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平等),自覺之後,毫不自私地,能真“正”平“等”,力行利他工作;此爲揀別二乘之獨覺。二乘雖有正覺,但求自利,不能利他,乃偏而不正,沒有平等普遍心,不能稱爲正等。
“無上”,叁覺圓滿,萬德具備,沒有能過其上者—其自證方面,則智慧圓滿無上,其利他方面則功德(福)圓滿無上;此爲揀別菩薩之分證。菩薩雖真俗等觀,能夠自覺、覺他,唯其自證的智慧未圓,尚有微細無明未破,利他的功德未滿,還有上位佛果可求。因此,僅可稱爲正等正覺,不夠稱爲無上。唯佛一人福慧兩足,究竟圓滿,才夠得上“無上正等正覺”之稱(正覺即自覺,正等即覺他,無上即覺滿)。此阿耨等九字,何故不直譯爲無上正等正覺而仍存梵音呢?因爲它是佛陀叁覺圓滿之德號,爲了表示尊重,所以不翻。此爲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,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。
【顯理】得不退轉于阿……提表自性俱足無上菩提聖德。
丁四正勸大衆信受
是故舍利弗!汝等皆當信受我語,及諸佛所說。
【消文】世尊又叫舍利弗說:“以上所說的緣故,你們大衆都應該相信、領受我所說,以及六方諸佛的話,虔誠受持,切勿生起懷疑,失去菩提大道成佛的大利。”
【釋義】此段文是世尊再叁勉勵垂囑之詞。
是故二字是承上語,即指諸佛護念,得不退轉佛果之謂。汝等:則不獨指舍利弗一人,是說在座的大衆,以及未來的一切衆生。
皆當信受:信是谛信不疑,受則堅持不忘之謂。是說凡是在座的大衆以及未來的一切衆生,應當悉皆信受我的話。
我語…我是釋迦世尊自稱之詞,語即指上文正宗分中所陳,依正莊嚴,特勸求生,執持名號的叁科文之語。
及諸佛所說:及是並也。是說一切衆生,應當信受我釋迦世尊的話,並當信十方無量諸佛所說贊歎念佛法門,生起信心而發願,願生彼國爲最上之目的。
丙二勸願流通
舍利弗!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于彼國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。
【消文】世尊再呼舍利弗說:“若是有人已經發了願,或是現在聞法而發願,或是將來發願,欲求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,這許多人,都可以得到無上菩提的聖果。在于極樂世界的國土中,已發願者,是已經生在彼國;現在發願者,現在就能生到彼國;在未來發願者,當于未來能生彼國土是萬無一失的。”
【釋義】上科勸信,此科是勸願。凡是有發願欲生極樂世界的,有志事竟成,有願必生,這是自然的定律。
當知!求生極樂的淨土念佛法門,非是釋迦世尊宣說彌陀經而後才有的,是自阿彌陀佛在十劫前成佛以來,這法門早已流布十方世界。故釋迦世尊說:“若有人已發願是已經生在彼國中(指過去十劫中的發願者);今發願是說現在座下的聽衆,能聞後而發願者,即現在就能生到彼國中;既然有彌陀經的流布,在于未來的未來,聞是經者,必有繼續有人發願,是人必于未來世中,生到極樂世界的。”
總之,只要聞法後而堅信,由信而發願,由願而實行,如是絕對不慮不會不生西方極樂世界的。
是故舍利弗!諸善男子,善女人,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【消文】世尊又叫舍利弗說:“不管是善男子,或是善女人,對于我所說的話,發生信仰者,必須發願,願意生到極樂世界去才對。”
【釋義】此段是世尊第叁番的勸願文。在正宗分中,初勸雲:“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”再勸雲:“若有衆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”
世尊的慈悲懇切,一次二次叁次的指示勸導發願。初次發願是在正宗分中,宣說依正莊嚴,環境殊勝,往者皆得不退轉時。
第二次(文在正宗分最末)是在宣說念佛法門,行持簡便,又能速得往生,得大自在,聽衆在心開意朗時,特爲重勸發願求生。
第叁次則本段文是,所謂欲生便生,生者皆證不退佛果,有如是殊勝的大利,故釋迦世尊,不惜苦口婆心,一次二次再一次的勸願。
在這短短數百言的彌陀經裏,就有叁次的勸願,由斯足見釋迦世尊的度世悲心之始末了。所以祈願學者當依教奉行,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才不負世尊無盡愍切的悲心了!
丙二勸願流通竟
┌丁初—諸佛轉贊勸
丙叁勸行流通┤
└丁二—本師結歎勸
今初諸佛轉贊勸
舍利弗!如我今者,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。
【消文】世尊又呼舍利弗說:“我現在稱贊著這尊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。”
【釋義】如我今者:我是釋迦世尊自稱。稱贊諸佛:諸字是指法詞。即就是指阿彌陀佛。若據唐玄奘法師翻譯的文就直譯謂:如我今者,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。
不可思議功德:功德是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裏,依正二報悉具莊嚴。于上面加上不可思議,是說:非是可能用語言來討論,或用心意識來想像,這正正顯示著功德之偉大處。
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,而作是言:釋迦牟尼佛,能爲甚難希有之事,能于娑婆國土,五濁惡世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【消文】我在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時,彼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,也各各在其本國,稱贊我,如是說:“釋迦牟尼佛,有不可思議功德,能夠做出很難而希有的事。能夠在俱備五種壞處的惡世上,成就無上的菩提。”
【釋義】本段文,是說釋尊既贊諸佛能說淨土不思議功德,而六方諸佛及阿彌陀佛亦稱贊釋迦世尊。須知!諸佛之所稱贊,非是稱贊釋尊的叁十二相莊嚴,乃正是稱贊釋迦世尊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的偉大精神,故稱爲希有不可思議,真是值得贊揚。
釋迦牟尼佛:解見乙二正解經題文。
能爲甚難希有之事:此句是指下二難:1當知在淨土成菩提,已是難事,而釋尊能在濁世成佛,是爲難中之難—甚難。2對于濁世說漸法,已是希有,而釋尊能爲說但持名號,橫截生死之法,是爲希有中之希有—甚希有。
蕅益大師要解雲:“諸佛功德智慧,雖皆平等,而施化則有難易。淨土成菩提易,濁世難。爲淨土衆生說法易,爲濁世衆生難。爲濁世衆生說漸法猶易,說頓法難。爲濁世衆生說余頓法猶易,說淨土橫超頓法猶難。爲濁世衆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,已自不易,說此無藉劬勞修證,但持名號,徑登不退,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,更爲難中之難。故十方諸佛,無不推我釋迦世尊偏爲勇猛也。”由此可知,釋迦世尊爲後世衆生說不可思議第一方便妙法,是爲使一切衆生早證無爲,得到極樂的享受自在,其恩德超過我們慈母的幾千萬倍,真是值得我們的感激和尊敬。
娑婆國土:娑婆譯爲堪忍。是本師釋迦世尊所統教化的叁千大千世界。堪忍是說,在此世界裏的衆生,堪能忍受五濁之苦,不生厭惡,故稱爲堪忍世界的衆生。
五濁惡世:濁是汙穢不潔淨之謂。楞嚴經雲:“譬如清水,清潔本然,如若有人,投以沙石,土失留礙,水亡清潔,容形汨然,名之爲濁。”總之,有五種壞處的惡世界謂之五濁惡世。
劫濁:劫,俱雲劫波。譯爲時分。時分有成、住、壞、空的四大時分,每一時分,有二十翻增減之久。由人壽十歲,過百年增壽一歲,增至八萬四千歲,謂之增;從八萬四千歲,過百年減壽一歲,減至十歲止,謂之減。以一增一減爲一小時分—小劫(即一千六百八十萬年),二十個小劫爲一中時分—中劫,四個中劫爲一大時分—大劫。
劫濁本無自體,是以四濁(見濁,煩惱濁,衆生濁,命濁),交湊爲相。既然只有相而無體,那末何時才是劫濁的時候呢?這是在每一個減劫,人壽減至二萬歲時,始進入劫濁。因是,由衆生的同業所感,叁毒(貪、嗔、癡)日增月盛的增劇起來,刀兵等的小叁災亦隨後而進,至人壽十歲時更盛,那時,遍地草木皆兵,衆生之受報苦不得言。極樂世界是沒有種種的濁惡,故祈大家速舍濁就清,趕快念佛,求生彼國,超越劫濁的苦報。極樂有如此的殊勝,故我千言萬語說不盡的提倡,必須念佛之理亦在于茲。
見濁:見是見解,亦就是思想。在佛學術語上,有五種的見(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)。
這五種見是以五利使爲體,諸見熾盛爲相。是說這五種見,能驅使一切衆生,造出種種的惡業來,墮落趨入生死,所以叫做使。其作用迅速敏捷,故稱爲利。
1身見:這是以執身爲我,妄生貪著,不能悟徹四大假合,一切是夢幻無常,妄計有身,強立主宰,心起顛倒的思想來,造出種種的惡業,是爲身見。
2邊見:這是外道不正的見解,固執堅強,偏重執著己見,如一元論、二元論、有神論、無神論、一神論、多神論等,這都是邊見。
3戒取見:這也是外道的錯見。昔時,印度就有九十六種之多的外道,自主種種不正當的戒法(牛戒、狗戒、火戒、水戒、倒懸戒……等),修諸無益的苦,以爲是生天之本,這是無異于煮沙成飯,是塵劫難成的。
4見取見;這也是外道執定的錯見。以自己執定所修之行,以爲聖果,未證謂證,非真執真,心生取著,妄計所修爲勝,以誤終身,是名見取見。
5邪見:是以邪心取理,顛倒是非,不信因果,斷諸種種的善根,是謂邪見。
總之,身見是執著我見;邊見是執斷常二見;戒取是執非因計因;見取是執非果計果;邪見是執撥無因果。當知只因思想見解不正常的緣故,致使束縛終老在生死苦海中莫能跳出叁界去,這豈不是誤盡後世人。故祈願大家老老實實的念佛,速超見濁爲妥!
煩惱濁:煩惱二字是人心理上昏煩、惱亂不安的意思。這煩惱濁亦有五種的成份構成其體,即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是。其性愚鈍,故亦稱五鈍使。此五種妄心能驅使衆生,造諸惡業,趨入惡趣故。
1貪:以引取無厭,私欲無盡謂之貪。這是說:衆生對于世間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,無時不貪,不能看破,只是滿足其欲已。
2嗔:于違境情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