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解受戒真义,深信受戒功德,继之当发大愿。何谓大愿?谓我发心受戒,非为希求名闻利养,亦非希求生天得福,乃至希求声闻缘觉小果,实为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护持正法,利益有情,求成无上菩提为目的。所谓“我今发心,不为自求人天福报,声闻缘觉,唯依最上乘,发菩提心”。如是发愿才是契合求受菩萨戒的条件,可说是难能可贵的。
七、至诚禀受
上来所说受戒功德,已经一一明白,既知戒法之宝贵,又能正解深信,则于明天登坛正受时,你们当恳切至诚,发上品心,求上品戒,当知菩萨净戒,乃非浅浮之信,非散乱之心可能纳受。我今指示你们发上心,求上品戒的方法,大家至诚谛听。
于正受戒法时,跪在诸师座前,当专注一境,顿息诸缘,精神上唯感觉到个己的生命和身心,一时溶入于广大无边,自他平等的诸佛之海会,在三宝法界中,普于一切有情无情境上,起广大慈护之心,立三种誓愿:一者誓断一切恶,无恶而不断;二者誓修一切善,无善而不修;三者誓度一切众生,无一众生而不度。于中不畏不退,信力不动,志愿坚固,此谓发上品心,求上品戒。若不如是至诚,那就是近于虚伪,不但求不到上品戒,恐怕将来还有败坏佛法的可能,大家当切记勿忘。
八、精明戒法
佛子于受戒后,更当精明戒法,熟谙戒相。对于所受戒法,如有弄不清楚的地方,当以诚敬恳切心,求请得戒师,或诸方大德法师开导指示,替你们详细说明所受戒条,以及开遮持犯和修持方法,俾知何者为犯、不犯,何者当行、不当行,方不致受持无门,违犯罔知。如所受之戒条有所不知,怎能谈到防守受持呢?万一由不知而误犯,则后果非常严重,可不是玩的。此亦为受戒所应有的一种重要条件。
九、护持忏悔
时隙末法,信戒之心难发,受戒之事尤难,守戒之志更难!你们既有善根,又遇胜缘,能够求受菩萨大戒,又明白当发大愿,坚固深信。那么,受戒以后,当视戒为无上宝物,本著初心,尽形寿善为守护,专志奉持,慎始慎终,勿令少有亏损,这才是无惭无愧的。
当知受戒和护戒,都是脚踏实地做工夫,如能护持则有无量功德,失之则有无量罪过。受而不护,乃是自暴自弃,自寻苦吃,可就太愚痴了。话说回来,当怎样来护持,方能保全不失?这是不可不知的,玆举一个护持戒行最合标准的方法,给诸位永远遵行,能真实做到,那就至善至美矣。到底什么是方法——于一切时中,常念不忘,时时检点身心,凡所作为,逐步反省,于诸净戒有无违犯。扼要的说:在日常中于身口意(语言、动作、思想)三业,能够细心观察,所作与道相应不相应,即在说话时有无犯了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等诸口过否?于行为上有无犯了杀盗淫等诸身过罪否?于思想上有无犯了贪嗔痴等诸意过罪否?凡所说话、行为、思想,乃至一举一动都能检点,不令有犯,这就是护持的方法。但此仅就止持方面说,其实当统明作持,方为完善。在大乘戒法,凡遇当作之善而不作,亦属违犯。
总之,于身口意对一切境时,所有说话、行为、思想,当一一仔细观察,有无利益于人,有无损害于人。利益人者,则扩而充之;损害人者,当制而止之。止所应止,为所应为,所谓由恶小勿为而到诸恶莫作,由善小亦为而到众善奉行,直至任运自如,不持而持。到那时候,则身安意泰,坦然自得。能够如是护持,久而久之,自然就有成为“毗尼严净作完人”的成就。受戒之目的也就达到了。以上护持方法已经明白,现在要来说明忏悔自新的方法。
当知忏悔乃佛门悔过自新最善的方法。你们受戒后,设或失于注意,于所受戒,偶有亏损,当从速发起猛省和惭愧,深自痛责,谓我既自发心受持净戒,于法已得正信,于义已得了解,且于正式授受时,在三宝前曾发过誓愿,今者何故妄犯。复因犯戒故,便为师友所摈弃,为一般人所讥笑,尤其来生堕落恶道,何苦如斯呢?又念我何故蹈此不善,毁犯净戒,玷污佛门,败坏正法,自绝善路,失诸功德,可谓愚痴极了。起如是正念已,自行观察,于所犯戒为轻为重,如但萌恶念者,当即刻忏悔使之克责令灭,如已成事者,当坦白地无覆无藏,以百万分的至诚心、恳切心,先对师长及同道们,自述罪状,求其作证忏悔。次于佛菩萨前,或诸圣贤前,至诚顶礼,痛哭流泪,发露过罪,求哀忏悔。经云:“能至诚忏悔者,则何罪不灭”。同时并发宏誓:从今日起,绝不再犯,已生恶法,速令即灭;末生恶法,永令不生。已生善法,当令增长;未生善法,速令生起;常存警惕而永矢不忘。又于当作之善而不作,在大乘菩萨法中,亦为犯戒(此谓止犯,止善不作之犯),亦当竭诚忏悔,更发誓愿,后此定作。能如是至诚披露忏悔,发大誓愿,则于所犯过罪,可能如愿消灭,所得戒体亦可复本清净。但一经忏悔之后,更当时时倍加警省,慎勿再蹈覆辙,否则于所受戒,不能坚固圆满。故对于所犯戒,切勿坚为覆藏,不求忏悔而将错就错,漫无忌惮的一犯再犯,这样一来,则其后果的遗害就不堪设想,慎之!勉之!
十、处处是戒
虽云出家修道缘胜(约环境言),在家修道缘劣。传戒正范开示文云:“居家迫窄,犹如牢狱,一切烦恼因之而生(故云缘劣);出家宽广,犹如虚空,一切善法由之增长(故云缘胜)。但此亦不尽然,因为它只约境方面而言,若就心方面来说,处处都是修行道场,只看你的心地如何,古云:“心地若然无挂碍,高山平地总西方”。又云:“道在寻常日用中”。所以我说处处都是修行道场,处处都可以受持戒行的,可是常人一听到“学佛,受戒”这个名词,就认为是要舍俗离家,割爱辞亲去做和尚,才是恰当其称,这是错误的。当知学佛受戒是任何人任何处,都可以的。并不一定要出家当和尚,住在丛林寺院,才能学佛受戒的,因为佛教有四众弟子故。就狭义来讲,则在家有五戒,出家有十戒具戒等,都各有其戒条不同。若就广义来说,则凡身心所对一切境界,如能止恶行善,任运修行,则何处不是持戒的所在。如就出家众来说:奉佛事师,参禅念佛,读诵经论,弘扬佛法,统理大众,效劳常住......等,这都是戒的范畴之内。至于在家众的事亲教子,兄友弟恭,夫唱妇随,和族亲邻,礼敬师长,保护幼弱,乃至忠上爱下,服事公益,作诸慈济......这又何尝不是戒的作用?要之,能将日常生活之行为纳于最标准的道德轨范中,俾使人格向上,这也就是戒。由此观之,则处处都是修持戒行的所在。所以受戒不一定要出家当和尚,在家也可以修行持戒。故佛制菩萨戒,是通于在家出家均可受之,愿诸位当仁不让,向前上进。
劝嘱
上来说了许多话,总希望你们对于这次的受戒,第一要懂得戒的意义。第二要知道怎样要受戒。第三要知道受戒的功德。第四要知道失戒的罪苦。第五对受戒的道理要正解深信。第六要发大愿求上品戒。第七要至诚禀受净戒。第八要精明戒法。第九得戒后要善能护持,少有亏损当从速忏悔。第十当知处处都可以持戒的,不一定要出家住寺院才能受戒的。希望各位得戒后,当如法精修,毕生严持不犯,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。这才能达到受菩萨戒的目的,获到殊胜功德——圆满菩提,究竟成佛。则上不负世尊制戒利人之盛德,并且不负发起传戒诸同仁的厚情,和你们这次受戒的胜缘。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《在台中莲社传授 在家菩萨戒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