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都歸我一人所有。你如此,我也如此,大家都如此,世界就難免發生戰爭,當下就造種種有漏的業因,而受生死輪回的果報。如果我們能依照佛法所說的,了解“生命的無常,就在呼吸之間”,一切萬法,都是暫時存在而已,就不會被世間上的名聞利養所誘惑,而盲目的追求,造種種有漏的善惡業,受生死的果報,當下覺悟就能得到自在解脫。
以上是說明“無常觀”的道理。下面一句是說明“苦空觀”。
“四大苦空”:這一句是專講“苦空觀”的。因爲這四大常在矛盾、沖突、開阖中不停止的演變。所以衆生才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的大苦。既然知道身爲衆苦的根本,就應該覺悟,不要再被身相所困,不要再執著身體是實有,而生起種種苦惱,能夠這樣的修觀,名爲“苦空觀”。
現在先把四大的意義介紹一下:
第一、地大:就是物質的堅固性。凡是屬于堅固性的,譬如人身體中的毛發、筋骨、指甲、牙齒都屬于地大。
第二、水大:就是物質的潤濕性。人身體中的膿、血、涎(唾)沫、口水,都是屬于水大。
第叁、火大:就是物質的暖性。人身體中的溫度和暖氣,都是屬于火大。
第四、風大:就是物質的動性。人身體中的呼吸以及轉流,就是屬于風大。
無論有情世間、器世間,都是由這四大因素交互組合而成的。但是,此地是專指有情世間說的。假如因爲冷、熱、燥、濕、風、雨、寒、暑的變化,在彼此間發生矛盾沖突而不調合的時候,必然就會産生種種毛病。平常我們說四大不調,乃至于死亡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四大組合的生命體,如果有一天不調合就會生病;假定四大中,有一大不合作,人就會死亡。
我們學佛的人,如果能用智慧觀察這身體是痛苦的根本,而且是虛妄而不實在的,對任何事也就不會太過分執著與計較。這是我們學習佛法必須覺悟的。
“五陰無我。生滅變異。虛僞無主”:這叁句是專講“無我觀”的道理。
“五陰”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;有的地方翻譯爲五蘊。“陰”是蓋覆的意思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五種陰影,能蓋覆我們清淨本性,所以稱爲“五陰”。
上面所說的“四大”,專就生命方面講的。但是,我們一個完整的生命體,不但有血有肉,而且還有精神方面的。簡單的說,有情的生命體,是由兩大要素組合而成的:一種是精神,就是佛法所說的“心”;再一種是物質,就是佛法中所說的“色”。這裏說的“五陰”,就已經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面。
第一、色陰:指五根接觸五塵所起的一切現象。“色”是指色法。
第二、受陰:就是領受、接納外界一切環境的心理作用。
第叁、想陰:就是想像。取著外界所映入的印象,因而生起的思量分別的心理作用。
第四、行陰:就是遷流不停的意思。這是說明我們的心理作用,在想事理的時候,不是想想就了事,而是想了又想,由想念而起分別,念念生滅遷流,造作不停。
第五、識陰:有了別的意思。這個“識”就是我們來先去後主人翁的第八識。
後面四種屬于精神方面。我們的生命體,是四大和五陰和合而成的,並不是實在的東西。
“無我”:“我”這個字,是個體和主宰的意思。自己能作主,而不受外界任何環境所動搖,叫做主宰。
何謂“五陰無我。生滅變異。虛僞無主”?就是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五陰的本身,根本沒有能主宰的“我”和“我所”一切環境。因爲我們的生命體,只是心、色相依和合而成的,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,轉異不停,虛僞而不真實。
生命體是五陰組合的,所以說它“無我”,就是因爲在五陰之中,找不出一個真我。如果說這個身體是我,但是身體是屬于色法,是由四大和合所成的;四大之中,任何一大也沒有真正的我。假如說,四大都是我,那豈不是有四個我?事實上,“我”只能有一個,而不能有四個,這就證明色陰不是我;色陰既然不是我,那麼能看、能聽、能嗅、能嘗、能觸、能知的六根,是不是我呢?如果說能看的眼根是“我”,其余的五根也應該是我才對,這樣就變成六個我。但是我們應該知道,真正能主宰的“我”,只有一個,絕對不是六個。所以不應該妄認六根是我。這麼說起來,在見聞覺知當中,亦找不出一個真正的自我,既然知道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和五蘊的假合,受、想、行、識,仍然找不出一個真“我”。所以在五陰之中,“我”了不可得,因此,經上說“五陰無我”。
我們這個生命體,在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,都把它看成是一個有主宰、有支配力的自我,稱自己就是我。依佛法來說,是絕對錯誤的。
“生滅變異。虛僞無主”:五陰假合的生命體,沒有實在的自我,本經用“生滅變異,虛僞無主”兩句來解釋。反過來講,四大、五陰所成的身體,爲什麼說無我呢?就是因爲“生滅變異,虛僞無主”的緣故。
“生滅”兩個字,就是念念遷流不停。“變異”就是變化的意思。能夠稱爲“我”,必須永恒不變才對。但是五陰和合的生命體,隨因緣的生滅而生滅,根本就是變化不實的,那裏有一個我呢!凡是萬事萬物有生滅,必然就有變異和毀滅的時候。我們這個無常變幻的身體,看起來雖然很少變化,但是仔細觀察,是念念遷流不住,刹那刹那生滅變化。昨天的生命,不是今天的生命;今天的生命,不是明天的生命。因爲前後有著生滅變異,故有差別不同。現在的醫學家也說,人身體中的細胞生滅不止,經過七年的時間,生命體的細胞便全部更換一次。這也就是有情的生命體,刹那生滅變異的證明。
“虛僞無主”的“虛僞”,是虛妄而不真實的意思。這一句就是說明五陰假合的生命體,是虛妄而不真實,在告訴我們生命不能自主。我們應該知道,所謂“自主”,就是自己能夠做得了主,能夠支配一切,不受任何外力所動,才能說自主。比如說:老、病、死,是人人都不願意的事情,但是,不要老還是會老;不要病、不要死,還是會病、會死,絕對不能隨心所欲。可見得我們對生命不能做主,所以說,五陰是虛假而不能自主。
“心是惡源。形爲罪薮”:這兩句是說不淨觀的道理。“心是惡源”:是說第六意識心好像水之本源,也是說第六識是萬惡之源。惡緣雖然多,但是都因爲貪嗔癡叁毒煩惱所引起的。我們假若造五逆十惡一定趣向叁惡道,無論是叁善道或叁惡道,都是這個意識心造出來的。然而,衆生迷惑,只取著妄想、分別、緣慮爲心,不知道這顆心,是生起罪惡的本源,並非是我們的真心——它是一個染汙不淨的妄識心。
“形爲罪薮”:“形”是身形,心住在裏面,身形是外殼。衆生妄認四大爲身,所以造惡作惡,都是從妄心、假身所造出來的。簡單的說,身形就是聚集一切罪惡的處所。因爲這個身體作惡多端,所以說它不淨。雖然說“心”是一切罪惡的導演者,但是,真正造成各種罪惡的工具,還要依賴這個身相。舉例來說,心裏想殺人,只不過心裏在想而已,縱然我們想了很久,也造不成殺人的罪惡,因爲並沒有把人真正的殺死;必定要運用雙手拿刀,透過身形的活動,才能確實把一個人殺死,這才構成殺人的罪惡。以此類推,造作所有一切罪惡的工具,都是心的推想,加上身形的活動而造成的。我們這個身心,是集合一切罪惡的大本營,一切罪惡如果沒有這個有漏的身心,任何罪惡都不可能造成的。所以說“心是惡源。形爲罪薮”。
我們要曉得,身心就是指身、口、意叁業。衆生的叁業,能通于惡,也能通于善。如果我們依善法去修行,就生叁善道,乃至于成佛果位;如果依染汙不淨的惡法去造作,就墮叁惡道,受無量痛苦。這善惡兩條路,由我們學佛的人自己選擇。
“如是觀察。漸離生死”:“如是”是指上面的道理。我們做爲一個佛弟子,如果能夠依照上面所說的無常、苦空、無我、不淨四種觀,細細的去谛觀、審察,就可以得到。真正的受用,體會到宇宙人生是幻化、虛僞、不實的;是苦空、無常、無我的。因此,就應該依教修行,漸漸遠離生死,而得到解脫自在。
這一條道理,是要我們了解身心世界都是無常、無我、苦空、不淨的。必須放下一切,對一切事理不執著,而依本經的四種觀去實地修行,就能斷煩惱,了生死。
第二覺知。多欲爲苦。生死疲勞。從貪欲起。少欲無爲。身心自在。
這一條是“常修少欲覺”。這個法門是從上面“無常無我覺”延續而來的。既然已經知道宇宙人生是幻化不實的,對于身心世界,也就不必過分貪求,才能遠離四顛倒的現實世界,而達到常、樂、我、淨理想的境界。因此,修無常、無我法門之後,還要繼續常修少欲的法門。
“多欲爲苦”的“多欲”,指所求的欲望愈多也就愈痛苦;就是說,世間人的希求、欲望是貪得無厭的。衆生所追求的欲望境界雖然很多,但是最主要的不出五種——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——五欲。
第一、財欲:就是指世間一切金銀財寶。除養身之外的錢財,其他的也是愈多愈好。世間無論男女老幼,對于金銀財寶,都會生起貪著、迷戀不舍的心理,所以叫做財欲。
第二、色欲:色是色法,是指男女之色,以及世間一切寶物、華屋、美服等種種美好的東西都屬于色法。對于這些東西,世人都很貪求,對于自己所喜歡的更是貪求不舍。衆生所以不能了生死、出叁界,都是爲色欲所迷的緣故。所以說,對色欲不能過分貪著。
第叁、名欲:除了貪色和貪愛財富以外,又去喜歡貪求名譽、地位。更有一種人,認爲名譽可以光宗耀祖,顯親榮己,因此,貪求沒有止息,所以叫做名欲。
第四、食欲:就是貪著種種飲食——山珍海味,甚至于貪食美味佳肴而殘殺生命,所以叫飲食欲。
第五、睡眠欲:就是整天情識昏昧,昏睡如泥。像這種貪睡眠的,叫睡眠欲。
這一句“多欲爲苦”,意思是說:衆生從無始劫以來,對以上所說的五欲貪求無厭,爲了滿足物欲的渴求,爲了自己的喜愛,就對物欲生起無限的追求,永無…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