;你要是犯了,就是大恶。”所以,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。
他又问:“善的那一卷到底是什么事?”
阎罗王说:“朝廷曾经要兴建一个大工程,在福州城的九仙山、闽山、越王山修石桥。你上疏建议皇帝不要兴这个工程,因为这个工程不是必要的,而且劳民伤财。”
卫仲达说:“我是有建议,但是朝廷并没有接纳。我这篇奏章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?”
阎罗王说:“朝廷虽不从,你这一念不是为自己,是为一切人民,这个善大。如果朝廷采纳,你的善就更大了。”
故志在天下国家。则善虽少而大。茍在一身。虽多亦小。
所以,念念为全国著想,为全世界著想,虽然做的善少,这个善因此很大。如果只顾自己或家庭的利益,做再多、再大的善,也是小善。
佛法讲“境随心转”。我们存心为众生,为众生的心愈广大,善的力量就愈大。但是跟法身菩萨相比,这个善还是半,不是满。因为法身大士起心动念尽虚空遍法界,不是为一个世界、一个星系。所以,点滴之善都不可思议,无量无边。
何谓难易。先儒谓…
《改造命运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训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