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八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喻印成,後九別顯所以」。這第一首是我們剛才念的,是總的來說。總的說什麼?就是種種不同,衆生布施果報種種不同,後面九首偈才說所以然的道理,爲什麼會不懂?我們先來看第一首,清涼注疏裏面說「前中初句」,這個前中就是第一首,第一首第一句,『譬如大地一』。「等是緣等,彼此共許」,緣是相同的,這個等是平等,緣是相同的,這個我們都能肯定,都同意這個說法。你看他用大地、植物來做比喻,大地是一,這一塊地,但是這塊地裏面所生的這些芽、樹木、花草不一樣,很多很多的種類。

  

  所以這第二句「異乃因異,答別之由」。爲什麼會有差別?因不一樣。這個第二句『隨種各生芽』,種不一樣!桃的種在這個地下它就生桃樹,花的種在這個地下長它就開花,稻米的種落在這個地下,它就長稻穗,各個不相同。因不相同,緣相同,緣是什麼?緣是大地。

  

  我們講植物的生長,我們在經裏頭,佛也常常用這個做比喻。種子是因,因要沒有緣不能夠結果。譬如我們說桃,桃核這是因,我們把桃核放在玻璃杯裏面,放一百年,它也不會長成桃樹,爲什麼?沒有緣。它的緣是什麼?它的緣頭一個要土壤,要給它種在地裏頭,土壤的時候,它還要水分,還要肥料,還要陽光,還要空氣,還要加上人工,這都是它的緣,缺少一個它都不行,它都長不好。野生的這些樹木、水果,有野生的,不是人工培養的,野生的,那就是人工這個緣沒有。但是野生的跟由人工培養的,那緣不同。你看人工,現在講改良品種,使它長得更美,所以佛講「四緣生法」。緣雖然同,種子不一樣,所以「隨種各生芽」。芽再長大就長成苗,苗就長成樹,樹才會開花結果。這是總說,總的答複爲什麼會有不同。

  

  第叁句「無異思惟,誠如所見」。『于彼無怨親』。這個大地對于所有的種子決定是平等的,不會說喜歡這個討厭那個,沒有這個道理。可是有些植物長得很好,有些植物沒有辦法,所以有種子在這裏種,它可能不結果,可能不開花,這是什麼原因?還是緣不同。譬如寒帶的植物,你把它移植到熱帶這個地方,雖然同樣有大地,水土不服,它不能生長;熱帶的這些植物放在寒帶裏也不能生長,不是因,緣不同。地沒有怨親,這樣子我們就曉得這個緣裏頭還要包括氣候。高山上的這些動、植物跟平地又不一樣,生活環境不相同,溫差太大。所以都是緣不相同。

  

  用這個比喻我們就能夠想象得到,諸佛菩薩教化衆生,「于彼無怨親」,決定是平等的。衆生得益,得到的利益不一樣,我們從大的差別裏頭,你就能看得很清楚。有人聽佛講經,證果了,這是最高的,有人證阿羅漢果、有人證菩薩果位、有人證佛果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就證佛果,分證即佛,這是一等的。二等的,覺悟了,破迷開悟,雖然根性沒有上根那麼利,也算不錯,他知道怎樣修行。下根的人沒有開悟,連悟都談不上,但是他相信因果報應,能夠做到斷惡修善,出不了六道輪回,在這六道裏面把自己的業障減輕。

  

  我們今天講到最低的,在這個世間有求必應、心想事成,改造自己的命運,像《了凡四訓》,《了凡四訓》那個成就在整個佛法裏是下等的、下品斷惡修善,上等是成佛,中等是開悟。轉迷爲悟,中等;轉凡爲聖,上等;轉惡爲善,下等。如果連這個惡的念頭、惡的思想、惡的行爲都轉不過來,那你在佛法裏什麼都沒得到。不是佛不平等,佛同樣在說法,學生裏頭根性大小不一樣,來學習的心態不一樣。

  

  那就是印光法師常講的,這有人問老和尚:有沒有方法能教我們很快的契入佛境界?老和尚答複著:有!什麼方法?誠敬。他說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至誠恭敬,你就能契入。我們講這上中下這叁根,誠敬這裏頭就有差別,十分誠敬,轉凡成聖;八、九分的誠敬,轉迷爲悟;有個四、五成的誠敬,轉惡爲善;連轉惡爲善都做不到,誠敬不夠!這是我們,你就看看學佛的這些同修、這些善男信女,我們看他,像初一、十五趕廟會去燒香,在佛菩薩面前磕頭禱告,好象很誠敬,其實那個誠敬只有二、叁分。好象我們煮東西吃一樣的,那個熱度不夠,煮不熟!道理就跟這個仿佛。誠敬心爲什麼生不起來?知法太少,你學習的程度不夠,要真學要真幹!

  

  在這個時代,可以說半個世紀以來,學佛真正有成就的人愈來愈少。現在就是能改造自己命運的都成了鳳毛麟角,在古時候改造自己命運斷惡修善的太多太多!這就是真正得佛法的利益,學佛真正得利益的人多。現在爲什麼沒有?「器有大小」,小根器,小器業障非常深重,想學好,敵不過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,這個誘惑在佛法講魔障,敵不過魔障。

  

  心裏面有煩惱,貪瞋癡慢,外面有誘惑,不能不造業。自己也知道造業不好,造業可能受果報,可是怎麼樣?改不掉!有人問我:法師,這怎麼辦?你想想原因是什麼?你無始劫以來受這些煩惱習氣的熏習,煩惱習氣太重太深了。你學佛,你接受佛法的熏習,佛法熏習時間太短了,敵不過。我們佛經裏很多比喻,前面我們都讀過,好比這是一塊柴火,泡在水裏面泡的時間太久濕透了,現在我們拿一根火柴想把它點燃,怎麼點也點不燃。一根火柴點不燃,兩根,那一包火柴統統燒光了也沒把它點燃,濕透了。我們今天就是這根器,那火柴力量太小了。

  

  所以方法有沒有?有!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锲而不舍,天天學。怎麼個學法?聽教。聽教不要聽得太多,聽得太多,你聽雜了、聽亂了,你的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,所以收的效果很少。那要怎麼聽?聽一部經,反複的去聽,真正聽懂、真正聽明白了,真正能夠落實到自己生活上,你再換第二部經。一樣一樣的學,不可以同時學很多種,同時學很多種收不到效果,爲什麼?你心是散亂的。同時你只學一種,你心是定的,定能生慧。古人教人、佛菩薩教人都是教你一門。

  

  我們今天看到《大藏經》,這是佛留下來,這麼多的教誨,你要知道佛所講的不是教一切衆生的,是教某一個人的。哪一個人來向佛請教,佛觀察他的根機給他說法,他得利益,就如同大夫診斷處方一樣。這個病人去找大夫,大夫給他診斷、給他處方,專門是對他的。他聽話吃了這藥方,藥到病除,他恢複健康。這個方子別人不能吃,爲什麼?不對你的症。縱然是同樣的病,處方裏面下藥有輕重不同,這個道理大家好懂,佛說法也是如此。所以現在佛不在了,留下一大堆都是從前的處方,我們現在是亂吃,不但治不好病,會毒死,這是真的。

  

  法不契機,會斷了你的法身慧命。我在做學生的時代我就是這樣的思惟、這樣的想,我們那些同學聽到之後不服,哪有這種話,去問老師,老師點點頭:他說得沒錯。法一定要契機。現在就難了,我們現在學什麼好?幾千部的經典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從哪裏下手,這個要懂得,要有人指導!所以老師就是我們的引導人,老師能觀察根機,當然比不上佛,但是他總是學得比我們時間久,比我們多,他經驗豐富,可以提供我做參考。可是根本的根本,你要記住,佛講的一個原則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你要把這個原則抓住,你就曉得從哪裏學起。從持戒學起。

  

  持戒的經典裏面,第一部要學什麼經?所以我們有個指導的原則,指導的原則是「淨業叁福」,只有四十四個字,不多!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頭一條四句十六個字。我們今天把它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、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兩部經專門講這四句。這你就知道你從哪裏學起,要從這裏學起。這在整個佛法裏頭是基礎,等于說是幼兒園的課程。我們如果舍棄了,去搞大經大論,你這些基礎沒有了。大經大論學一輩子,學了一些佛學常識,不得受用。這是我自己的經驗,我教學的經驗,我看得很多。所以學習一定要懂得從根本修,這個是根本的根本。

  

  在大乘教裏面,講孝親尊師的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孝親尊師再能夠擴大,孝順一切衆生、尊敬一切衆生,觀世音菩薩,平等慈悲;文殊菩薩教我們要理智,不要用感情;普賢菩薩教我們要真幹、要實踐,才能得到真正受用,大乘教法。你底下沒有基礎做不到!天天念《地藏經》,有口無心。《地藏經》裏面,光目女、婆羅門女那種孝親的精神,你讀了你也很羨慕,你爲什麼做不到?你沒有弟子規、十善業道的基礎,這個太重要、太重要了。

  

  所以『佛福田』就像這個比喻一樣,決定是平等。佛福田就是我們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我們今天要開發我們的性德,那你就一定要懂得用什麼方法來開發,要聽佛的教誨,一天都不能離開。你離開了,你就被現在社會的染汙熏習。所以我們每天讀經、念佛、學教,時間愈多愈好,一天都不可以松懈。這個樣子你能夠學個十年、八年、二十年、叁十年,轉過來了,境界就轉過來了。最低限度轉惡爲善,把你這一生整個命運改過來,像了凡先生一樣,甚至于比了凡先生還要殊勝,這是佛法最低的利益你得到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