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八八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五大段福田甚深,我們看目首菩薩答這一段文:
【時目首菩薩以頌答曰。】
清涼大師在答意裏面給我們介紹得很清楚,我們可以把這個《疏》文念一段,「答有數意,一約衆生,由器有大小,心有輕重,故得報有差,非如來咎」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第二我們也把它念一遍,「二約佛,遍稱差別之機,方稱平等。即一之多,差不乖等,即多之一,等不礙差,由心平等無私,方能隨現多果,終令解脫一味,曾何異哉」。答意文雖然不多,說得很清楚。
在這一大段「福田甚深」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世間所有的衆生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不分國家、不分種族、不分宗教、不分文化,誰不求福?福,大要有叁大類,一個是財富,物質的受用;第二是聰明智慧,是精神的受用;第叁是健康長壽,這是福報的根本,如果沒有健康、沒有長壽,再大的福報你都不能享。所以這叁類把所有一切福報都包括了。
福從哪裏來?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自性裏頭本來具足,一切衆生的福報跟諸佛如來絲毫差別都沒有。自性裏面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。佛在經上把智慧放在第一,把我們人間講的福報擺在第叁,這說得有道理;世間人頭一個追求的福報,把第叁擺在第一,顛倒!那個福報是果報,果從哪裏來的?從智慧來的。所以清涼在前面第一句話就說「福田是照導引生」,智照導引而生,這話說得好。所以第一個是智慧,無量智慧!第二個是德能,德行、技能;換句話說,德行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能力也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無量無邊,我們今天講多才多藝,多才多藝都沒有法子形容。無量的相好,依正莊嚴像極樂世界、像華藏世界。
佛在經上常常講這些話,我們聽得也耳熟了,可是相不相信?沒有人相信。我們今天這叁樣都缺乏,智慧變成了煩惱,能力變成了造業,福報顯示出來是壽命短促,形象不好。文殊菩薩講的種種差別,好象事實的現象跟如來所說的不一樣,這是什麼原因?文殊菩薩所問的重點就在此地,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。我們原來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跟諸佛如來是相同的,現在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這個問的意思前面說得很多。
現在看這個答意,答意略說兩條,第一個是就衆生這邊來講「由器有大小」,這個器是講根器。佛在經上常說,一切衆生的根器有叁種,大根器、中根器、小根器。通常我們把器略掉,就講上中下叁根,根就是根器。根器從哪裏來的?根器是你迷失自性差別而來的。有人迷得重,有人迷得輕,迷得輕的人就是大根器,迷得重的人就是小根器。每個人迷失自性輕重差別不相同,上中下這是爲了說話方便起見,說有叁等。這個叁是代表無量,無量的等級,各個不相同。
迷失了自性,所以智慧沒有了、德能沒有了、相好也沒有了,把一真法界,原本是一真法界、原本是清淨法身都失掉了。失掉,佛法裏面用這個名詞是讓我們警覺,實際上並沒有失掉,如果是有時會失掉,這就不是真的。這個真的,佛家定義是永恒不變、永恒不滅,這是真的。自性是真的,自性裏頭本具的德能當然也是真的。爲什麼講迷失?迷失是我們自性現在這裏産生障礙。自性德能就像太陽,陽光普照大地,可是今天我們這是陰天,雲層很厚把太陽遮住,看不見,是不是太陽沒有了?這個現在大家都知道,我們乘飛機飛到雲層上面,陽光還是普照。我們的性德就像陽光,現在講迷失,迷失就是烏雲遮蓋住。這個烏雲是什麼?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
佛在經典裏面也常講叁種煩惱,見思煩惱就是執著,塵沙煩惱就是分別,無明煩惱就是妄想,《華嚴經》上講是妄想分別執著,佛在大小乘經裏面通常講叁種煩惱,一個意思。一個意思,佛說法的時候,說許許多多的名相,這一點初學的人不明了,爲什麼同一樁事情,佛說這麼多名字?這是佛說法的善巧方便,都是幫助我們覺悟的,告訴我們名相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你要是懂得意思,怎麼說都可以,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,要緊是真正懂得這個意思。所以佛說很多名詞,意思就是你不要執著,許多名詞裏頭能會通,能體會到佛說法的真實義。這是說法的善巧,我們現在講的是教學的技巧,不要執著。
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、學教不執著言說相、不執著名字相、不執著心緣相,你才能夠契入;一生起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把佛的意思錯解了。開經偈上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迷得淺的人容易契入,迷得深的人很難契入。讀經聽講,有的人聽個一遍、兩遍他就有悟處,他就明白了;有些人學了多年,甚至于學一輩子都不開悟;甚至于還有一些死在教下,堅固的執著,這就大錯特錯!堅固執著,經教裏所說的這叫所知障,煩惱障之外又有一種障礙,叫所知障,執著你所知道的。所以佛說法確實苦口婆心。
《般若經》上,佛否定一切法,他說他一生沒有說過一句法,哪一個人說佛說法,這叫謗佛。明明講了四十九年,說法四十九年,爲什麼一句都沒說?這就說明所說的都不是法。那真正法在哪裏?法在言語之外。言說、名相都不是法,但是這些東西它是一種工具,能引導你悟入正法。你要是在這上稍稍起分別、起執著,你就不能夠悟入。這個話不太好懂,我們還從比喻上來說。譬如我們旅行,我們駕著車去旅行,我們要想到上海,你只一上高速公路就有指路牌指著上海。你不覺悟,你以爲那個指路牌就是上海,沒走多遠到了,上海到了,其實距離上海還有幾個小時的車程,你把指路牌當作上海。佛講經說法的言語、名相就像指路牌一樣,所以你要放下,你不能執著,你執著這個就錯了,要懂這個道理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在哪裏?不是這本書!這本書裏頭哪有大方廣佛華嚴?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裏?在我們生活當中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就是!就是爲什麼跟經上講的不一樣?不是不一樣,是我們迷了,把這個境界看扭曲了。那要怎樣才能看到真正的大方廣佛華嚴?佛說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六根接觸的境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。我們一般講一真法界、極樂世界在哪裏?就在眼前,這眼前就是。這個愈說愈不懂,愈說愈迷惑,這裏頭有一個事實、有個道理你不明了,什麼道理?境隨心轉。
佛菩薩的心清淨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他清淨心看山河大地、看一切衆生,沒有一個不清淨。一切衆生清淨本來佛,山河大地清淨,依報莊嚴,就是極樂世界。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佛眼看的,菩薩眼睛看一切衆生全是菩薩,我們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。相由心生,這個道理我想不難懂。境隨心轉,這是佛法裏頭常講的,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心想生這個「生」是變的意思,一切法隨著你的心想在變化,它不是定法。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文殊菩薩所問的這個不必等目首菩薩來解釋,我們就明白了,恍然大悟。這真的是從心想生,真的是隨著念頭在轉變,剎那剎那在轉變。
所以根器有大小,大根器的他們的境界跟小根器不一樣,對人的看法、對事的看法、對一切萬物的看法都不相同,這一點我們能理解,理解得不夠透徹。菩薩屬于大根器,聲聞、緣覺中等根器,這六道衆生小根器。六道裏頭小根器的衆生,也是多生多劫在佛法、在聖教裏面熏習而成的,不斷的在受聖賢教誨的熏習,所以他能夠轉迷爲悟,轉惡爲善,轉凡爲聖。小根器可以轉變爲中根器,中根器可以轉爲大根器,都不是一定的。所以自己要有願,佛法講要發願,發願就是我們有一個方向,有一個目標,有個希望,對現前有堅定的信心,不斷的把自己提升,這就對了。
再說「心有輕重」。你修福,前面講施就是布施,是諸波羅蜜的核心。波羅蜜我們一般翻爲「度」,自度、度他。《華嚴》裏面講十波羅蜜,十波羅蜜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波羅蜜,所以布施是「諸度之前導」。佛常說施財得財富,施法得聰明智慧,施無畏得健康長壽。一切衆生都在修布施,爲什麼所得的福報不一樣?這就是心有輕重。
《了凡四訓》裏有一個例子,這些例子都不是人編造出來的,都是事實真相。他說有一個貧女到一個寺廟裏,見到佛菩薩形像,感動得在那裏膜拜、拜佛。身上只有兩文錢,這說明很少很少。兩文要用我們現在錢來說,像我們現在的幣值來講,大概只是兩毛錢,不到一塊,兩毛錢,你想想看你能買什麼東西?現在在香港,兩毛錢恐怕買一個面包都買不到。她身上只有這麼多錢,恭恭敬敬的拿出來布施供養佛,供佛,心真誠,身上的錢全部都拿出來布施。只知道布施供養,也沒有想求福,你看這個心多真。住持老和尚受她的感動,親自接待她,給她誦經回向祝福,這個女孩子也很歡喜,離開了。
過了若幹年之後,她的福報現前,她做了王妃,帶了許多金銀財寶到這個寺廟裏面來供養。這是王妃來到寺廟裏修供養,這寺廟是大事,要來好好的接待她。老和尚沒出來,她就覺得很奇怪,我在很多年前非常貧窮的時候,只布施兩文錢,老和尚親自接待我,給我誦經回向祝福;今天我帶了這麼多金銀財寶來布施,怎麼老和尚不見面?她去找老和尚。她找來了,當然老和尚就見了她,她就問這個事情。他說:從前你舍兩文錢,你的心真誠、恭敬,我要不給你誦經回向,我對不起你;今天你是貴人,你帶這麼多金銀財寶來布施,你的心跟從前不一樣,你有驕慢心,貢高驕慢,地位高了。所以你今天布施這麼多錢,這個福報抵不過從前兩文錢。以前兩文錢,你的福報是圓滿的,你今天布施這麼多,你的福報只有一半。我不必出來,我讓我的徒弟來接待你,給你祝福,夠了。心有輕重。
由此可知,修福不在乎你舍的物多少,不在乎這些。如果在乎這些,那好了,窮人就不能修福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