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观念,那就是法。你的思想见解正确,你有福了,福在其中。看到出家人,你不要去管他,持戒、破戒于你不相干,你看到他,你就想到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想到自己,他提醒我自己净而不染,我的心清净、我的身清净、我的行为清净,是不是福在其中?三宝是不是真正福田?一点都不假。如果你迷失了,你今天是迷而不觉、邪而不正、染而不净,你哪有福田?你没福。你这一生当中所享的福是你过去生中修的,你这一生当中都没有修,你这个福报享完就没有了,你说多可怕!
清凉大师,智照引生,福田是智照引生,你看这句话讲得多好!智照就是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。你看一入佛门就把这个教给你,你在一切时、一切处,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都要保持觉正净,你的福报就现前了。再要学习,你觉正净,你一定是会依教奉行,你会孝亲、你会尊师,你会依照老师教导你去做,改造命运,创造命运!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上,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上。这个事情佛菩萨管不了,天神、鬼神也管不了,看相、算命、看风水的更管不了。
福田在自己方寸之中,就是觉心、正心、清净心。你用这三种心,你修六度四摄。这三种心是你有田,有福田;四摄六度,那是你在那里修福,福田里面在种福,果报还用得着说吗?福是这么修的。所以舍财得财,你不要怕,不要害怕。你害怕是什么?你有疑惑,你还是迷而不觉,邪知邪见,没有正知正见,所以你还是在迷邪染。迷邪染是你没有福田,你到哪里去种福?福田决定不在外面,是在你自己心地。就是清凉大师在此地讲的「佛为生福之田」,这个佛就是觉正净。觉正净不在外面,外头没有,是你自性的觉正净是生福之田,这叫福田。
「田德无二,名为等一」。等是平等,我的福田跟诸佛如来的福田是平等的,是一个福田,同一个法性!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同一个法性,你看经上佛常说的,大家都能记得很熟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;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」,你看说得多清楚、多明白。问题在哪里?问题在我们没有参透,就是没有彻底明了这句话的意思,不敢承当。佛说出这个是教我们真正透彻了解,一下悟入,直下承当,这是佛的意思。这个道理,佛与弟子们都承认,共许,共同,许是允许,就是承认,今天讲肯定,这个许就是承认、肯定的意思。我们共同肯定、共同承认的福田在你自己的心中。
我们说得再白一点,说得通俗一点,善心是福田,恶心就不是福田。善心生福,恶心生灾难,所以祸福一念之间。《感应篇》说得很好,「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」,你看中国古圣先贤造字,所以中国的文字可不能更动,那个文字是智慧的符号,你一看你会觉悟!你看祸福,祸的写法跟福的写法很像,你要不谨慎,你会把祸当作福,把福当作祸。现在这世间颠倒错误的人不知道有多少?祸、福两个字看错了,那是什么?把恶当作善,把善当作恶,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善,不相信。
现在这个世间,你看这电视、电影、传播媒体报导的,色情、暴力,杀盗淫妄,他以为这是善,天天乐此不疲,灾祸随之来了。遇到些灾难,怨天尤人,总觉得自己没有过失,这就是什么?没有智慧,他的心是迷、是邪、是染。他自己的福田被他的烦恼、恶业盖覆了,变成沙石不能耕种了。本来是良田,现在变成这个样子,他自己不晓得。如何能改过来?那要靠自己,一定要有好的老师指导。好老师,释迦牟尼佛好老师,孔子、孟子好老师。你要跟这些老师学习,才能够把这个境界转过来,断恶修善、破迷开悟,把自己如来福田找回来。你在这个地方才能种福、才能生福,你才能得大福报。
我们再看第二段,第一段我们就说到此地。第二段的文,『云何而见众生布施果报不同』,下面举了十个例子:
【所谓种种色、种种形、种种家、种种根、种种财、种种主、种种眷属、种种官位、种种功德、种种智慧。】
到这里是一段,这第二段。文殊菩萨代我们问的,福田是一,为什么会变成这么复杂,所得的福全都不一样?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,我们的福田被自己糟蹋掉了。就是你的心本来是很好,良心,儒家讲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佛法讲的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那个性就是心,心性。你的心本来是佛性,本来是觉正净,你的心本来是本善,现在不善了。
本善、本净,那是真正的福田,为什么?这个心能生万法、能生智慧、能生德相,福田!能生华藏世界、能生极乐世界。现在我们的田被自己糟蹋掉了,为什么?这个田里面都是沙土、都是石块,布满了,连草都长不起来,你还能种粮食吗?这沙石是什么?沙石就是烦恼,种种不善,贪瞋痴慢,福田里头没有这东西。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把我们的福田毁掉了。没有福田到哪里种福?天天求福,求不到!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掠夺别人的,这是什么?抢劫的行为,你所得到的,还是你命里头有的,但是有了很大的亏折。譬如你命里头有十亿的财富,命里有,过去生中修的;这一生当中,福田糟蹋了,可是过去生中修的福报,你还没享尽,如果用不正常的心、不正常的手段,掠取别人的财富,我来享受,那么你命里头十亿可能变成一亿,你自己不知道,这一亿的财富已经很得意,不知道你的折扣已经变成一成。这种现象在今天这个社会太多太多,他自己不知道。明白人把佛经读通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展现在我们面前,佛经上称这些人叫「可怜悯者」。他的财富、他的聪明智慧、他的健康长寿都是打很大的折扣,他不知道。这就是菩萨问的,为什么一切众生,这布施就是讲三种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果报不同,什么原因?原因在此地。
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,这个文我们念一念,这段文是「正显疑难」,疑是疑问,难是难题,不能解决。「谓田既是一,植福应齐」。福田是一,大家种福所得到的福报应当是平等的,齐就是平等,应该是一样的,等齐的。「施报有差,由何而起」,为什么布施果报有这么大差别,原因在哪里?「前等此异」,前面讲如来的果报,「如来福田,等一无异」,这前面讲的是平等的,文殊菩萨在这一段问的,那差别很大。「即缘果相违」,因缘跟果报不一样。「别显十事,文并可知」,问的这十桩事情我们刚才念过。接着我们再看最后一句经文:
【而佛于彼,其心平等,无异思惟。】
这是「释成前难,云田虽齐等,心有高下,容可有殊。既心无异思,报云何异」。这是说佛,佛心清净,为什么众生果报有这么多的差别?文殊菩萨提出这个问题,现在所谓是尖锐的问题,就好象电视台的访问一样,问的人都问出非常尖锐的问题,看你怎么答复。下面由目首菩萨来解答,因为目首菩萨是修福田。「目」代表智慧,慧眼,慧眼才真正种到福田;没有智慧眼,你就没有办法种福田,心里想种,就会种错,太多太多这个情形。不知道什么是福田,更不晓得福田的真因是自己的心地,不知道这个事情。
所以这段经文看起来好象很容易,实际上里面的意思非常之深。我们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到此地。这个问,文殊菩萨问这一段说到此地,这底下就是目首菩萨的答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七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