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但是從前做醫生的是不收費的,還要贈送醫藥,藥從哪裏來?有很多醫生是自己去采藥。中醫是木本的多,他認識,閑暇的時候上山去采藥,背一個竹簍。有時候帶一、二個年輕人,多半是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去采藥,去辨別認識。醫生是救人的不是賺錢的,是真正行善積德的,跟現在人觀念完全不相同。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考醫學院幹什麼?收入最好,賺錢最多,他學醫不是救人是賺錢,醫德沒有了。
行醫要非常謹慎細心,不能用錯藥,用錯藥是害人。庸醫殺人,他不是有心的,藥用錯了,人受害,嚴重死亡。教書是爲社會、爲國家培育人才。真的,這兩個行業所謂是替天行道,是功德的事業,積功累德,功德的事業,不是一個賺錢的事業。真正是有悲心、有悲願,有慈心、有悲願,選擇這個行業。
佛在此地用醫藥做比喻,阿伽陀藥,這種藥可以適應許許多多的症候,都能夠治療,沒有副作用,這非常非常的難得。在大乘教裏面,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都把這一句六字洪名,比喻作阿伽陀藥,這六字洪名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真的不是假的。這一句名號會念的人很多,通達其義的人就不多;通達其義的人有,把這個義理落實到自己心行上的人就少了。如果不能落實到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這一句佛號叫不相應。同修們,我相信你們一定聽過,古大德常說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最重要的是相應。你對這句佛號的意義不了解,你怎麼會相應?那你怎樣通達這個意思呢?究竟通達不可能,沒有一個人做得到。古大德、祖師大德常講要是究竟通達,唯佛與佛他才能做到。那就是說諸佛如來是完全通達,等覺菩薩還差一些,你就知道這個事情不容易。
我們今天通達,通達少分,一百分裏頭,我們能通達個叁四分、五六分就很有受用。這叁四分、五六分要到哪裏去學?淨宗現在主修的經論六種,五經一論,你要把五經一論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大概就是通那個叁四分、五六分。果然依教奉行,凡聖同居土肯定有分。只要能往生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阿伽陀藥,你的問題全部解決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真正覺悟的人如是,真覺悟,徹底覺悟,他還要搞其他東西,沒覺悟,還在迷惑顛倒。
這一樁事情,我們不要忘記前面一首偈,清涼大師所引證《起信論》裏所說的,真如內熏爲因,善友爲緣,你才能成就。佛法講四種緣,四緣生法,親因緣就是真如內熏;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,都要靠善友的幫助。沒有善友,你的意志不能集中,你對于這個法門沒有信心,認知不夠,所以需要善友爲緣來幫助你。增上緣幫助所緣緣、幫助無間緣,你才真正發願專求淨土,這就對了。
這個事情很困難,我自己經曆過,走過這一段路程。我們從小喜歡讀書,現在人所謂是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很難度。方東美先生雖然把佛法介紹給我,引入門,方先生是哲學家,我受他的影響很深。我入佛門跟其他一般人學佛不一樣,用現在社會上人的話說,其他人信仰佛學是從宗教裏頭入門的;我年輕的時候不相信宗教,尤其是不相信佛法,所以我的入門,方先生引導是哲學;換句話說,我是把佛經當哲學來看,沒有把它當宗教。
我在沒有親近李老師之前,那時候學佛時間少,學佛的前二、叁年,人家都是知道我學佛了,我也給人講《金剛經》。沒學過,看看這些注解,我也就敢說。當然那不是升座,是朋友們一塊兒聊天,叁、四個人,五、六個人。我給他們講的,佛法大概十分之二、叁最高的哲學,十分之六、七迷信。那我們要學東西,迷信的那一部分舍掉,哲學這一部分我們特別重視。這是受方先生的影響。可是方先生到晚年不再說這個話,境界提升了。我跟他學的時候,他就是這樣告訴我,佛教裏頭十分之二、叁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,十分之六、七迷信,有取有舍。我們講經,講到不是我們常識能理解的,那是迷信,就不說了,這是最早的時候。跟李老師學經教,這觀念轉過來,才知道佛教裏面講的那個,我們不能理解、迷信那一部分東西,有它的道理在。以後接觸,看看這些科學家的報導,逐漸逐漸它能通。
譬如佛家講的這叁世,佛家講心性不生不滅,講過去未來,講十方,這在科學裏面都證明。這多維次的空間,科學家知道這個東西存在,但是究竟是一回什麼事,不曉得,所謂是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那就是什麼?沒有方法,科學到現在還沒有方法如何突破空間。殊不知在佛法、在一些高級宗教裏頭他們懂得,他們已經突破,佛講得最透徹。要知道這些東西,是病態!佛講法界原來只有一真,沒有十法界,更說不上無量無邊的法界。可是這些事真的存在,十法界存在,無量無邊的法界存在,佛家講法界,科學家講空間維次。科學家說從理論上講,空間維次是無數無盡的,這跟佛法講是一樣道理。這個維次怎麼來的,這科學家就沒說了。佛說這法界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裏面産生的。
法相唯識入門的小冊子,《百法明門論》,這是法相唯識宗入門的教科書,分量不多,但是注解那就很豐富;講到時間,講到空間,時間、空間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裏面。不相應行法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抽象概念,不是事實。科學到近代才把這個問題突破了,知道空間、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,在某種條件之下它等于零。空間等于零,沒有遠近;時間等于零,沒有先後。沒有先後,叁世的問題解決了,過去未來你都能看到,沒有先後。我們現在看不到,看不到是有障礙,這個障礙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修行人他怎麼能突破?沒有別的,修定,什麼叫定?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叫做定。你放下多少,定功淺深不一樣,放下得愈多定愈深,你突破的空間維次愈多;你放下得少,你突破的空間維次少。
最容易突破的餓鬼道,所以,人跟陰曹地府打交道,這很容易的事情,這一點都不難。你要真是想學,有一年到叁年的時間,頂多叁年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,你就會通了。修定,修的不是很深的定,很淺的定,這個維次就突破,突破之後你就可以打交道了。但是我總是覺得,人要常常跟鬼往來,不是個好事情,鬼的陰氣很重,這是實在的。你自己要不斷向上提升,如果不向上提升,你停留這個境界不好。我初出家的時候,有個同學非常要好,我們也同年,明演法師,以後他也出家。早年在抗戰時期,我們同學十幾歲的時候,但是在學校裏面不認識。以後到臺灣,一談的時候我們還是同學,我學佛,他跟我學佛;我出家,他也跟我一起出家,他比我晚一年。我到臺中跟李老師學講經,他好象是到大溪跟屈文六上師學密。我勸他學講經,他搖頭,他說現在這個社會講經很辛苦,你把嘴皮講破了,人家也不相信。他說我學密,密有神通,我一現神通,人家就相信。
他是想以神通來教化衆生,所以非常認真的學習。不到一年,他來告訴我,他現在有能力跟鬼道交往。他說每天下午五點鍾以後人鬼雜居,他能看得到,他說街上稀稀落落就有鬼出現了,到晚上九、十點鍾的時候好熱鬧,鬼都出來了;天快亮的時候鬼都回去,街道上就沒有了,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。他每天都是這樣的,很正常,但是他的氣色不好,這個臉上灰色、灰土土的,我總覺得有點不對勁。我到臺中把這樁事情向老師報告,老師說一句話:人各有志,各有因緣。我想幫助他幫不上忙,他四十五歲走的,我們命運都相同。所以我笑他,我說你神通沒有得到,沒有想到先得鬼通。這說明跟餓鬼道這個空間維次最容易突破,你才相信這個東西真有,它不是假的。
不能說看不見的都否定它,這是太武斷了,現在科學家都不敢說。科學上許許多多的發明,在五十年前、一百年前都沒有發現,你要跟別人說,沒有人相信。從前科學上有定律,現在誰敢講定律?沒有人敢講了。說不定後面一個,再過個幾年科學家有新的發現,把你推翻了。這是做學問的人、做研究工作的人愈來愈謹慎,知道宇宙的奧秘是無限的,沒有邊際的。人類用智慧、用機械在探索、摸索,你所摸到的非常有限。可是佛家跟一些高級的宗教他們用很深的禅定突破空間維次,看到許許多多的東西。六道輪回不是佛說的,印度教說的,現在叫印度教,古時候叫婆羅門教,婆羅門教就是現在印度教的前身,他們修定。印度很多宗教都修禅定,而且禅定的功夫都很深。
由此可知,真正阿伽陀藥是什麼?戒定慧叁學。叁學裏面以禅定爲樞紐,戒是前方便,是個預備功夫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智慧開了這才能一切通達,一切明了,這能解決問題,就關鍵在禅定。佛一生講經說法,說老實話關于定學講得最多。我們看看今天中文翻譯的叁藏經典,律藏是戒律,經藏是定學,講定的,論藏是講慧學,戒定慧叁學。你把《大藏經》展開來一看,經最多,律跟論的分量都沒有經多,經是樞紐,定學是樞紐。八萬四千法門是修定的方法、門徑,統統修禅定。不是修禅定就不是佛法,佛法離不開禅定。
什麼叫禅定?這個定義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《金剛經》上講得最透徹。六祖惠能大師他所學習的,他就是從《金剛經》開悟的。他不認識字,五祖講給他聽,他聽了不到叁分之一,他就開悟了。大徹大悟之後後頭不要聽,用不著再講了。而佛說出禅定的定義,是在《金剛經》後半部對須菩提尊者說的,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」,不取于相是禅,如如不動是定。要不要盤腿面壁?不需要,真正契入的人所謂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
什麼叫不取于相?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著相,不取于相就是不著相。不著相,恐怕初學的同學還是聽不懂,我們再講得白一點,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。我們不講誘惑,誘惑太粗,影響都沒有,這哪裏會有誘惑?不受影響。就是我們見色聞聲天天在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心地清淨,不落印象。不落印象這個話可以形容,很有意思,不落印象,像鏡子照外面境界一樣,那個相清清楚楚,鏡子幹幹淨淨一點染汙都沒有,那叫禅。所以禅不是面壁打坐,不是這意思。定是什麼?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你都能保持著如如不動。這個不動是不動心。換句話說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禅定。
經上佛常常贊歎諸佛如來,贊歎這些大菩薩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那是高級的禅定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穿衣吃飯、工作應酬也在定中,戒定慧融成一體組成報身。我們凡夫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離開煩惱習氣,這個身叫業報身。凡夫是業報身,諸佛菩薩他們這身也是報身,定慧報身,他不是業力,他是定慧。如果你再加個字,戒定慧報身,戒那就是律儀,你看那個形象多好!行爲世範,那是戒,學爲人師是定慧,他在世間就是用他這形象顯示出戒定慧叁學。我們跟佛學形象,這就是學戒學;學他的真誠清淨平等,這是學定學;學他的大慈大悲,普度廣化,學他的智慧。所以佛身、菩薩身是戒定慧的報身。我們今天這身是什麼身?我們身是貪瞋癡的報身,業報,貪瞋癡慢的報身,人家是戒定慧的報身,那就叫真正的阿伽陀藥。
『能療一切毒』,這個毒是什麼?叁毒。一切毒歸納起來就是叁毒,叁毒拔除了,你的身心裏面一切毒都沒有。貪心、貪愛,瞋恚,愚癡;愚癡就是是非、善惡、利害、得失你統統搞不清楚,甚至于全都搞顛倒了,你沒有智慧,沒有辨別的能力,這叫煩惱障。所知障也是煩惱,但是他下面一首偈子,「滅除諸黑暗」,這是講所知障,所以他有這樣說了,這一首我們就特別說爲煩惱障。
一個人會生病,病從哪裏來的?叁毒爲因,境界爲緣,這個境界就是外面的誘惑。內有貪瞋癡,外有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的誘惑,這個因緣一具足,好,病就發作了。真的,只有佛經上把一切病源從根上說出來。你內裏頭沒有毒(沒有叁毒),外面雖然有緣它也不起作用,我們要想把外面這些緣斷掉,那是不容易。所以孟夫子講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只有回過頭來自己心地上用功夫,我這個叁毒煩惱拔除了,外面所有一切惡的境、惡緣也都沒有了。爲什麼?惡境、惡緣我們一接觸它就轉變了,這就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一接觸它就轉,惡緣轉成善緣,逆境轉成順境,無往而不利。
所以此地阿伽陀藥,我把它講成戒定慧。我們今天從哪裏學起?要從戒學起,爲什麼?沒有戒絕對沒有定。古往今來,此界他方,一切學人都是走的這一條路,沒有例外的。我們不想走這條路,另外開辟一條路,算你有本事,你的這一條路開辟,通到哪裏你知不知道?所以諺語有一句話說得好,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。我們中國,現在的中國人就是吃這虧,爲什麼受這麼大的苦難?我們中國有老人,孔子是老人,孟子是老人。釋迦牟尼佛移民到中國已經兩千年了,也算是中國人不能算是外國人,所以佛菩薩也都是中國人,都是老人。他們的話是智慧、是經驗,我們要不相信他的話,舍棄他的教誨,舍棄他的方向,另外去辟個方向,試試看能走得通嗎?如果要發現我們新辟的這個方向有問題,行不通,趕緊回頭還來得及,回頭是岸。
現在中國社會,我們看到一片新的氣象,看到生機蓬勃,那就是最近這些年來提倡兒童讀經。這一樁事情,最早王財貴博士他在推動,去年他到香港來看過我,我對于他這個推動我很贊歎,産生效果。我也跟他談得很多,他沒有重視《弟子規》,只是在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,提倡這些,他提倡是多讀。我告訴他,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佛法也是如此。到什麼時候來廣學多聞?開悟之後,悟後起修是廣學多聞,那就是先求根本智,廣學多聞是後得智。像一棵大樹先要紮根,根本,廣學多聞是枝葉花果,那不是初學的事情,初學下種子。種子是什麼?種子是《弟子規》,我給他講他也明了了,一定要在這裏紮根。
紮根的教育至少是五年,中國在古時候是用七年,從出生一歲到七歲學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不是學校的課本,是父母以身示範給兒女看的。《弟子規》一定是父母做出來給兒女看的,不用課本。從小他看到了、他聽到了,他模仿、學習,根紮下去!上小學還是一門深入,還不是同時學很多。這是古時候教學的規矩,一門一門學,一門學好了再學第二門,第二門學好了再學第叁門,不是同時學很多門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這個道理很深。『佛福田如是,滅諸煩惱患』。好,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