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改造命运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训讲记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。夫子论为仁。亦曰先难。

  “克己”,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。

  何谓难易?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讲存养的功夫,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。要从哪里做起?从难克服的地方先做,其他的就容易了。孔老夫子讲到“为仁”,也说到“先难”。换言之,如何能做到仁,也必须从难的地方下功夫。难在哪里?难在你要想做一个仁人,必须要克服自私自利。因为有自私自利,仁就没有了。

  “仁”是会意字,一边是“人”,一边是“二”,这是教我们要做到自他不二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这是仁的意思。想到别人,立刻就想到自己;想到自己,立刻就想到别人。换言之,如果我们有私心,自私自利,“仁”就没有了。佛法常称菩萨为“仁者”,就是菩萨没有自私自利。前面讲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”,这种人就是仁者,这个标准高。所以,孔老夫子说“先难”,先从最难处做起,最难的就是自私;佛法讲无我,就是从“无我相”做起。

  下面了凡先生举几个例子,然而这几个例子还没有达到孔老夫子论仁的标准。

  必如江西舒翁。舍二年仅得之束修。代偿官银。而全人夫妇。

  “束修”,学生对老师的供养。

  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,布施自己教私塾两年所得之微薄收入,帮助一对贫穷夫妇缴纳国税,而保全了这一对夫妇。

  有钱的人做这个事情不难,没有钱的人将所有收入拿去帮助别人,这个不容易!

  与邯郸张翁。与邯郸张翁。舍十年所积之钱。代完赎银。而活人妻子。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。

  邯郸张老先生遇到一家可怜的人,他把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帮助人完赎银,成全一家人。这也是难舍能舍,非一般人所能为。

  如镇江靳翁。虽年老无子。不忍以幼女为妾。而还之邻。此难忍处能忍也。故天降之福亦厚。

  镇江靳老先生年老无子,邻居家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老先生作妾,靳老先生不忍心以幼女为妾,于是把她送还给了邻居。这是难忍能忍,所以得福也厚。

  凡有财有势者。其立德皆易。易而不为。是为自暴。贫贱作福皆难。难而能为。斯可贵耳。

  凡是有钱有势的人,做好事很容易;如果很容易做而不做,就是自暴自弃,错过了修善积德的机会。贫穷没有势力的人,修善很难;然而难而能为之,就非常可贵,所谓难能可贵。

  这里举的例子都是贫穷没有财富、没有地位,而能不顾一切,救急救难,解决别人的困苦,非常难能可贵,所以他们的果报也厚。但是我们要明了,他们当时做这个事情时,只是想帮助人解决苦难,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果报。

  我们读了善之八对,就要晓得必须克服“自私自利,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贪嗔痴慢”。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,我们一生断恶断得不干净,修善也修得不圆满,总是一些小善、半善,果报在来世。只有大善、满善才能改变自己的业报,像了凡先生所做的就改变了命运。有很多人修善积德,依旧被命运所转,改不了命运,原因就是他断恶断得不干净,修善修得不圆满。

  学佛的目的是要求明心见性,求往生净土。如果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,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;不仅障碍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,即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被障碍了。所以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原因亦在于此。

  随缘济众。其类至繁。约言其纲。大约有十。

  这是了凡先生教导我们,在日常生活中随缘尽力行善。哪些是善事?举了十个例子。

  第一与人为善。第二爱敬存心。第三成人之美。第四劝人为善。第五救人危急。第六兴建大利。第七舍财作福。第八护持正法。第九敬重尊长。第十爱惜物命。

  这十条,我们读了之后,仔细想一想,确实有必要,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。这十条,在现前社会严重的缺乏,所以社会动乱不安,人心惶惶。了凡先生为我们逐条说明。

  何谓与人为善。昔舜在雷泽。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。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。恻然哀之。往而渔焉。见争者。皆匿其过而不谈。见有让者。则揄扬而取法之。期年。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。夫以舜之明哲。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。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。此良工苦心也。

  “雷泽”,湖名,在山东。“渔者”,打鱼的人。

  什么是与人为善?这里举舜王为例。大舜年轻时,在雷泽湖边,看到很多打鱼的年轻人,都选择好的地方捕鱼;而老弱之人无法与他们相争,只好到急流浅滩之处捕鱼。舜生怜悯之心,也去捕鱼,以身作则,做一个榜样给人看。他看到互相争执,不相礼让,不说他们的过失;偶尔见有互相谦让,他就大加赞扬。这样过了一年,由于舜的感化,大家彼此都能够互相礼让。舜有大智慧,为什么不用言教开导大众,而以身作则?因为言教不如身教,你教人家做,自己做不到,没有人相信。这是以舜的悲心、善巧方便做一个例子。

  尤其在今天,一般大众贪嗔痴慢的习气十分严重,我们要效法大舜的精神,采取“以身作则”的方法。一年收不到效果,就等十年;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,就非常幸运。十年后收不到效果,就再做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持之以恒,必定能够感化众生。

  吾辈处末世。勿以己之长而盖人。勿以己之善而形人。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。

  “末世”,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,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时期,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时期,往后一万年是末法时期,现在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。了凡先生是明朝人,明朝已经是末法时代,此时人心逐渐薄了,没有从前那么淳厚。

  在末世,千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。别人不善,我们自己虽然行善,决不可以用善来跟他较量。别人能力不及我,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来为难别人。人贵自知,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,把毛病改过来就是真正的善人。

  收敛才智。若无若虚。见人过失。且涵容而掩覆之。一则令其可改。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。

  这是教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,要收敛自己的才智,有才常作无才之想。我们纵然有才智,比起古圣先贤,我们差远了,根本就配不上,这一点小才智算得了什么!现代人稍稍有一点能力,就感觉到值得骄傲。这个“值得骄傲”,把自己的德行全都毁了,这是很大的过失。一定要收敛,虚怀若谷。见到别人的过失,一定要包容、掩盖,所谓“隐恶扬善”。我们这样对人,一方面可以让他慢慢觉悟,给他回头改过的机会;一方面让他知道有所顾忌,他作恶,别人不是不知道,别人知道而不说他,这样容易使他生惭愧心,不敢放纵。这是我们处世待人良好的态度。

  见人有微长可取。小善可录。翻然舍己而从之。且为艳称而广述之。凡日用间。发一言。行一事。全不为自己起念。全是为物立则。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。

  “艳称”,美称、赞叹。“物”,包括一切人事物。“则”,模范、楷模。

  这是随缘度众的秘诀。人家有很小的长处、善行,我们见到了,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场,全心全力帮助他。我的善行比他还要大,比他做得还要好,我暂时放下,随顺他,帮助他,成就他,让他生欢喜心,这才是真正与人为善。而且赞叹他,使他的善能够日增。凡是平常生活日用之中,说一句话,做一件事,都不要为自己想,都要为一切人为一切众生做模范、做榜样。我们要改过,修善积德,一定要拓开心量,从心做起,起心动念为世界、为国家、为社会、为众生,决没有一点为自己的念头,就称之为“大人”,这是真正的“天下为公”。

  何谓爱敬存心。君子与小人。就形迹观。常易相混。惟一点存心处。则善恶悬绝。判然如黑白之相反。故曰。君子所以异于人者。以其存心也。君子所存之心。只是爱人敬人之心。

  何谓爱敬存心?君子与小人就形相上观察,常常容易混淆不清。如果从存心上来讲,君子与小人完全不同,就像黑与白一样清楚,绝不混杂。君子所以不同于人之处,就是存心。君子的存心,就是爱人敬人之心。

  大圣大贤、诸佛菩萨与常人有何不同?若就形迹、日常生活工作而言,并无两样,唯在存心不同。诸佛菩萨、大圣大贤所存的是爱敬之心,真诚的爱敬,平等的爱敬,而且佛菩萨的爱心遍虚空法界。这一条非常重要!

  实在说,现前社会就是缺乏爱心。佛法讲“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”,慈悲就是爱心。二千零一年过年的时候,我写了一个“爱”字,复印了两万张,普遍向全世界送爱心,处处送爱心,提醒大家“爱心”重要。唯有真诚的爱护别人、爱护一切众生,世界才能安定和平,人民才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。

  盖人有亲疏贵贱。有智愚贤不肖。万品不齐。皆吾同胞。皆吾一体。孰非当敬爱者。爱敬众人。即是爱敬圣贤。能通众人之志。即是通圣贤之志。何者。圣贤之志。本欲斯世斯人。各得其所。

  “通”是通达明了。

  人间为什么会有亲疏贵贱、智愚贤不肖,万品不齐?这是习染不同,就是习性不一样。习性从哪里来的?无量劫善恶心行变现出来的,佛法称为“业力”。业力不一样,所以才有贤愚不肖。但是要知道,这些人与我们是一体,因此哪一个不是我们敬爱的对象?我们从这些地方体会圣贤之道。能爱敬众人,就是爱敬圣贤,就是爱敬佛菩萨。我说得更亲切,就是“自爱”。

  能通众人之志,就能通圣贤之志。“众人之志”是什么?希望得到幸福圆满的生活。古今中外,不分国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幸福美满?圣贤之志亦复如是。大圣大贤只有一个愿望,就是希望人人各得其所。古圣先贤、诸佛菩萨的教诲,无一不是希求帮助世间众生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,不但这一生得利益,来生更得殊胜的利益。这是圣贤之志。

  《易经·系辞上》云: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。”又云:“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。”这些话都是跟我们说明万物的来源,生命的来源,以及族类的来源。道家也说:“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。”言词说法不一样,意思相同。佛家云:“唯心所现,唯…

《改造命运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训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如何契入佛境界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