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释▪P2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平等),自觉之后,毫不自私地,能真“正”平“等”,力行利他工作;此为拣别二乘之独觉。二乘虽有正觉,但求自利,不能利他,乃偏而不正,没有平等普遍心,不能称为正等。

  “无上”,三觉圆满,万德具备,没有能过其上者—其自证方面,则智慧圆满无上,其利他方面则功德(福)圆满无上;此为拣别菩萨之分证。菩萨虽真俗等观,能够自觉、觉他,唯其自证的智慧未圆,尚有微细无明未破,利他的功德未满,还有上位佛果可求。因此,仅可称为正等正觉,不够称为无上。唯佛一人福慧两足,究竟圆满,才够得上“无上正等正觉”之称(正觉即自觉,正等即觉他,无上即觉满)。此阿耨等九字,何故不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而仍存梵音呢?因为它是佛陀三觉圆满之德号,为了表示尊重,所以不翻。此为四例翻经的翻字不翻音,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。

  【显理】得不退转于阿……提表自性俱足无上菩提圣德。

  丁四正劝大众信受

  是故舍利弗!汝等皆当信受我语,及诸佛所说。

  【消文】世尊又叫舍利弗说:“以上所说的缘故,你们大众都应该相信、领受我所说,以及六方诸佛的话,虔诚受持,切勿生起怀疑,失去菩提大道成佛的大利。”

  【释义】此段文是世尊再三勉励垂嘱之词。

  是故二字是承上语,即指诸佛护念,得不退转佛果之谓。汝等:则不独指舍利弗一人,是说在座的大众,以及未来的一切众生。

  皆当信受:信是谛信不疑,受则坚持不忘之谓。是说凡是在座的大众以及未来的一切众生,应当悉皆信受我的话。

  我语…我是释迦世尊自称之词,语即指上文正宗分中所陈,依正庄严,特劝求生,执持名号的三科文之语。

  及诸佛所说:及是并也。是说一切众生,应当信受我释迦世尊的话,并当信十方无量诸佛所说赞叹念佛法门,生起信心而发愿,愿生彼国为最上之目的。

  丙二劝愿流通

  舍利弗!若有人已发愿,今发愿,当发愿,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是诸人等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于彼国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当生。

  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说:“若是有人已经发了愿,或是现在闻法而发愿,或是将来发愿,欲求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的,这许多人,都可以得到无上菩提的圣果。在于极乐世界的国土中,已发愿者,是已经生在彼国;现在发愿者,现在就能生到彼国;在未来发愿者,当于未来能生彼国土是万无一失的。”

  【释义】上科劝信,此科是劝愿。凡是有发愿欲生极乐世界的,有志事竟成,有愿必生,这是自然的定律。

  当知!求生极乐的净土念佛法门,非是释迦世尊宣说弥陀经而后才有的,是自阿弥陀佛在十劫前成佛以来,这法门早已流布十方世界。故释迦世尊说:“若有人已发愿是已经生在彼国中(指过去十劫中的发愿者);今发愿是说现在座下的听众,能闻后而发愿者,即现在就能生到彼国中;既然有弥陀经的流布,在于未来的未来,闻是经者,必有继续有人发愿,是人必于未来世中,生到极乐世界的。”

  总之,只要闻法后而坚信,由信而发愿,由愿而实行,如是绝对不虑不会不生西方极乐世界的。

  是故舍利弗!诸善男子,善女人,若有信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

  【消文】世尊又叫舍利弗说:“不管是善男子,或是善女人,对于我所说的话,发生信仰者,必须发愿,愿意生到极乐世界去才对。”

  【释义】此段是世尊第三番的劝愿文。在正宗分中,初劝云:“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”再劝云:“若有众生,闻是说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”

  世尊的慈悲恳切,一次二次三次的指示劝导发愿。初次发愿是在正宗分中,宣说依正庄严,环境殊胜,往者皆得不退转时。

  第二次(文在正宗分最末)是在宣说念佛法门,行持简便,又能速得往生,得大自在,听众在心开意朗时,特为重劝发愿求生。

  第三次则本段文是,所谓欲生便生,生者皆证不退佛果,有如是殊胜的大利,故释迦世尊,不惜苦口婆心,一次二次再一次的劝愿。

  在这短短数百言的弥陀经里,就有三次的劝愿,由斯足见释迦世尊的度世悲心之始末了。所以祈愿学者当依教奉行,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才不负世尊无尽愍切的悲心了!

  丙二劝愿流通竟

  ┌丁初—诸佛转赞劝

  丙三劝行流通┤

  └丁二—本师结叹劝

  今初诸佛转赞劝

  舍利弗!如我今者,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。

  【消文】世尊又呼舍利弗说:“我现在称赞著这尊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。”

  【释义】如我今者:我是释迦世尊自称。称赞诸佛:诸字是指法词。即就是指阿弥陀佛。若据唐玄奘法师翻译的文就直译谓:如我今者,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。

  不可思议功德:功德是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里,依正二报悉具庄严。于上面加上不可思议,是说:非是可能用语言来讨论,或用心意识来想像,这正正显示著功德之伟大处。

 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,而作是言:释迦牟尼佛,能为甚难希有之事,能于娑婆国土,五浊恶世,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中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【消文】我在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时,彼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,也各各在其本国,称赞我,如是说:“释迦牟尼佛,有不可思议功德,能够做出很难而希有的事。能够在俱备五种坏处的恶世上,成就无上的菩提。”

  【释义】本段文,是说释尊既赞诸佛能说净土不思议功德,而六方诸佛及阿弥陀佛亦称赞释迦世尊。须知!诸佛之所称赞,非是称赞释尊的三十二相庄严,乃正是称赞释迦世尊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的伟大精神,故称为希有不可思议,真是值得赞扬。

  释迦牟尼佛:解见乙二正解经题文。

 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:此句是指下二难:1当知在净土成菩提,已是难事,而释尊能在浊世成佛,是为难中之难—甚难。2对于浊世说渐法,已是希有,而释尊能为说但持名号,横截生死之法,是为希有中之希有—甚希有。

  蕅益大师要解云:“诸佛功德智慧,虽皆平等,而施化则有难易。净土成菩提易,浊世难。为净土众生说法易,为浊世众生难。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,说顿法难。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,说净土横超顿法犹难。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,已自不易,说此无藉劬劳修证,但持名号,径登不退,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,更为难中之难。故十方诸佛,无不推我释迦世尊偏为勇猛也。”由此可知,释迦世尊为后世众生说不可思议第一方便妙法,是为使一切众生早证无为,得到极乐的享受自在,其恩德超过我们慈母的几千万倍,真是值得我们的感激和尊敬。

  娑婆国土:娑婆译为堪忍。是本师释迦世尊所统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。堪忍是说,在此世界里的众生,堪能忍受五浊之苦,不生厌恶,故称为堪忍世界的众生。

  五浊恶世:浊是污秽不洁净之谓。楞严经云:“譬如清水,清洁本然,如若有人,投以沙石,土失留碍,水亡清洁,容形汨然,名之为浊。”总之,有五种坏处的恶世界谓之五浊恶世。

  劫浊:劫,俱云劫波。译为时分。时分有成、住、坏、空的四大时分,每一时分,有二十翻增减之久。由人寿十岁,过百年增寿一岁,增至八万四千岁,谓之增;从八万四千岁,过百年减寿一岁,减至十岁止,谓之减。以一增一减为一小时分—小劫(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),二十个小劫为一中时分—中劫,四个中劫为一大时分—大劫。

  劫浊本无自体,是以四浊(见浊,烦恼浊,众生浊,命浊),交凑为相。既然只有相而无体,那末何时才是劫浊的时候呢?这是在每一个减劫,人寿减至二万岁时,始进入劫浊。因是,由众生的同业所感,三毒(贪、嗔、痴)日增月盛的增剧起来,刀兵等的小三灾亦随后而进,至人寿十岁时更盛,那时,遍地草木皆兵,众生之受报苦不得言。极乐世界是没有种种的浊恶,故祈大家速舍浊就清,赶快念佛,求生彼国,超越劫浊的苦报。极乐有如此的殊胜,故我千言万语说不尽的提倡,必须念佛之理亦在于兹。

  见浊:见是见解,亦就是思想。在佛学术语上,有五种的见(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)。

  这五种见是以五利使为体,诸见炽盛为相。是说这五种见,能驱使一切众生,造出种种的恶业来,堕落趋入生死,所以叫做使。其作用迅速敏捷,故称为利。

  1身见:这是以执身为我,妄生贪著,不能悟彻四大假合,一切是梦幻无常,妄计有身,强立主宰,心起颠倒的思想来,造出种种的恶业,是为身见。

  2边见:这是外道不正的见解,固执坚强,偏重执著己见,如一元论、二元论、有神论、无神论、一神论、多神论等,这都是边见。

  3戒取见:这也是外道的错见。昔时,印度就有九十六种之多的外道,自主种种不正当的戒法(牛戒、狗戒、火戒、水戒、倒悬戒……等),修诸无益的苦,以为是生天之本,这是无异于煮沙成饭,是尘劫难成的。

  4见取见;这也是外道执定的错见。以自己执定所修之行,以为圣果,未证谓证,非真执真,心生取著,妄计所修为胜,以误终身,是名见取见。

  5邪见:是以邪心取理,颠倒是非,不信因果,断诸种种的善根,是谓邪见。

  总之,身见是执著我见;边见是执断常二见;戒取是执非因计因;见取是执非果计果;邪见是执拨无因果。当知只因思想见解不正常的缘故,致使束缚终老在生死苦海中莫能跳出三界去,这岂不是误尽后世人。故祈愿大家老老实实的念佛,速超见浊为妥!

  烦恼浊:烦恼二字是人心理上昏烦、恼乱不安的意思。这烦恼浊亦有五种的成份构成其体,即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是。其性愚钝,故亦称五钝使。此五种妄心能驱使众生,造诸恶业,趋入恶趣故。

  1贪:以引取无厌,私欲无尽谓之贪。这是说:众生对于世间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,无时不贪,不能看破,只是满足其欲已。

  2嗔:于违境情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涅槃是什么?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