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但是从前做医生的是不收费的,还要赠送医药,药从哪里来?有很多医生是自己去采药。中医是木本的多,他认识,闲暇的时候上山去采药,背一个竹篓。有时候带一、二个年轻人,多半是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去采药,去辨别认识。医生是救人的不是赚钱的,是真正行善积德的,跟现在人观念完全不相同。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考医学院干什么?收入最好,赚钱最多,他学医不是救人是赚钱,医德没有了。
行医要非常谨慎细心,不能用错药,用错药是害人。庸医杀人,他不是有心的,药用错了,人受害,严重死亡。教书是为社会、为国家培育人才。真的,这两个行业所谓是替天行道,是功德的事业,积功累德,功德的事业,不是一个赚钱的事业。真正是有悲心、有悲愿,有慈心、有悲愿,选择这个行业。
佛在此地用医药做比喻,阿伽陀药,这种药可以适应许许多多的症候,都能够治疗,没有副作用,这非常非常的难得。在大乘教里面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都把这一句六字洪名,比喻作阿伽陀药,这六字洪名就是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真的不是假的。这一句名号会念的人很多,通达其义的人就不多;通达其义的人有,把这个义理落实到自己心行上的人就少了。如果不能落实到自己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这一句佛号叫不相应。同修们,我相信你们一定听过,古大德常说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,最重要的是相应。你对这句佛号的意义不了解,你怎么会相应?那你怎样通达这个意思呢?究竟通达不可能,没有一个人做得到。古大德、祖师大德常讲要是究竟通达,唯佛与佛他才能做到。那就是说诸佛如来是完全通达,等觉菩萨还差一些,你就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。
我们今天通达,通达少分,一百分里头,我们能通达个三四分、五六分就很有受用。这三四分、五六分要到哪里去学?净宗现在主修的经论六种,五经一论,你要把五经一论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大概就是通那个三四分、五六分。果然依教奉行,凡圣同居土肯定有分。只要能往生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阿伽陀药,你的问题全部解决了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真正觉悟的人如是,真觉悟,彻底觉悟,他还要搞其他东西,没觉悟,还在迷惑颠倒。
这一桩事情,我们不要忘记前面一首偈,清凉大师所引证《起信论》里所说的,真如内熏为因,善友为缘,你才能成就。佛法讲四种缘,四缘生法,亲因缘就是真如内熏;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,都要靠善友的帮助。没有善友,你的意志不能集中,你对于这个法门没有信心,认知不够,所以需要善友为缘来帮助你。增上缘帮助所缘缘、帮助无间缘,你才真正发愿专求净土,这就对了。
这个事情很困难,我自己经历过,走过这一段路程。我们从小喜欢读书,现在人所谓是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很难度。方东美先生虽然把佛法介绍给我,引入门,方先生是哲学家,我受他的影响很深。我入佛门跟其他一般人学佛不一样,用现在社会上人的话说,其他人信仰佛学是从宗教里头入门的;我年轻的时候不相信宗教,尤其是不相信佛法,所以我的入门,方先生引导是哲学;换句话说,我是把佛经当哲学来看,没有把它当宗教。
我在没有亲近李老师之前,那时候学佛时间少,学佛的前二、三年,人家都是知道我学佛了,我也给人讲《金刚经》。没学过,看看这些注解,我也就敢说。当然那不是升座,是朋友们一块儿聊天,三、四个人,五、六个人。我给他们讲的,佛法大概十分之二、三最高的哲学,十分之六、七迷信。那我们要学东西,迷信的那一部分舍掉,哲学这一部分我们特别重视。这是受方先生的影响。可是方先生到晚年不再说这个话,境界提升了。我跟他学的时候,他就是这样告诉我,佛教里头十分之二、三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,十分之六、七迷信,有取有舍。我们讲经,讲到不是我们常识能理解的,那是迷信,就不说了,这是最早的时候。跟李老师学经教,这观念转过来,才知道佛教里面讲的那个,我们不能理解、迷信那一部分东西,有它的道理在。以后接触,看看这些科学家的报导,逐渐逐渐它能通。
譬如佛家讲的这三世,佛家讲心性不生不灭,讲过去未来,讲十方,这在科学里面都证明。这多维次的空间,科学家知道这个东西存在,但是究竟是一回什么事,不晓得,所谓是知其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那就是什么?没有方法,科学到现在还没有方法如何突破空间。殊不知在佛法、在一些高级宗教里头他们懂得,他们已经突破,佛讲得最透彻。要知道这些东西,是病态!佛讲法界原来只有一真,没有十法界,更说不上无量无边的法界。可是这些事真的存在,十法界存在,无量无边的法界存在,佛家讲法界,科学家讲空间维次。科学家说从理论上讲,空间维次是无数无尽的,这跟佛法讲是一样道理。这个维次怎么来的,这科学家就没说了。佛说这法界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。
法相唯识入门的小册子,《百法明门论》,这是法相唯识宗入门的教科书,分量不多,但是注解那就很丰富;讲到时间,讲到空间,时间、空间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。不相应行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抽象概念,不是事实。科学到近代才把这个问题突破了,知道空间、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,在某种条件之下它等于零。空间等于零,没有远近;时间等于零,没有先后。没有先后,三世的问题解决了,过去未来你都能看到,没有先后。我们现在看不到,看不到是有障碍,这个障碍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着。修行人他怎么能突破?没有别的,修定,什么叫定?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叫做定。你放下多少,定功浅深不一样,放下得愈多定愈深,你突破的空间维次愈多;你放下得少,你突破的空间维次少。
最容易突破的饿鬼道,所以,人跟阴曹地府打交道,这很容易的事情,这一点都不难。你要真是想学,有一年到三年的时间,顶多三年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,你就会通了。修定,修的不是很深的定,很浅的定,这个维次就突破,突破之后你就可以打交道了。但是我总是觉得,人要常常跟鬼往来,不是个好事情,鬼的阴气很重,这是实在的。你自己要不断向上提升,如果不向上提升,你停留这个境界不好。我初出家的时候,有个同学非常要好,我们也同年,明演法师,以后他也出家。早年在抗战时期,我们同学十几岁的时候,但是在学校里面不认识。以后到台湾,一谈的时候我们还是同学,我学佛,他跟我学佛;我出家,他也跟我一起出家,他比我晚一年。我到台中跟李老师学讲经,他好象是到大溪跟屈文六上师学密。我劝他学讲经,他摇头,他说现在这个社会讲经很辛苦,你把嘴皮讲破了,人家也不相信。他说我学密,密有神通,我一现神通,人家就相信。
他是想以神通来教化众生,所以非常认真的学习。不到一年,他来告诉我,他现在有能力跟鬼道交往。他说每天下午五点钟以后人鬼杂居,他能看得到,他说街上稀稀落落就有鬼出现了,到晚上九、十点钟的时候好热闹,鬼都出来了;天快亮的时候鬼都回去,街道上就没有了,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。他每天都是这样的,很正常,但是他的气色不好,这个脸上灰色、灰土土的,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。我到台中把这桩事情向老师报告,老师说一句话:人各有志,各有因缘。我想帮助他帮不上忙,他四十五岁走的,我们命运都相同。所以我笑他,我说你神通没有得到,没有想到先得鬼通。这说明跟饿鬼道这个空间维次最容易突破,你才相信这个东西真有,它不是假的。
不能说看不见的都否定它,这是太武断了,现在科学家都不敢说。科学上许许多多的发明,在五十年前、一百年前都没有发现,你要跟别人说,没有人相信。从前科学上有定律,现在谁敢讲定律?没有人敢讲了。说不定后面一个,再过个几年科学家有新的发现,把你推翻了。这是做学问的人、做研究工作的人愈来愈谨慎,知道宇宙的奥秘是无限的,没有边际的。人类用智慧、用机械在探索、摸索,你所摸到的非常有限。可是佛家跟一些高级的宗教他们用很深的禅定突破空间维次,看到许许多多的东西。六道轮回不是佛说的,印度教说的,现在叫印度教,古时候叫婆罗门教,婆罗门教就是现在印度教的前身,他们修定。印度很多宗教都修禅定,而且禅定的功夫都很深。
由此可知,真正阿伽陀药是什么?戒定慧三学。三学里面以禅定为枢纽,戒是前方便,是个预备功夫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智慧开了这才能一切通达,一切明了,这能解决问题,就关键在禅定。佛一生讲经说法,说老实话关于定学讲得最多。我们看看今天中文翻译的三藏经典,律藏是戒律,经藏是定学,讲定的,论藏是讲慧学,戒定慧三学。你把《大藏经》展开来一看,经最多,律跟论的分量都没有经多,经是枢纽,定学是枢纽。八万四千法门是修定的方法、门径,统统修禅定。不是修禅定就不是佛法,佛法离不开禅定。
什么叫禅定?这个定义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《金刚经》上讲得最透彻。六祖惠能大师他所学习的,他就是从《金刚经》开悟的。他不认识字,五祖讲给他听,他听了不到三分之一,他就开悟了。大彻大悟之后后头不要听,用不着再讲了。而佛说出禅定的定义,是在《金刚经》后半部对须菩提尊者说的,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,不取于相是禅,如如不动是定。要不要盘腿面壁?不需要,真正契入的人所谓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
什么叫不取于相?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着相,不取于相就是不着相。不着相,恐怕初学的同学还是听不懂,我们再讲得白一点,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。我们不讲诱惑,诱惑太粗,影响都没有,这哪里会有诱惑?不受影响。就是我们见色闻声天天在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心地清净,不落印象。不落印象这个话可以形容,很有意思,不落印象,像镜子照外面境界一样,那个相清清楚楚,镜子干干净净一点染污都没有,那叫禅。所以禅不是面壁打坐,不是这意思。定是什么?一切时一切处、一切境缘当中,你都能保持着如如不动。这个不动是不动心。换句话说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禅定。
经上佛常常赞叹诸佛如来,赞叹这些大菩萨,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那是高级的禅定。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穿衣吃饭、工作应酬也在定中,戒定慧融成一体组成报身。我们凡夫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,没有离开烦恼习气,这个身叫业报身。凡夫是业报身,诸佛菩萨他们这身也是报身,定慧报身,他不是业力,他是定慧。如果你再加个字,戒定慧报身,戒那就是律仪,你看那个形象多好!行为世范,那是戒,学为人师是定慧,他在世间就是用他这形象显示出戒定慧三学。我们跟佛学形象,这就是学戒学;学他的真诚清净平等,这是学定学;学他的大慈大悲,普度广化,学他的智慧。所以佛身、菩萨身是戒定慧的报身。我们今天这身是什么身?我们身是贪瞋痴的报身,业报,贪瞋痴慢的报身,人家是戒定慧的报身,那就叫真正的阿伽陀药。
『能疗一切毒』,这个毒是什么?三毒。一切毒归纳起来就是三毒,三毒拔除了,你的身心里面一切毒都没有。贪心、贪爱,瞋恚,愚痴;愚痴就是是非、善恶、利害、得失你统统搞不清楚,甚至于全都搞颠倒了,你没有智慧,没有辨别的能力,这叫烦恼障。所知障也是烦恼,但是他下面一首偈子,「灭除诸黑暗」,这是讲所知障,所以他有这样说了,这一首我们就特别说为烦恼障。
一个人会生病,病从哪里来的?三毒为因,境界为缘,这个境界就是外面的诱惑。内有贪瞋痴,外有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的诱惑,这个因缘一具足,好,病就发作了。真的,只有佛经上把一切病源从根上说出来。你内里头没有毒(没有三毒),外面虽然有缘它也不起作用,我们要想把外面这些缘断掉,那是不容易。所以孟夫子讲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只有回过头来自己心地上用功夫,我这个三毒烦恼拔除了,外面所有一切恶的境、恶缘也都没有了。为什么?恶境、恶缘我们一接触它就转变了,这就是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。一接触它就转,恶缘转成善缘,逆境转成顺境,无往而不利。
所以此地阿伽陀药,我把它讲成戒定慧。我们今天从哪里学起?要从戒学起,为什么?没有戒绝对没有定。古往今来,此界他方,一切学人都是走的这一条路,没有例外的。我们不想走这条路,另外开辟一条路,算你有本事,你的这一条路开辟,通到哪里你知不知道?所以谚语有一句话说得好,「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」。我们中国,现在的中国人就是吃这亏,为什么受这么大的苦难?我们中国有老人,孔子是老人,孟子是老人。释迦牟尼佛移民到中国已经两千年了,也算是中国人不能算是外国人,所以佛菩萨也都是中国人,都是老人。他们的话是智慧、是经验,我们要不相信他的话,舍弃他的教诲,舍弃他的方向,另外去辟个方向,试试看能走得通吗?如果要发现我们新辟的这个方向有问题,行不通,赶紧回头还来得及,回头是岸。
现在中国社会,我们看到一片新的气象,看到生机蓬勃,那就是最近这些年来提倡儿童读经。这一桩事情,最早王财贵博士他在推动,去年他到香港来看过我,我对于他这个推动我很赞叹,产生效果。我也跟他谈得很多,他没有重视《弟子规》,只是在四书五经、诸子百家,提倡这些,他提倡是多读。我告诉他,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佛法也是如此。到什么时候来广学多闻?开悟之后,悟后起修是广学多闻,那就是先求根本智,广学多闻是后得智。像一棵大树先要扎根,根本,广学多闻是枝叶花果,那不是初学的事情,初学下种子。种子是什么?种子是《弟子规》,我给他讲他也明了了,一定要在这里扎根。
扎根的教育至少是五年,中国在古时候是用七年,从出生一岁到七岁学《弟子规》。《弟子规》不是学校的课本,是父母以身示范给儿女看的。《弟子规》一定是父母做出来给儿女看的,不用课本。从小他看到了、他听到了,他模仿、学习,根扎下去!上小学还是一门深入,还不是同时学很多。这是古时候教学的规矩,一门一门学,一门学好了再学第二门,第二门学好了再学第三门,不是同时学很多门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这个道理很深。『佛福田如是,灭诸烦恼患』。好,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一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