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在臺中蓮社傳授 在家菩薩戒開示

  在臺中蓮社傳授 在家菩薩戒開示

  斌宗法師講述

 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于臺中佛教蓮社

  前言

  一、戒的意義

  二、受戒何爲

  叁、受戒功德

  四、失戒

  五、正解深信

  六、當發大願

  七、至誠禀受

  八、精明戒法

  九、護持忏悔

  十、處處是戒

  勸囑

  前言

  這次貴社社長德欽法師,暨李炳南老居士等,發心舉行傳授在家菩薩戒會,可說是一件具有深重意義而值得贊歎!時際末法之世,佛教衰敗,正法淪亡,有心爲興佛教,維持正法者,當先從倡興戒律做起,佛子若重視戒律,遵守戒律,則佛教自會興隆,正法自然昌明。反之戒律淪亡,佛教也就毀滅。經雲:“戒在則正法住,戒亡則正法滅”。何以故?因爲佛法是建立在戒上面的,戒是佛教的主要精神。換句話說,戒是佛教的性命,如沒性命的佛教,要希望它光大起來,絕對沒有這回事的;這好像失去了靈魂的死人,還有希望他活動的可能嗎?沒戒律的佛教,要希望它興盛,亦複如是。

  佛教能超出其他各宗教之上,也就是有了這神聖尊嚴的戒律——它是佛教不可無的一大重要基本條件,沒有它,則失去佛教的價值。所以不分出家在家,只要你是佛教徒,就有遵守戒律的必要,否則違背學佛宗旨。因此我們學佛人,不能一味求取知識——了解道理,就算滿足,沒有實踐體驗——受持戒行,是得不到佛教的真實利益。學佛是要解行並臻,方能獲到圓滿成就。行——就是戒律的作用。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究其教化衆生的一大綱領,不出戒定慧叁無漏學。由戒生定,由定發慧,由慧斷惑證真。首列戒學者,正爲表示其重要。“華嚴經”雲:“戒爲無上菩提本......若能堅持于淨戒,是則如來所贊歎”。“涅槃經”雲:“欲見佛性,證大涅槃,必須深心持淨戒”。“大薩遮尼幹子受記經”雲:“欲離諸生死,安穩到涅槃,一切如來說,持戒最第一”。“月燈叁昧經”雲:“雖處卑下少見聞,能持淨戒名勝士”。其他贊歎戒學的經論很多,不能一一引述。就看世尊在將要入涅槃的時候,曾諄囑衆弟子們說:我滅度後,你們當“以戒爲師”,據此則戒的重要,不說可知。

  戒是生善滅惡的工具,超凡入聖的南針,成佛作祖的階梯,具有無量功德,能利樂一切有情,一切有情皆依之而離苦得樂,了脫生死,究竟成佛。戒既然這麼重要和寶貴,那麼你們這次能發心來此求受菩薩大戒,可謂希有難遭遇的勝緣,真是幸福極了。這也是你們多生所植的善種,當爲你們大大的慶祝!恭喜!希望大家當發至誠懇切心,來接受這無上寶貴的清淨戒。今天是戒會開始的第一日,你們請我講開示,就把受戒的十大要義,來對你們略爲說明一下。那十要義:一、戒的意義。二、受戒何爲?叁、受戒功德。四、失戒罪苦。五、正解深信。六、當發大願。七、至誠禀受。八、精明戒法。九、護持忏悔。十、處處是戒。現在先來說明第一義:

  一、戒的意義

  受戒當先明白戒的意義,什麼叫做戒?梵語屍羅,此雲戒,即防禁的意思。謂能防禁身心一切過犯。要之,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,能禁防一切非法,製止一切惡業而不作。亦名清涼,衆生叁業煩惱,如火熾然,焚燒身心,佛製淨戒能息滅之,使其滅熱惱而得清涼,故名清涼。

  戒——它的種類,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(僧二百五十戒,尼叁百四十八戒),六重二十八輕戒、十重四十八輕戒、叁聚淨戒等。其內容分爲:在家、出家、大乘、小乘。五戒、八戒爲在家戒,十戒、具足戒爲出家戒,此爲小乘戒之四級。叁聚淨戒爲菩薩戒,這是大乘戒之通稱。又菩薩戒爲通戒,道俗通行——在家出家均可受之,故雲通。具足戒爲別戒,唯限出家二衆受之,故雲別。又有戒法、戒體、戒行、戒相之四科。

  戒法:即佛所製定之種種規戒,以嚴禁諸弟子之行爲是爲戒法,即上面所說五戒八戒等是。戒體:謂受戒者于受戒白羯摩時(初審叁問),取得防非止惡之功能,是爲戒體。戒行:謂依所受戒法,隨順戒體發現于身口意叁業之如法動作者,是爲戒行。戒相:謂持戒者,戒行莊嚴,其美德外顯,足爲他人之模範,是爲戒相。一切諸戒都具有這四科的。如佛製定之“戒法”,受之者即于自身得無作“戒體”,隨順戒體現于叁業之動作,而“戒行”立,由持戒之美德而現于外表之威儀,即“戒相”也。受戒者當具此四者,缺一不成。

  二、受戒何爲

  戒的意義已經明白,然而我們爲什麼要受戒?因爲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由諸貪等煩惱,造作一切惡業,依業受報,沈淪六道輪回,墮落叁途受苦,無由解脫。諸佛如來哀愍我等的業苦衆生,欲令其離苦得樂,了脫生死,成就佛果。所以製立各種禁戒,使之依戒修持,不造惡業,修諸善行。當知惡爲苦因,不造惡則苦因滅。而苦果自亡,故能離苦。善爲樂因,能修善則樂因成而樂果自得,故雲能得樂。所謂惑起而貪愛具,是有情輪回之苦因;戒淨而定慧生,乃佛法修證之正道。你們要不要離苦得樂?要不要了脫生死?要不要求成佛道?如要的話,那麼,大家就當趕快來受戒了。

  叁、受戒功德

  受戒的意義,已經明白,現在要來說明受戒功德。我先引兩段經文來證明。“善生經”雲:“若人受五戒,所得果報不可窮盡,如四大寶藏,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,受五戒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”。又“校量功德經”雲:“四大洲中滿二乘果,盡形供養,乃至起塔,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,功德不可思議”。你看受戒功德大不大?單持五戒就有這麼殊勝功能,況菩薩戒呢!現在單引“璎珞經”來說,文雲:“能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,是法師功德勝于造八萬四千寶塔......其福果不可稱量”。

  要而言之,受持淨戒的人們是會受世人所尊敬,龍天所衛護,諸佛所贊歎,能調伏一切煩惱,消滅一切惡業,長養一切善根,成就一切功德,莊嚴一切道果,不墮惡道,常生善趣,乃至永了生死,究竟成佛,此爲持戒之功德也。

  四、失戒

  上面說明受戒具有種種功德,現在返過來說,失戒之人,則遠離一切善法,妄造一切惡業,爲諸佛所不度,龍天所不衛,世人所厭惡,常墮惡道,不生善趣,長處沈淪,苦報無邊,此爲失戒之罪苦。“大般若經”雲:“菩薩行六波羅密時,當作是念......我不護淨戒,當生惡趣,尚不能得下賤人身......”。不護戒就要生惡趣,連下賤的人身都得不來,你看罪苦不罪苦?

  五、正解深信

  既明受戒有了許多功德,失戒有種種罪苦,那麼當然是要受戒的。但受戒不是一種隨便之事,是不可苟且從事。有些人不懂受戒的道理,爲著感情用事而隨喜附和,或被師友的勸誘,不好推辭,勉強去應受的,這種簡直與沒受戒一樣。這是怎麼說?因爲他根本不知何者是戒,受戒是什麼?唯一味附和盲從而已。從旁觀察可以預爲料想到他的心理,他以爲趁機參加授戒會,或求得某和尚,某法師的允許,在叁寶前叩了幾十個頭,跪痛了幾個鍾頭的腿子,聽了戒師對本宣讀一篇授戒的便文——“汝等能依教奉行否?”“汝等能持否?......”,自己隨口附和,答了幾句“能依教奉行”,“能持”,“能持”,乃至燃幾個香疤,就算爲已經受了戒。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受戒,哦!這就是受戒嗎?那只好說是受個空戒(形式戒),沒有受著真實戒。恐怕他們連叁皈五戒的名詞還弄不清楚,怎能說得上受了戒呢?到底受了什麼戒?所以我上面說與沒受一樣。但他們經過這一套能持否?能持的授戒儀式後,卻居然認爲是一個正式的佛弟子——優婆塞、優婆夷菩薩戒弟子。也有以爲求得菩薩戒的頭銜,是很了不起的,在佛教中可以增高身格,博人贊歎和尊重,甚至到處誇示,自我介紹:我是某年某月在某處戒會求得菩薩戒的,已經做了菩薩戒弟子好幾年了......但這都是沒正確了解到受戒的真實意義。其他用意的當然還有,可不必說。以上所謂受戒者都是歪曲不正當的。經雲:“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”,可不慎哉?

  我要你們受個真戒,不要受個空戒,要你們對于所受的戒法,各人統統都要帶回去,不可留在這裏,給我們戒師再拿回去,未免太麻煩了。所以我在未正式授戒前,先對你們說明受戒的真義,是要你們個個能夠正確了解何者是受戒,方能真實得到戒法,不致受個空戒,這才不辜負你們的苦心,才能達到受戒目的。然而要怎樣來正確了解它,何者才是真實受戒?在未正說前,先請你們各人自己檢討一下,有沒有上面所說的叁種事實而來求戒者,如有者當大發警省,立刻痛改前非,追求正義,發起真心,來求受真戒。須知今日發心是因,將來成就是果,萬不可馬虎從事。能夠如是去非就正,還是可以得到受戒的殊勝功德。你們既能發心來此求戒,總算有善根,如動機有了差錯,求不到真戒,那就太可惜了。

  現在要來說明受戒的真義,請大家一心谛聽!爲了淨化身心,上求下化,此爲求受菩薩戒的正義。從戒師正式乞得戒法,能一一了解其內容,一一如法受持,這才算正確受了戒的。現在已經正確了解受戒真義,其次當具深信,謂對于上面所說受戒功德,和失戒罪苦的事實,當深信無疑,疑則不要發心求戒,縱然發心亦不能堅固,于是非但不能得到上品戒法,且于受戒後亦不能精嚴受持。故其次當發深信之心。要而言之,當發叁種堅固深信心。信堅固則能斷疑網;信深自能勇猛勤修所受之戒。何謂叁種?一:決定深信一切衆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因被煩惱所蔽,不能證得,我今求受淨戒,勤修勝行,誓斷一切煩惱,取得無上菩提,證同佛果大覺。二:決定深信,戒是菩提涅槃修證之本因,依之而修決定成佛。叁:決定深信,一切諸佛之法、報、化身,清淨光明,無邊相好莊嚴,皆依持戒而得成就。能發此叁種心,徹底深信持戒,則修證不虛,若無戒則輪回不盡。則求戒之心切,自能至誠懇切來接受清淨大戒。

  六、當發大願

  既已正確…

《在臺中蓮社傳授 在家菩薩戒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我人生死之由來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