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色身生活与法身生活

  色身生活与法身生活 斌宗法师讲述

 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二日于法源寺

  前言

  1、色身和法身的生活是要兼顾的

  2、法身生活是什么?

  3、戒定慧为法身生活的要素

  4、证明法身生活比色身生活更为重要

  5、缺了法身生活比较缺了色身生活更为利害

  6、饿死法身慧命的结果又是怎样?

  7、证明法身怎样也会饿死

  8、贪嗔痴的厉害

  9、色身生活和法身生活所得到享乐的一种比较

  10、追求法身生活的方法

  结论

  前言

  所谓色身:乃是佛教一种述语,在一般人叫做身体,它是揽父精母血及四大种的地水火风所构成,而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两手两脚之四肢,圆颅方顶,有形有质之一个人的躯壳,谓之色身。

  一切饮食起居动作等叫做“生活”,所谓既有这个色身,当然要依赖饮食等各方面来维持生活,才能够生存于世间,这叫做色身生活。

  法身:也是佛教的一种述语,它的道理很深奥,范圉很广博,非短时间所能说明。简单来说,理智所成的法性之体叫做法身——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,非同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,乃个个不无,人人本具之佛性也。在佛经上有处称它为心(真心)或称为性(本性),是名异而义同。然而有人称它为精神,其实精神二字不过是人的一种精灵神气而已,只可拿来做心的表示,不可当为事实。换句话说,要把它当做代用品的看法,不能切实地去承认它为真心。假使要普遍而使人易懂的话,这个讲题也无妨改为“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”。可是在座的诸位都是佛教徒,还是根据佛教的名词来讲,家内人说家内话比较亲切一点,今就依照这个题目讲下去。

  1、色身和法身的生活是要兼顾的

  人生在世,无论那一个都需要生活,然而要维持这色身的生活,谁也不能逃而免了衣食住之三要素。因为衣能保身,食能养身,住能安身,三者缺一不成,人生如果缺欠了物质生活的衣食住,色身上就要受到困苦。因此世人一生劳动不息,奔忙至死,总为著这三件事,固然这是人生不可缺的事,然若只为此则同一般动物,此生彼灭是毫无人生的价值,故人生岂只为穿衣、吃饭、住房子而来的吗?若此则成为衣架、饭桶了,怎能谈得上万物之灵呢?可是此外还有一个法身慧命的生活,也要衣食住的啊!况且这法身生活比较色身生活还来得重要,奈何世人毫不加意地任凭这个主人翁冻馁著,却一向都不去关心它,委实太没打算哩!可说是众生的一种颠倒吧!当知色身和法身的两种生活却要兼顾的理由是缺了色身生活,就要受到饥寒等的困苦,缺了法身生活是会被一切烦恼所祸害。

  试看:我们当比丘(译为乞士)的乞士二字的解释,乞有外乞和内乞的两种意义,外向檀越(施主)乞化食粮以养色身,内向佛法乞求真理以资慧命(法身)叫做乞士,这不是明显地对我们开示色身和法身都要生活吗?

  2、法身生活是什么?

  色身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躯,当然要依赖物质的衣食住来生活,然而法身是无形无相的理智之体,却用不著这些东西。究竟什么是法身的生活呢?简单来说就是佛法。然而佛法中最重要的纲领要算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尤其是为佛教修学人唯一不可缺的条件,那末戒定慧就是法身的衣食住了,这戒定慧三字为法身生活上最紧要而不可缺一的三要素。这法身生活也可以叫做心灵生活,是以道德和真理是心灵的生活。

  3、戒定慧为法身生活的要素

  然而怎样以见得戒定慧为法身生活呢?我来举一个譬喻:“戒”犹如衣,因为戒能防非止恶,好像衣能蔽体御寒。“定”犹如住,因其定能静虑证心,好像房屋可供休息安住。“慧”犹如食,因其慧能断惑证真,好像饮食能除饥渴之苦(如断惑),得到饱满之乐(如证真)。

  我们如果能够受持戒学,即不起贪心,因而能得到知足无求之乐,自然没有贪的烦恼来侵搅而感受到何等的痛苦,且能令我们一心精进修行,这就是法身生活上的衣,正如衣服充足的人非仅为著严饰身体之用,同时也不致受到寒冻之苦,或裸裎之丑。

  能受持定学的人,自能降伏嗔怒烦恼,常护寂静轻安之乐,心不受妄想散乱所搅,能够专志向道,这就是法身生活上的住,正如有家有室的人,自然得到安身之乐,同时也免受那瓢泊无归之苦。

  能够修持慧学的人,自无愚痴行动,且能明解真理,证悟圣道,即心常朗然,得到无限的乐趣,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,这便是法身生活上的食,正如饮食丰裕的人,尽管享受饲满之乐,并且不受饥冻所苦。

  反过来说:我们学佛的人,如果不能守持戒律的话,则易起贪欲等心,追求世间五欲,念念不舍,常为贪等烦恼所苦,终至做出破戒违道的种种坏事来,玷污佛门,被世摈斥,自招苦报,遗害一生,这样一来,您看苦不苦呢?这就是法身缺少了衣的生活。若扩言之,世间无论何人,如没有戒律者,非仅常被贪心等的烦恼所侵搅,感受到种种的苦闷,乃至影响到一生的行为做出犯法违理,奸淫窃盗等的一切坏事来,结果被法律制裁,非但受身体上刑罚之痛苦,同时心理上难免要受著懊恼悔恨的打击,正如没有衣服穿的人,不是仅受寒冻之苦,赤身露体还是一种极丑陋的事。

  我们学佛的人,如不修禅定的话,则心常散乱,妄想奔驰,像无羁野马一样,不易制止,自然易被一切境界所摇动,没有一定的宗旨和趣向,无论修那一种的行门都不容易成功,到底道业无成,误了一生,是多么可惜呢!这就是法身缺少了住的生活。扩而言之,无论何人,如果没有定力者,非仅常受嗔恚等的烦恼来恼乱心灵而感痛苦,乃至能影响到一生的行为。所谓无决断性,凡事没有把握,像水一般决之东流则东流,决之西流则西流,无论何等事业都不容易做成,到底无所成就,同时也免不了心灵上要受到无趣向和安慰的痛苦,这不是像没有家屋住的常在歧路彷徉,无所归宿一样痛苦的吗?

  我们学佛的人,若不修智慧的话,则邪正莫辨,真假不识,对于任何的事理都分不清楚,盲修瞎炼,容易做出那非因计因,非果计果的邪行来,怎么谈得到修无上道,证佛圣果的话呢?懵懵然的空负一生,一点真理也不懂,不是很可怜吗?这就是法身缺乏食的生活。扩而言之,无论何人,如果没有智慧,非仅不明圣道,不识真理而已,乃至能够影响到一生的行为,不知善恶,不识因果,认假作真,以是为非,一生胡作妄为,到死也做不出像样或正当的事来,反而做出许多乱七八糟的痴呆行为出来,浑浑噩噩地过著愚痴生涯,空负一生,一点目的也没有,这种人您看怎样?不是像没有饭吃,受那饥饿困苦一样的可怜吗?

  由此观之,戒定慧为法身生活的要素,虽是一种譬喻,若细加研究,似乎还是一种重要而切实的事哩,大家以为然否?如果法身没有戒定慧的滋润生活,我想也会像色身受到冻馁的困苦——贪嗔痴等的烦恼,侵搅著心灵所受的痛苦就是法身的冻馁哪!

  4、证明法身生活比色身生活更为重要

  复次,色身生活纵然得到美满,可是若无法身生活来保护它,恐怕不能够如意安享!比如:遇到一种拂逆之事,心理有点烦恼不快乐,尽管吃的是山珍海味,穿的是绫罗纺丝,住的是洋楼杰阁,坐的是沙发、大理石椅,总觉得不如意,我敢下一个武断:心灵如果没有得到了安慰,任您怎么吃得佳、穿得美、住得好,结果得不到实际的享乐。我举一个故事来证明:从前有一位大富翁,家财万贯,高楼大屋,锦衣玉食,娇妻美妾,一切的一切都是俱足美满无缺,照物质方面看来,可谓极尽人生的富贵了,不知要怎样的享乐才对,可是他每日为著妻妾的赌气和吵闹,以及家庭琐事,种种的风波,一切的环境,搅得心常不安,痛苦难堪,日夜在烦恼窟里过生活,嗔怒愁怨,时不离刻,弄得精神憔悴,身形枯瘦,虽然锦簇花团,总觉得坐卧不安,炊金馔玉都不适口......。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法身生活来保护它之所以然。这法身生活的意思,也可以称为道德的心理生活,还是一种内心的道德修养。

  讲到这里,我不厌烦的再来申明一种意思,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修养,那就是没有道德的人了,虽然侥幸给它得到了功名富贵,荣极一时,可是推究它的根源,不是由争夺而有,便是从欺诈得来,甚至谋害人命者。例如:贪官污吏的发财,是由峻削民膏所得来的,这一类人惯用那恃权威倚势力的手段来欺侮贫弱,压迫良善,侵害民胞,您看这种人能够得到如意长久的享乐吗?那天灾人祸,因果循环的报应,岂能逃免呢?我想不久终有倒楣之一日。迨其失败时,所获得的结果是怎样,我不忍说,也不忍闻。就是末倒楣时,也难免要受一般人的咒骂和仇视,以及含冤者伺隙寻仇的不安,故若不是有道德的修养,根本就获不到安全的享乐?虽美满色身生活,固然是人生所要求而且最欢迎的,可是同时也少不了道德修养的法身生活来保护它,尤其是要以法身生活为主体,色身生活次之。理由是:若得到充分的法身生活,就是缺欠些色身生活也觉不怎样要紧,而法身生活是绝对不容缺的。旷观古来许多大德高僧,他们的物质生活都是粗衣淡粥,或者岩栖涧饮,在常人看来非常刻苦,且认为是一种无聊的可怜生活,可是他们呢?没有一切尘劳烦恼所牵累,声色货利所诱惑,以天地为家,以法界为心,无挂无碍,心无拘束,所行自在的能随缘,这种法身生活的乐道境界是何等超绝呢?这不是法身生活的享乐胜过色身生活的一种明证吗?我再来举一个证明,孔子在“论语”上赞叹颜回说: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,贤哉回也。——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”——“朝闻道夕死可矣”——“不知老之将至”。这都是真理生活战胜物质生活的一种表示。至于“君子谋道不谋食,忧道不忧贫”,也就是这个意思。如果色身和法身的两种生活都能够得到圆满无缺,那是再好没有了。

  5、缺了法身生活比较缺了色身生活更为利害

  …

《色身生活与法身生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