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安”。

  安息国是在汉朝时代的称呼,唐朝时叫波斯国,就是现在的伊朗。

  安世高法师的出身不是普通人,他是安息国的王子。当父亲做国王的时候,在宫廷中曾经读过很多书籍,没有出家以前,对世间学问——天文、地理、术数,都有相当深的修养。在他读书的时候,曾经读过一部佛经,受了很大的感动,又有宿世的善根,所以很想出家。但是他是个孝子,父亲生病的时候,因为侍奉父亲,就暂时把出家的念头丢开,一方面侍奉父王,一方面协理国家政治;等到他父王去世后,王子应当继承王位,并且还要守孝三年。在这段期间,感觉到世间的无常,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决心。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满,就将王位让给叔父,而出家修道。

  出家以后,研究佛法,博通三藏;同时,还通达好多国家的语言。根据传记记载,天空飞的鸟类所叫的音声,他也能够听懂。有一次,他和一位同学,在路上行走,听到空中飞鸟的叫声,立刻对他的同学说:“刚才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去的鸟告诉我们,马上会有人送饭来给我们吃。”这位同学听了,以为他是开玩笑,并没有把他讲的话放在心里,走了没有多久,果然有人送饭来给他们吃,这才使那位同学相信,他的确能听懂飞鸟的语言。

  后来安世高法师,发愿要把佛法传播到中国,就在我国后汉桓帝建和元年(民国前一七六五年即西历一四七年)来到中国洛阳城。从那时开始,一直到后汉灵帝建宁年间,圆寂于会稽,就是现在的浙江。在中国二十多年,他常游化于江浙淮一带,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,他所翻译的经典有二十九部,共计一百七十六卷,而本经也是其中的一部。

  “译”是翻译。在这里就是将印度的梵文译成我们中国的文字。

  在还没有正式开始讲经文以前,先简略的介绍关于这一部经的结构。依照我们晋朝道安法师讲经的规矩,把每部经分为三大部分,就是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

  第一、序分: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。

  第二、正宗分:是真正显示这部经的宗旨要义,最精粹的部分。

  第三、流通分:是说明如何能使一部经能流传后世,通达十方。

  现在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部《八大人觉经》,与普通所讲的经典稍微有点不同。大部分的经典,开头都有“如是我闻”,最后以“信受奉行”来做结束。而本经前面既没有“如是我闻”,后面又没有“信受奉行”,表面上看起来,好像不完备,但实际上也具备三分。开始的几句经文:“为佛弟子,常于昼夜,至心诵念,八大人觉。”就是序分,因为这是本经的总标。从“第一觉悟到第八觉悟”,是这部经的正宗分,也是本经的重点。最后“如此八事......到常住快乐”,是本经的流通分。

  为佛弟子。常于昼夜。至心诵念。八大人觉。

  “为佛弟子”的“为”,用白话来说,是“做”的意思。“佛”是指“释迦牟尼佛”。“弟子”两个字,指凡是归依三宝,修学佛法,无论在家、出家,都称为佛弟子。所谓“为佛弟子”就是说,做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。佛有四众弟子,也可以说是二众弟子,这一句经文,进一步讲,是无论在家或者出家学佛的弟子。

  只要是佛弟子应该“常于昼夜”:“常”是恒常不断的意思;“昼夜”的“昼”是白天,“夜”是晚上。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,印度当时分为六个时辰,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四个小时。此即印度所谓的昼三时、夜三时,昼夜六时的分法。

  “至心诵念”的“至心”,就是至诚心。依佛法来说,对于修学佛法要发恒常心,至诚恳切,恒常不断的修行,才能得到真实的法益。“诵”是口诵,离开经本,能够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来叫“背诵”。“念”,普通说口念,比如念佛、念经,都是用口念。但是这里的“诵念”,重在心念,就是内心要时时刻刻,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。

  如果我们每个佛弟子,能够发起真诚恭敬心来学习“八大人觉”,和修持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事理,我们也就可以称为“大人”。

  第一觉悟。世间无常。国土危脆。四大苦空。五阴无我。生灭变异。虚伪无主。心是恶源。形为罪薮。如是观察。渐离生死。

  前面已经把经题、人题、和序分的经文介绍过了。现在要入正宗分的经文,在此再把序分大概的意思做个交代。序分所讲的是要我们学佛的弟子们,在二六时中,以最至诚、恳切、恭敬,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的心理,对佛法信受奉行,也就是信守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道理。

  这一段经文,在科判中叫做“无常无我觉”。能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,不论是有为法、无为法,都是无我的;也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。心中的想法、行为的造作,都是属于无常而又变异不定的,所以叫“无常无我觉”。

  第一觉悟所讲的道理很微细、深刻而又彻底,是启示我们要觉悟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、苦空、不净而又无我的。这是佛菩萨大人用四念处的道理,劝导我们应该趣向于出世间——常、乐、我、净的境界。

  “四念处”就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四念处就是第一条所要觉悟的道理。因此,必须先知道这四种观行是对治四种颠倒的方法,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。能依四念处观察修行,就能得到常、乐、我、净——佛的境界。所以这是修学佛法首先要觉悟的法门。

  现在分句来解释。

  “第一觉悟”:这个法门,在本经八种法门当中排在第一;也是诸佛菩大人所觉悟的第一条道理。“觉”是觉醒;“悟”是了悟。所谓“觉悟”,就是以理智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,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,得到正确而圆满的了解,就是觉悟的意思。

  “世间无常。国土危脆”:这两句经文是观心无常的无常观。“世”就是三世——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迁流不停的意思。“间”是指十方,间隔的意思。在每一个三世,各有十方;每个十方世间,也各有三世。“世间”是对竖与横说的。佛经有云:“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。”横竖交罗,互相组织而成,就叫“世间”。现在所说的世间,也可以说是我们依止地球生活的世间。

  依佛法来说,世间有三种:

  第一、有情世间:就是指六道众生,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动物类。因为这些动物类都有情识,所以称“有情世间”。

  第二、器世间: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,大自然界一切环境。因为大自然界是运载人类,供给人类使用的,使人类得以守住的器具,所以称“器世间”。

  第三、智正觉世间:就是诸佛菩萨,出世圣人的境界。以佛法来说,不论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,都属于梦幻泡影,演变幻化无常,很不实在的。世间无常的“常”,是常住的意思。假定说,一种东西今天是这样,明天也是这样,永远不变化,才叫做“常”。譬如说佛法,在三千年前,佛所说的道理是这样的,至今还是这样的,一丝一毫也未改变,所以叫做“常法”。

  “无常”就是说没有一样东西,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化的。以我们生命体来说,也是时时刻刻,刹那不停的产生变化——早晨的生命,绝不是现在的生命。不过这种变化,在我们凡夫来看,是不容易发现。如果人没有变迁的话,为什么会有年轻与年老呢?只是我们看不到时光的迁流而已。

  人的一生太快了。如果说,人生几十年在感觉上还是蛮长的,但是仔细的算起来,只有短短的两万五千多天,实在太短了!有句俗话说:“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我们可以用平均七十岁来乘一下。经上说:“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。”这句话,佛说的一点也不错,人的生命实在太短暂!有的好朋友或者亲戚,几天不见,突然间听说死了!人的生命,就在呼吸间;如果只呼不吸,或者只吸不呼,生命即刻不能存在,这也是无常的证明。

  佛在经典中开示我们说:“众生的生命体,从出生乃至死亡,在这个过程当中,不止息的演化,而不能永远存在于世间。”这是说有情世界的无常。有情世界的生命体是如此,自然界一切森罗万象,当然也是如此,没有所谓不变的东西存在。而无情的器世界也有坏灭的一天。佛告诉我们:“无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坏空,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,不停的变化。”大智度论说:“一切有为的无常,是在刹那生灭不停,因缘和合就生,因缘离散就灭,世间是缘生法,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变的。”所以说,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,都是无常的。

  “国土危脆”:“国”就是国界;“土”就是土地。就是依报环境,指一切众生所依住的处所,也是刚才说过的器世间。“危”就是危险不安;“脆”就是脆弱不坚固。广大的器世间,既然有成住坏空,所以在这广大器世间中,所安立的国土,当然也是脆弱不坚固的。“危脆”的“脆”,说明白一点,就像玻璃一样脆弱而不坚固,永远不能常住不灭。

  就拿我们所居住的国土来说,自有地球国土到现在,已经变了多少遍!拿最浅显的例子来说,台湾常有地震,本来是一条平坦的大道,由于地震,变成四分五裂;甚至于土地陷下去,成为一个大窟窿、大断层,这就是国土危脆的证明。我们中国有句话,更可以证明“国土危脆”的道理,那就是“沧海变桑田”。原来是深不可测的大海,每天由于风浪卷泥沙,经年累月的积聚,经过一段时期,就变成桑田;又本来是一块肥沃的桑田,由于山洪暴发,特殊变化,而成为沧海。台湾在民国四十八年,发生过一次八七水灾,就是这个情形,把良田变成沧海。由以上所说,我们可以证明,世间的确无常,国土的确是脆弱而不坚固。

  世间所谓“千年房屋,万载树木”,虽然是稀有,但在佛法来说,这一切万事万物,无不是成、住、坏、空四相轮回,没有一法是常住不坏的,当体就是“如幻如化”。就如水中月、空中花,都是幻化无常,危脆而不安稳的。

  我们更应该知道,佛法为什么特别说明“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”的道理?就是为了破除众生妄执“常”的心理——就是天长地久的观念。一个人有常住的观念,就会贪求没有止境,希望世间所有的东西,…
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与人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