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七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觀念,那就是法。你的思想見解正確,你有福了,福在其中。看到出家人,你不要去管他,持戒、破戒于你不相幹,你看到他,你就想到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想到自己,他提醒我自己淨而不染,我的心清淨、我的身清淨、我的行爲清淨,是不是福在其中?叁寶是不是真正福田?一點都不假。如果你迷失了,你今天是迷而不覺、邪而不正、染而不淨,你哪有福田?你沒福。你這一生當中所享的福是你過去生中修的,你這一生當中都沒有修,你這個福報享完就沒有了,你說多可怕!

  

  清涼大師,智照引生,福田是智照引生,你看這句話講得多好!智照就是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。你看一入佛門就把這個教給你,你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都要保持覺正淨,你的福報就現前了。再要學習,你覺正淨,你一定是會依教奉行,你會孝親、你會尊師,你會依照老師教導你去做,改造命運,創造命運!命運是操縱在自己手上,不是掌握在別人手上。這個事情佛菩薩管不了,天神、鬼神也管不了,看相、算命、看風水的更管不了。

  

  福田在自己方寸之中,就是覺心、正心、清淨心。你用這叁種心,你修六度四攝。這叁種心是你有田,有福田;四攝六度,那是你在那裏修福,福田裏面在種福,果報還用得著說嗎?福是這麼修的。所以舍財得財,你不要怕,不要害怕。你害怕是什麼?你有疑惑,你還是迷而不覺,邪知邪見,沒有正知正見,所以你還是在迷邪染。迷邪染是你沒有福田,你到哪裏去種福?福田決定不在外面,是在你自己心地。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「佛爲生福之田」,這個佛就是覺正淨。覺正淨不在外面,外頭沒有,是你自性的覺正淨是生福之田,這叫福田。

  

  「田德無二,名爲等一」。等是平等,我的福田跟諸佛如來的福田是平等的,是一個福田,同一個法性!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一切衆生同一個法性,你看經上佛常說的,大家都能記得很熟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;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你看說得多清楚、多明白。問題在哪裏?問題在我們沒有參透,就是沒有徹底明了這句話的意思,不敢承當。佛說出這個是教我們真正透徹了解,一下悟入,直下承當,這是佛的意思。這個道理,佛與弟子們都承認,共許,共同,許是允許,就是承認,今天講肯定,這個許就是承認、肯定的意思。我們共同肯定、共同承認的福田在你自己的心中。

  

  我們說得再白一點,說得通俗一點,善心是福田,惡心就不是福田。善心生福,惡心生災難,所以禍福一念之間。《感應篇》說得很好,「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」,你看中國古聖先賢造字,所以中國的文字可不能更動,那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你一看你會覺悟!你看禍福,禍的寫法跟福的寫法很像,你要不謹慎,你會把禍當作福,把福當作禍。現在這世間顛倒錯誤的人不知道有多少?禍、福兩個字看錯了,那是什麼?把惡當作善,把善當作惡,古聖先賢的教誨是善,不相信。

  

  現在這個世間,你看這電視、電影、傳播媒體報導的,色情、暴力,殺盜淫妄,他以爲這是善,天天樂此不疲,災禍隨之來了。遇到些災難,怨天尤人,總覺得自己沒有過失,這就是什麼?沒有智慧,他的心是迷、是邪、是染。他自己的福田被他的煩惱、惡業蓋覆了,變成沙石不能耕種了。本來是良田,現在變成這個樣子,他自己不曉得。如何能改過來?那要靠自己,一定要有好的老師指導。好老師,釋迦牟尼佛好老師,孔子、孟子好老師。你要跟這些老師學習,才能夠把這個境界轉過來,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,把自己如來福田找回來。你在這個地方才能種福、才能生福,你才能得大福報。

  

  我們再看第二段,第一段我們就說到此地。第二段的文,『雲何而見衆生布施果報不同』,下面舉了十個例子:

  

  【所謂種種色、種種形、種種家、種種根、種種財、種種主、種種眷屬、種種官位、種種功德、種種智慧。】

  

  到這裏是一段,這第二段。文殊菩薩代我們問的,福田是一,爲什麼會變成這麼複雜,所得的福全都不一樣?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,我們的福田被自己糟蹋掉了。就是你的心本來是很好,良心,儒家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佛法講的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」,那個性就是心,心性。你的心本來是佛性,本來是覺正淨,你的心本來是本善,現在不善了。

  

  本善、本淨,那是真正的福田,爲什麼?這個心能生萬法、能生智慧、能生德相,福田!能生華藏世界、能生極樂世界。現在我們的田被自己糟蹋掉了,爲什麼?這個田裏面都是沙土、都是石塊,布滿了,連草都長不起來,你還能種糧食嗎?這沙石是什麼?沙石就是煩惱,種種不善,貪瞋癡慢,福田裏頭沒有這東西。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癡慢,把我們的福田毀掉了。沒有福田到哪裏種福?天天求福,求不到!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

  掠奪別人的,這是什麼?搶劫的行爲,你所得到的,還是你命裏頭有的,但是有了很大的虧折。譬如你命裏頭有十億的財富,命裏有,過去生中修的;這一生當中,福田糟蹋了,可是過去生中修的福報,你還沒享盡,如果用不正常的心、不正常的手段,掠取別人的財富,我來享受,那麼你命裏頭十億可能變成一億,你自己不知道,這一億的財富已經很得意,不知道你的折扣已經變成一成。這種現象在今天這個社會太多太多,他自己不知道。明白人把佛經讀通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展現在我們面前,佛經上稱這些人叫「可憐憫者」。他的財富、他的聰明智慧、他的健康長壽都是打很大的折扣,他不知道。這就是菩薩問的,爲什麼一切衆生,這布施就是講叁種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果報不同,什麼原因?原因在此地。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,這個文我們念一念,這段文是「正顯疑難」,疑是疑問,難是難題,不能解決。「謂田既是一,植福應齊」。福田是一,大家種福所得到的福報應當是平等的,齊就是平等,應該是一樣的,等齊的。「施報有差,由何而起」,爲什麼布施果報有這麼大差別,原因在哪裏?「前等此異」,前面講如來的果報,「如來福田,等一無異」,這前面講的是平等的,文殊菩薩在這一段問的,那差別很大。「即緣果相違」,因緣跟果報不一樣。「別顯十事,文並可知」,問的這十樁事情我們剛才念過。接著我們再看最後一句經文:

  

  【而佛于彼,其心平等,無異思惟。】

  

  這是「釋成前難,雲田雖齊等,心有高下,容可有殊。既心無異思,報雲何異」。這是說佛,佛心清淨,爲什麼衆生果報有這麼多的差別?文殊菩薩提出這個問題,現在所謂是尖銳的問題,就好象電視臺的訪問一樣,問的人都問出非常尖銳的問題,看你怎麼答複。下面由目首菩薩來解答,因爲目首菩薩是修福田。「目」代表智慧,慧眼,慧眼才真正種到福田;沒有智慧眼,你就沒有辦法種福田,心裏想種,就會種錯,太多太多這個情形。不知道什麼是福田,更不曉得福田的真因是自己的心地,不知道這個事情。

  

  所以這段經文看起來好象很容易,實際上裏面的意思非常之深。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這個問,文殊菩薩問這一段說到此地,這底下就是目首菩薩的答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