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中莲社传授 在家菩萨戒开示
斌宗法师讲述
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于台中佛教莲社
前言
一、戒的意义
二、受戒何为
三、受戒功德
四、失戒
五、正解深信
六、当发大愿
七、至诚禀受
八、精明戒法
九、护持忏悔
十、处处是戒
劝嘱
前言
这次贵社社长德钦法师,暨李炳南老居士等,发心举行传授在家菩萨戒会,可说是一件具有深重意义而值得赞叹!时际末法之世,佛教衰败,正法沦亡,有心为兴佛教,维持正法者,当先从倡兴戒律做起,佛子若重视戒律,遵守戒律,则佛教自会兴隆,正法自然昌明。反之戒律沦亡,佛教也就毁灭。经云:“戒在则正法住,戒亡则正法灭”。何以故?因为佛法是建立在戒上面的,戒是佛教的主要精神。换句话说,戒是佛教的性命,如没性命的佛教,要希望它光大起来,绝对没有这回事的;这好像失去了灵魂的死人,还有希望他活动的可能吗?没戒律的佛教,要希望它兴盛,亦复如是。
佛教能超出其他各宗教之上,也就是有了这神圣尊严的戒律——它是佛教不可无的一大重要基本条件,没有它,则失去佛教的价值。所以不分出家在家,只要你是佛教徒,就有遵守戒律的必要,否则违背学佛宗旨。因此我们学佛人,不能一味求取知识——了解道理,就算满足,没有实践体验——受持戒行,是得不到佛教的真实利益。学佛是要解行并臻,方能获到圆满成就。行——就是戒律的作用。世尊说法四十九年,究其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,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。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由慧断惑证真。首列戒学者,正为表示其重要。“华严经”云:“戒为无上菩提本......若能坚持于净戒,是则如来所赞叹”。“涅槃经”云:“欲见佛性,证大涅槃,必须深心持净戒”。“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”云:“欲离诸生死,安稳到涅槃,一切如来说,持戒最第一”。“月灯三昧经”云:“虽处卑下少见闻,能持净戒名胜士”。其他赞叹戒学的经论很多,不能一一引述。就看世尊在将要入涅槃的时候,曾谆嘱众弟子们说:我灭度后,你们当“以戒为师”,据此则戒的重要,不说可知。
戒是生善灭恶的工具,超凡入圣的南针,成佛作祖的阶梯,具有无量功德,能利乐一切有情,一切有情皆依之而离苦得乐,了脱生死,究竟成佛。戒既然这么重要和宝贵,那么你们这次能发心来此求受菩萨大戒,可谓希有难遭遇的胜缘,真是幸福极了。这也是你们多生所植的善种,当为你们大大的庆祝!恭喜!希望大家当发至诚恳切心,来接受这无上宝贵的清净戒。今天是戒会开始的第一日,你们请我讲开示,就把受戒的十大要义,来对你们略为说明一下。那十要义:一、戒的意义。二、受戒何为?三、受戒功德。四、失戒罪苦。五、正解深信。六、当发大愿。七、至诚禀受。八、精明戒法。九、护持忏悔。十、处处是戒。现在先来说明第一义:
一、戒的意义
受戒当先明白戒的意义,什么叫做戒?梵语尸罗,此云戒,即防禁的意思。谓能防禁身心一切过犯。要之,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,能禁防一切非法,制止一切恶业而不作。亦名清凉,众生三业烦恼,如火炽然,焚烧身心,佛制净戒能息灭之,使其灭热恼而得清凉,故名清凉。
戒——它的种类,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(僧二百五十戒,尼三百四十八戒),六重二十八轻戒、十重四十八轻戒、三聚净戒等。其内容分为:在家、出家、大乘、小乘。五戒、八戒为在家戒,十戒、具足戒为出家戒,此为小乘戒之四级。三聚净戒为菩萨戒,这是大乘戒之通称。又菩萨戒为通戒,道俗通行——在家出家均可受之,故云通。具足戒为别戒,唯限出家二众受之,故云别。又有戒法、戒体、戒行、戒相之四科。
戒法:即佛所制定之种种规戒,以严禁诸弟子之行为是为戒法,即上面所说五戒八戒等是。戒体:谓受戒者于受戒白羯摩时(初审三问),取得防非止恶之功能,是为戒体。戒行:谓依所受戒法,随顺戒体发现于身口意三业之如法动作者,是为戒行。戒相:谓持戒者,戒行庄严,其美德外显,足为他人之模范,是为戒相。一切诸戒都具有这四科的。如佛制定之“戒法”,受之者即于自身得无作“戒体”,随顺戒体现于三业之动作,而“戒行”立,由持戒之美德而现于外表之威仪,即“戒相”也。受戒者当具此四者,缺一不成。
二、受戒何为
戒的意义已经明白,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受戒?因为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由诸贪等烦恼,造作一切恶业,依业受报,沉沦六道轮回,堕落三途受苦,无由解脱。诸佛如来哀愍我等的业苦众生,欲令其离苦得乐,了脱生死,成就佛果。所以制立各种禁戒,使之依戒修持,不造恶业,修诸善行。当知恶为苦因,不造恶则苦因灭。而苦果自亡,故能离苦。善为乐因,能修善则乐因成而乐果自得,故云能得乐。所谓惑起而贪爱具,是有情轮回之苦因;戒净而定慧生,乃佛法修证之正道。你们要不要离苦得乐?要不要了脱生死?要不要求成佛道?如要的话,那么,大家就当赶快来受戒了。
三、受戒功德
受戒的意义,已经明白,现在要来说明受戒功德。我先引两段经文来证明。“善生经”云:“若人受五戒,所得果报不可穷尽,如四大宝藏,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,受五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”。又“校量功德经”云:“四大洲中满二乘果,尽形供养,乃至起塔,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,功德不可思议”。你看受戒功德大不大?单持五戒就有这么殊胜功能,况菩萨戒呢!现在单引“璎珞经”来说,文云:“能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,是法师功德胜于造八万四千宝塔......其福果不可称量”。
要而言之,受持净戒的人们是会受世人所尊敬,龙天所卫护,诸佛所赞叹,能调伏一切烦恼,消灭一切恶业,长养一切善根,成就一切功德,庄严一切道果,不堕恶道,常生善趣,乃至永了生死,究竟成佛,此为持戒之功德也。
四、失戒
上面说明受戒具有种种功德,现在返过来说,失戒之人,则远离一切善法,妄造一切恶业,为诸佛所不度,龙天所不卫,世人所厌恶,常堕恶道,不生善趣,长处沉沦,苦报无边,此为失戒之罪苦。“大般若经”云:“菩萨行六波罗密时,当作是念......我不护净戒,当生恶趣,尚不能得下贱人身......”。不护戒就要生恶趣,连下贱的人身都得不来,你看罪苦不罪苦?
五、正解深信
既明受戒有了许多功德,失戒有种种罪苦,那么当然是要受戒的。但受戒不是一种随便之事,是不可苟且从事。有些人不懂受戒的道理,为著感情用事而随喜附和,或被师友的劝诱,不好推辞,勉强去应受的,这种简直与没受戒一样。这是怎么说?因为他根本不知何者是戒,受戒是什么?唯一味附和盲从而已。从旁观察可以预为料想到他的心理,他以为趁机参加授戒会,或求得某和尚,某法师的允许,在三宝前叩了几十个头,跪痛了几个钟头的腿子,听了戒师对本宣读一篇授戒的便文——“汝等能依教奉行否?”“汝等能持否?......”,自己随口附和,答了几句“能依教奉行”,“能持”,“能持”,乃至燃几个香疤,就算为已经受了戒。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受戒,哦!这就是受戒吗?那只好说是受个空戒(形式戒),没有受著真实戒。恐怕他们连三皈五戒的名词还弄不清楚,怎能说得上受了戒呢?到底受了什么戒?所以我上面说与没受一样。但他们经过这一套能持否?能持的授戒仪式后,却居然认为是一个正式的佛弟子——优婆塞、优婆夷菩萨戒弟子。也有以为求得菩萨戒的头衔,是很了不起的,在佛教中可以增高身格,博人赞叹和尊重,甚至到处夸示,自我介绍:我是某年某月在某处戒会求得菩萨戒的,已经做了菩萨戒弟子好几年了......但这都是没正确了解到受戒的真实意义。其他用意的当然还有,可不必说。以上所谓受戒者都是歪曲不正当的。经云:“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”,可不慎哉?
我要你们受个真戒,不要受个空戒,要你们对于所受的戒法,各人统统都要带回去,不可留在这里,给我们戒师再拿回去,未免太麻烦了。所以我在未正式授戒前,先对你们说明受戒的真义,是要你们个个能够正确了解何者是受戒,方能真实得到戒法,不致受个空戒,这才不辜负你们的苦心,才能达到受戒目的。然而要怎样来正确了解它,何者才是真实受戒?在未正说前,先请你们各人自己检讨一下,有没有上面所说的三种事实而来求戒者,如有者当大发警省,立刻痛改前非,追求正义,发起真心,来求受真戒。须知今日发心是因,将来成就是果,万不可马虎从事。能够如是去非就正,还是可以得到受戒的殊胜功德。你们既能发心来此求戒,总算有善根,如动机有了差错,求不到真戒,那就太可惜了。
现在要来说明受戒的真义,请大家一心谛听!为了净化身心,上求下化,此为求受菩萨戒的正义。从戒师正式乞得戒法,能一一了解其内容,一一如法受持,这才算正确受了戒的。现在已经正确了解受戒真义,其次当具深信,谓对于上面所说受戒功德,和失戒罪苦的事实,当深信无疑,疑则不要发心求戒,纵然发心亦不能坚固,于是非但不能得到上品戒法,且于受戒后亦不能精严受持。故其次当发深信之心。要而言之,当发三种坚固深信心。信坚固则能断疑网;信深自能勇猛勤修所受之戒。何谓三种?一:决定深信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因被烦恼所蔽,不能证得,我今求受净戒,勤修胜行,誓断一切烦恼,取得无上菩提,证同佛果大觉。二:决定深信,戒是菩提涅槃修证之本因,依之而修决定成佛。三:决定深信,一切诸佛之法、报、化身,清净光明,无边相好庄严,皆依持戒而得成就。能发此三种心,彻底深信持戒,则修证不虚,若无戒则轮回不尽。则求戒之心切,自能至诚恳切来接受清净大戒。
六、当发大愿
既已正确…
《在台中莲社传授 在家菩萨戒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