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安”。

  安息國是在漢朝時代的稱呼,唐朝時叫波斯國,就是現在的伊朗。

  安世高法師的出身不是普通人,他是安息國的王子。當父親做國王的時候,在宮廷中曾經讀過很多書籍,沒有出家以前,對世間學問——天文、地理、術數,都有相當深的修養。在他讀書的時候,曾經讀過一部佛經,受了很大的感動,又有宿世的善根,所以很想出家。但是他是個孝子,父親生病的時候,因爲侍奉父親,就暫時把出家的念頭丟開,一方面侍奉父王,一方面協理國家政治;等到他父王去世後,王子應當繼承王位,並且還要守孝叁年。在這段期間,感覺到世間的無常,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決心。所以等到叁年守孝期滿,就將王位讓給叔父,而出家修道。

  出家以後,研究佛法,博通叁藏;同時,還通達好多國家的語言。根據傳記記載,天空飛的鳥類所叫的音聲,他也能夠聽懂。有一次,他和一位同學,在路上行走,聽到空中飛鳥的叫聲,立刻對他的同學說:“剛才從我們頭頂上飛過去的鳥告訴我們,馬上會有人送飯來給我們吃。”這位同學聽了,以爲他是開玩笑,並沒有把他講的話放在心裏,走了沒有多久,果然有人送飯來給他們吃,這才使那位同學相信,他的確能聽懂飛鳥的語言。

  後來安世高法師,發願要把佛法傳播到中國,就在我國後漢桓帝建和元年(民國前一七六五年即西曆一四七年)來到中國洛陽城。從那時開始,一直到後漢靈帝建甯年間,圓寂于會稽,就是現在的浙江。在中國二十多年,他常遊化于江浙淮一帶,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,他所翻譯的經典有二十九部,共計一百七十六卷,而本經也是其中的一部。

  “譯”是翻譯。在這裏就是將印度的梵文譯成我們中國的文字。

  在還沒有正式開始講經文以前,先簡略的介紹關于這一部經的結構。依照我們晉朝道安法師講經的規矩,把每部經分爲叁大部分,就是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

  第一、序分:是敘述發起講這一部經的因緣。

  第二、正宗分:是真正顯示這部經的宗旨要義,最精粹的部分。

  第叁、流通分:是說明如何能使一部經能流傳後世,通達十方。

  現在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部《八大人覺經》,與普通所講的經典稍微有點不同。大部分的經典,開頭都有“如是我聞”,最後以“信受奉行”來做結束。而本經前面既沒有“如是我聞”,後面又沒有“信受奉行”,表面上看起來,好像不完備,但實際上也具備叁分。開始的幾句經文:“爲佛弟子,常于晝夜,至心誦念,八大人覺。”就是序分,因爲這是本經的總標。從“第一覺悟到第八覺悟”,是這部經的正宗分,也是本經的重點。最後“如此八事......到常住快樂”,是本經的流通分。

  爲佛弟子。常于晝夜。至心誦念。八大人覺。

  “爲佛弟子”的“爲”,用白話來說,是“做”的意思。“佛”是指“釋迦牟尼佛”。“弟子”兩個字,指凡是歸依叁寶,修學佛法,無論在家、出家,都稱爲佛弟子。所謂“爲佛弟子”就是說,做爲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。佛有四衆弟子,也可以說是二衆弟子,這一句經文,進一步講,是無論在家或者出家學佛的弟子。

  只要是佛弟子應該“常于晝夜”:“常”是恒常不斷的意思;“晝夜”的“晝”是白天,“夜”是晚上。一晝一夜二十四小時,印度當時分爲六個時辰,一個時辰等于現在的四個小時。此即印度所謂的晝叁時、夜叁時,晝夜六時的分法。

  “至心誦念”的“至心”,就是至誠心。依佛法來說,對于修學佛法要發恒常心,至誠懇切,恒常不斷的修行,才能得到真實的法益。“誦”是口誦,離開經本,能夠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來叫“背誦”。“念”,普通說口念,比如念佛、念經,都是用口念。但是這裏的“誦念”,重在心念,就是內心要時時刻刻,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。

  如果我們每個佛弟子,能夠發起真誠恭敬心來學習“八大人覺”,和修持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條事理,我們也就可以稱爲“大人”。

  第一覺悟。世間無常。國土危脆。四大苦空。五陰無我。生滅變異。虛僞無主。心是惡源。形爲罪薮。如是觀察。漸離生死。

  前面已經把經題、人題、和序分的經文介紹過了。現在要入正宗分的經文,在此再把序分大概的意思做個交代。序分所講的是要我們學佛的弟子們,在二六時中,以最至誠、懇切、恭敬,而沒有一絲一毫虛僞的心理,對佛法信受奉行,也就是信守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條道理。

  這一段經文,在科判中叫做“無常無我覺”。能夠覺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,不論是有爲法、無爲法,都是無我的;也就是不能獨立存在的。心中的想法、行爲的造作,都是屬于無常而又變異不定的,所以叫“無常無我覺”。

  第一覺悟所講的道理很微細、深刻而又徹底,是啓示我們要覺悟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的、苦空、不淨而又無我的。這是佛菩薩大人用四念處的道理,勸導我們應該趣向于出世間——常、樂、我、淨的境界。

  “四念處”就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四念處就是第一條所要覺悟的道理。因此,必須先知道這四種觀行是對治四種顛倒的方法,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。能依四念處觀察修行,就能得到常、樂、我、淨——佛的境界。所以這是修學佛法首先要覺悟的法門。

  現在分句來解釋。

  “第一覺悟”:這個法門,在本經八種法門當中排在第一;也是諸佛菩大人所覺悟的第一條道理。“覺”是覺醒;“悟”是了悟。所謂“覺悟”,就是以理智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理,得到正確而圓滿的了解,就是覺悟的意思。

  “世間無常。國土危脆”:這兩句經文是觀心無常的無常觀。“世”就是叁世—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遷流不停的意思。“間”是指十方,間隔的意思。在每一個叁世,各有十方;每個十方世間,也各有叁世。“世間”是對豎與橫說的。佛經有雲:“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。”橫豎交羅,互相組織而成,就叫“世間”。現在所說的世間,也可以說是我們依止地球生活的世間。

  依佛法來說,世間有叁種:

  第一、有情世間:就是指六道衆生,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動物類。因爲這些動物類都有情識,所以稱“有情世間”。

  第二、器世間: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,大自然界一切環境。因爲大自然界是運載人類,供給人類使用的,使人類得以守住的器具,所以稱“器世間”。

  第叁、智正覺世間:就是諸佛菩薩,出世聖人的境界。以佛法來說,不論有情世界還是器世界,都屬于夢幻泡影,演變幻化無常,很不實在的。世間無常的“常”,是常住的意思。假定說,一種東西今天是這樣,明天也是這樣,永遠不變化,才叫做“常”。譬如說佛法,在叁千年前,佛所說的道理是這樣的,至今還是這樣的,一絲一毫也未改變,所以叫做“常法”。

  “無常”就是說沒有一樣東西,不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的。以我們生命體來說,也是時時刻刻,刹那不停的産生變化——早晨的生命,絕不是現在的生命。不過這種變化,在我們凡夫來看,是不容易發現。如果人沒有變遷的話,爲什麼會有年輕與年老呢?只是我們看不到時光的遷流而已。

  人的一生太快了。如果說,人生幾十年在感覺上還是蠻長的,但是仔細的算起來,只有短短的兩萬五千多天,實在太短了!有句俗話說:“人生七十古來稀。”我們可以用平均七十歲來乘一下。經上說:“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。”這句話,佛說的一點也不錯,人的生命實在太短暫!有的好朋友或者親戚,幾天不見,突然間聽說死了!人的生命,就在呼吸間;如果只呼不吸,或者只吸不呼,生命即刻不能存在,這也是無常的證明。

  佛在經典中開示我們說:“衆生的生命體,從出生乃至死亡,在這個過程當中,不止息的演化,而不能永遠存在于世間。”這是說有情世界的無常。有情世界的生命體是如此,自然界一切森羅萬象,當然也是如此,沒有所謂不變的東西存在。而無情的器世界也有壞滅的一天。佛告訴我們:“無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壞空,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,不停的變化。”大智度論說:“一切有爲的無常,是在刹那生滅不停,因緣和合就生,因緣離散就滅,世間是緣生法,緣生法沒有常住不變的。”所以說,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,都是無常的。

  “國土危脆”:“國”就是國界;“土”就是土地。就是依報環境,指一切衆生所依住的處所,也是剛才說過的器世間。“危”就是危險不安;“脆”就是脆弱不堅固。廣大的器世間,既然有成住壞空,所以在這廣大器世間中,所安立的國土,當然也是脆弱不堅固的。“危脆”的“脆”,說明白一點,就像玻璃一樣脆弱而不堅固,永遠不能常住不滅。

  就拿我們所居住的國土來說,自有地球國土到現在,已經變了多少遍!拿最淺顯的例子來說,臺灣常有地震,本來是一條平坦的大道,由于地震,變成四分五裂;甚至于土地陷下去,成爲一個大窟窿、大斷層,這就是國土危脆的證明。我們中國有句話,更可以證明“國土危脆”的道理,那就是“滄海變桑田”。原來是深不可測的大海,每天由于風浪卷泥沙,經年累月的積聚,經過一段時期,就變成桑田;又本來是一塊肥沃的桑田,由于山洪暴發,特殊變化,而成爲滄海。臺灣在民國四十八年,發生過一次八七水災,就是這個情形,把良田變成滄海。由以上所說,我們可以證明,世間的確無常,國土的確是脆弱而不堅固。

  世間所謂“千年房屋,萬載樹木”,雖然是稀有,但在佛法來說,這一切萬事萬物,無不是成、住、壞、空四相輪回,沒有一法是常住不壞的,當體就是“如幻如化”。就如水中月、空中花,都是幻化無常,危脆而不安穩的。

  我們更應該知道,佛法爲什麼特別說明“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”的道理?就是爲了破除衆生妄執“常”的心理——就是天長地久的觀念。一個人有常住的觀念,就會貪求沒有止境,希望世間所有的東西,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與人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