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。夫子論爲仁。亦曰先難。

  “克己”,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

  何謂難易?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講存養的功夫,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要從哪裏做起?從難克服的地方先做,其他的就容易了。孔老夫子講到“爲仁”,也說到“先難”。換言之,如何能做到仁,也必須從難的地方下功夫。難在哪裏?難在你要想做一個仁人,必須要克服自私自利。因爲有自私自利,仁就沒有了。

  “仁”是會意字,一邊是“人”,一邊是“二”,這是教我們要做到自他不二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這是仁的意思。想到別人,立刻就想到自己;想到自己,立刻就想到別人。換言之,如果我們有私心,自私自利,“仁”就沒有了。佛法常稱菩薩爲“仁者”,就是菩薩沒有自私自利。前面講“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”,這種人就是仁者,這個標准高。所以,孔老夫子說“先難”,先從最難處做起,最難的就是自私;佛法講無我,就是從“無我相”做起。

  下面了凡先生舉幾個例子,然而這幾個例子還沒有達到孔老夫子論仁的標准。

  必如江西舒翁。舍二年僅得之束修。代償官銀。而全人夫婦。

  “束修”,學生對老師的供養。

  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,布施自己教私塾兩年所得之微薄收入,幫助一對貧窮夫婦繳納國稅,而保全了這一對夫婦。

  有錢的人做這個事情不難,沒有錢的人將所有收入拿去幫助別人,這個不容易!

  與邯鄲張翁。與邯鄲張翁。舍十年所積之錢。代完贖銀。而活人妻子。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。

  邯鄲張老先生遇到一家可憐的人,他把十年的積蓄統統拿出來幫助人完贖銀,成全一家人。這也是難舍能舍,非一般人所能爲。

  如鎮江靳翁。雖年老無子。不忍以幼女爲妾。而還之鄰。此難忍處能忍也。故天降之福亦厚。

  鎮江靳老先生年老無子,鄰居家把自己的女兒送給老先生作妾,靳老先生不忍心以幼女爲妾,于是把她送還給了鄰居。這是難忍能忍,所以得福也厚。

  凡有財有勢者。其立德皆易。易而不爲。是爲自暴。貧賤作福皆難。難而能爲。斯可貴耳。

  凡是有錢有勢的人,做好事很容易;如果很容易做而不做,就是自暴自棄,錯過了修善積德的機會。貧窮沒有勢力的人,修善很難;然而難而能爲之,就非常可貴,所謂難能可貴。

  這裏舉的例子都是貧窮沒有財富、沒有地位,而能不顧一切,救急救難,解決別人的困苦,非常難能可貴,所以他們的果報也厚。但是我們要明了,他們當時做這個事情時,只是想幫助人解決苦難,並沒有想到自己的果報。

  我們讀了善之八對,就要曉得必須克服“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嗔癡慢”。這十六個字不能克服,我們一生斷惡斷得不幹淨,修善也修得不圓滿,總是一些小善、半善,果報在來世。只有大善、滿善才能改變自己的業報,像了凡先生所做的就改變了命運。有很多人修善積德,依舊被命運所轉,改不了命運,原因就是他斷惡斷得不幹淨,修善修得不圓滿。

  學佛的目的是要求明心見性,求往生淨土。如果這十六個字不能克服,就會造成嚴重的障礙;不僅障礙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即使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被障礙了。所以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原因亦在于此。

  隨緣濟衆。其類至繁。約言其綱。大約有十。

  這是了凡先生教導我們,在日常生活中隨緣盡力行善。哪些是善事?舉了十個例子。

  第一與人爲善。第二愛敬存心。第叁成人之美。第四勸人爲善。第五救人危急。第六興建大利。第七舍財作福。第八護持正法。第九敬重尊長。第十愛惜物命。

  這十條,我們讀了之後,仔細想一想,確實有必要,這對我們的幫助很大。這十條,在現前社會嚴重的缺乏,所以社會動亂不安,人心惶惶。了凡先生爲我們逐條說明。

  何謂與人爲善。昔舜在雷澤。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。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。恻然哀之。往而漁焉。見爭者。皆匿其過而不談。見有讓者。則揄揚而取法之。期年。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。夫以舜之明哲。豈不能出一言教衆人哉。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。此良工苦心也。

  “雷澤”,湖名,在山東。“漁者”,打魚的人。

  什麼是與人爲善?這裏舉舜王爲例。大舜年輕時,在雷澤湖邊,看到很多打魚的年輕人,都選擇好的地方捕魚;而老弱之人無法與他們相爭,只好到急流淺灘之處捕魚。舜生憐憫之心,也去捕魚,以身作則,做一個榜樣給人看。他看到互相爭執,不相禮讓,不說他們的過失;偶爾見有互相謙讓,他就大加贊揚。這樣過了一年,由于舜的感化,大家彼此都能夠互相禮讓。舜有大智慧,爲什麼不用言教開導大衆,而以身作則?因爲言教不如身教,你教人家做,自己做不到,沒有人相信。這是以舜的悲心、善巧方便做一個例子。

  尤其在今天,一般大衆貪嗔癡慢的習氣十分嚴重,我們要效法大舜的精神,采取“以身作則”的方法。一年收不到效果,就等十年;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,就非常幸運。十年後收不到效果,就再做二十年、叁十年、四十年,持之以恒,必定能夠感化衆生。

  吾輩處末世。勿以己之長而蓋人。勿以己之善而形人。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。

  “末世”,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,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,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時期,往後一萬年是末法時期,現在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。了凡先生是明朝人,明朝已經是末法時代,此時人心逐漸薄了,沒有從前那麼淳厚。

  在末世,千萬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蓋過別人。別人不善,我們自己雖然行善,決不可以用善來跟他較量。別人能力不及我,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來爲難別人。人貴自知,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,把毛病改過來就是真正的善人。

  收斂才智。若無若虛。見人過失。且涵容而掩覆之。一則令其可改。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。

  這是教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,要收斂自己的才智,有才常作無才之想。我們縱然有才智,比起古聖先賢,我們差遠了,根本就配不上,這一點小才智算得了什麼!現代人稍稍有一點能力,就感覺到值得驕傲。這個“值得驕傲”,把自己的德行全都毀了,這是很大的過失。一定要收斂,虛懷若谷。見到別人的過失,一定要包容、掩蓋,所謂“隱惡揚善”。我們這樣對人,一方面可以讓他慢慢覺悟,給他回頭改過的機會;一方面讓他知道有所顧忌,他作惡,別人不是不知道,別人知道而不說他,這樣容易使他生慚愧心,不敢放縱。這是我們處世待人良好的態度。

  見人有微長可取。小善可錄。翻然舍己而從之。且爲豔稱而廣述之。凡日用間。發一言。行一事。全不爲自己起念。全是爲物立則。此大人天下爲公之度也。

  “豔稱”,美稱、贊歎。“物”,包括一切人事物。“則”,模範、楷模。

  這是隨緣度衆的秘訣。人家有很小的長處、善行,我們見到了,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場,全心全力幫助他。我的善行比他還要大,比他做得還要好,我暫時放下,隨順他,幫助他,成就他,讓他生歡喜心,這才是真正與人爲善。而且贊歎他,使他的善能夠日增。凡是平常生活日用之中,說一句話,做一件事,都不要爲自己想,都要爲一切人爲一切衆生做模範、做榜樣。我們要改過,修善積德,一定要拓開心量,從心做起,起心動念爲世界、爲國家、爲社會、爲衆生,決沒有一點爲自己的念頭,就稱之爲“大人”,這是真正的“天下爲公”。

  何謂愛敬存心。君子與小人。就形迹觀。常易相混。惟一點存心處。則善惡懸絕。判然如黑白之相反。故曰。君子所以異于人者。以其存心也。君子所存之心。只是愛人敬人之心。

  何謂愛敬存心?君子與小人就形相上觀察,常常容易混淆不清。如果從存心上來講,君子與小人完全不同,就像黑與白一樣清楚,絕不混雜。君子所以不同于人之處,就是存心。君子的存心,就是愛人敬人之心。

  大聖大賢、諸佛菩薩與常人有何不同?若就形迹、日常生活工作而言,並無兩樣,唯在存心不同。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所存的是愛敬之心,真誠的愛敬,平等的愛敬,而且佛菩薩的愛心遍虛空法界。這一條非常重要!

  實在說,現前社會就是缺乏愛心。佛法講“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”,慈悲就是愛心。二千零一年過年的時候,我寫了一個“愛”字,複印了兩萬張,普遍向全世界送愛心,處處送愛心,提醒大家“愛心”重要。唯有真誠的愛護別人、愛護一切衆生,世界才能安定和平,人民才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
  蓋人有親疏貴賤。有智愚賢不肖。萬品不齊。皆吾同胞。皆吾一體。孰非當敬愛者。愛敬衆人。即是愛敬聖賢。能通衆人之志。即是通聖賢之志。何者。聖賢之志。本欲斯世斯人。各得其所。

  “通”是通達明了。

  人間爲什麼會有親疏貴賤、智愚賢不肖,萬品不齊?這是習染不同,就是習性不一樣。習性從哪裏來的?無量劫善惡心行變現出來的,佛法稱爲“業力”。業力不一樣,所以才有賢愚不肖。但是要知道,這些人與我們是一體,因此哪一個不是我們敬愛的對象?我們從這些地方體會聖賢之道。能愛敬衆人,就是愛敬聖賢,就是愛敬佛菩薩。我說得更親切,就是“自愛”。

  能通衆人之志,就能通聖賢之志。“衆人之志”是什麼?希望得到幸福圓滿的生活。古今中外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過得幸福美滿?聖賢之志亦複如是。大聖大賢只有一個願望,就是希望人人各得其所。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的教誨,無一不是希求幫助世間衆生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,不但這一生得利益,來生更得殊勝的利益。這是聖賢之志。

  《易經·系辭上》雲:“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。”又雲:“精氣爲物,遊魂爲變。”這些話都是跟我們說明萬物的來源,生命的來源,以及族類的來源。道家也說:“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。”言詞說法不一樣,意思相同。佛家雲:“唯心所現,唯…

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如何契入佛境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