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八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国太空总署发表最新的科学发现,告诉我,科学家现在发现空间、时间不是真的。他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空间等于零,空间等于零,远近就没有了,没有远近的距离;他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时间不存在,时间也等于零,时间等于零,先后就没有差距,先后就平等了。换句话说,你能看到过去,你也能看到未来,过去未来都在眼前,这是我们很不能理解的。《华严经》上称「不思议解脱境界」,所以一跟多不二,平等跟差别不二。

  

  在我们现在这个境界里,平等就不是差别,差别就不是平等,一就不是多,多就不是一,它总是对立的,所以相对的世界。真实的世界里面没有相对,没有相对叫入不二法门。什么人能够入不二法门?实在我们前面讲得很多,法身菩萨。所有一切的相对从哪里来的?从妄想分别执着里来的,离开妄想分别执着,这个对立就没有了。诸佛菩萨、这些法身菩萨,他们住在不二的境界里头,我们六道凡夫是住在相对的境界里面。我们不了解他们,他们对我们很了解、很透彻,他应化在六道,甚至于应化在九法界。就佛与法身菩萨而说,这四句话就是描写他们的。

  

  「即一之多」,多从哪里来?多是一变的。一是什么?法性。多是什么?法相。一是法身,多是报身,这讲我们凡夫九法界里面报身,业报身。每个人造的业不一样,所以每个人报的身相不相同,业报!不是佛法里面讲的法身、报身、应身,不是说那个。那是说什么?说诸佛与法身菩萨,三身。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三身,法身,法身是真心本性,这是不生不灭的,纵然堕在阿鼻地狱都有,法身不变。可是我们的清净报身、千百亿应化身没有了,被障碍掉了,不起作用。这一障碍之后,我们就会变成业报身,起心动念是造业。

  

  业有善有恶,善业在三善道受报,恶业在三恶道受报。善恶两面都没有,两面都放下了,果报在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如果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那好,你就出离十法界了。出离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萨,入诸佛这个行列。这四句所说的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所以什么是一?什么是多?什么是差别?什么是平等?一是平等,多是差别。即一之多,差别不碍平等,差别就是平等。

  

  「即多之一,等不碍差」。多是从事相上说的,事相千差万别,体性是一个,全是法性变现的,所以平等不妨碍差别。平等不妨碍现差别相,差别不妨碍平等,它是一不是二。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,这是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所证的,这个境界是真的。《般若经》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,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。在哪里?就在我们面前,但是我们就见不到,为什么见不到?因为我们的心有执着、有分别、有妄想,就在面前,见不到,所谓是当面错过。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见到了,所谓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源是什么?源是能现能变,能现能变是真性、是法身。

  

  由此可知,佛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,你要是证得实相,生死没有了,轮回没有了,十法界也有没有了。这我们才稍稍能体会到少分,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,原来他没有离开一真法界,他在我们这示现。示现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如果起心动念,他就变成凡夫,他就堕落了。种种示现,从来也没有起心,也没有动过念头。不但是说而无说,现而无现,无现而现,讲现身,这个境界没法子想象,所以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,这是事实真相,这四句说明了。

  

  「由心平等无私,方能随现多果」,这是讲诸佛。诸佛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一点障碍都没有,能够同时现无量无边身,随现多果。我们讲神通广大,同时可以现无量无边身。怎样才能做到?由心平等无私,就做到了。现无量无边身,这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,你有这个能力,本具的。

  

  所以你要是读了这个经典之后,你看《西游记》孙悟空七十二变,那算什么。那种能力太渺小了,只有七十二变。法身菩萨他的神通作用无量无边,没有数字的,佛说这是我们的本能,自性本来具足的。坏就坏在分别执着,所以我们今天修行修什么?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学不执着,这就是真正会用功,学不分别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绝对做不到。先学,第一步学不执着,果然一切都不执着,你就出离六道了;样样都执着,麻烦,六道出不去。

  

  不执着,我还能办事吗?办事要执着,心里头可不能执着,办事没有妨碍。你看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教化弟子,他也执着、他也分别,分别就是不分别,那是什么?唱戏!你要懂得唱戏,你就晓得这个道理。唱戏,剧本叫你这个时候笑你就笑,叫你这时候哭你就哭,你自己并没有意念我要笑、我要哭,剧本叫你怎么干你就怎么干。所以人生,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,演戏,不是真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,所以不可以执着。要演一场好戏,演给众生看,无论演什么角色,都是帮助众生觉悟,所以菩萨现无量无边身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也懂得怎样放下执着,怎样放下分别。事上可以用妄想、可以用分别、可以用执着办事,心里头要一尘不染。

  

  他这里「由心平等无私」,最重要的那个心要清净、心要平等、心要觉悟、心要真诚。事,事是要随众生的缘。众生执着,我随顺他的执着;众生分别,我随顺他的分别,这样就好接触。我们拿起这个东西,这是什么?众生讲这是纸扇,我们也叫纸扇,也分别。他执着这是个扇子,我们也执着这个扇子,好讲话、好沟通。如果说,你举起来之后,他说扇子,你一句话都不说,这怎么能沟通?怎么能达成教化?所以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,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这事就没有障碍了。事事无碍,心里头一念不生,绝对不认为这个东西就叫纸扇,叫什么名字都可以,决定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所以自己心地清净不染,对外面,对一切众生面面都周到,统统顾及到。所以差别不碍平等,平等不碍差别。

  

  「终令解脱一味」,这是最终的一个目标,终极的目标是要令一切众生帮助他们解脱,帮助他们契入一味,这个教学的目的达到了。为什么说「解脱」?脱什么?脱是脱离,解是解开。妄想分别执着就好比绳索捆绑着你,你要帮助他把它解开。脱什么?脱六道,脱三途、脱六道、脱十法界,脱离!他今天堕在三途,堕在六道,堕落在十法界,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着。这三样东西害惨了这一切六道里头苦难众生,他不觉悟,每天还在搞这些。佛菩萨把这些宇宙之间一切真相讲清楚、讲明白,佛菩萨的教诲只能到此地;真正放下还是你自己,你自己听不懂,那你没办法,你迷得太深;听懂,做不到,你业障太重,你要发愤,你要努力。

  

  那我听懂了还放不下,这怎么办?继续再听,你懂得不够透彻,真正透彻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佛法讲修行,修行容易,所谓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那个屠刀是什么?就是妄想分别执着,你立刻放下,你就是本来佛,究竟圆满佛。所以转凡入圣在一念之间,难在哪里?难在你明了太难,所以「知难行易」这句话用在佛法上是非常恰当,知太难,行太容易。你为什么不能行?是因为你无知,你知的不够透彻。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学生真听懂了,一下放下了。你看看一部经还没讲完,有人开悟,有人证果,有人居然成佛了。当然不是每个人,它真有,为什么?「器有大小,心有轻重」,每个人果报不相同。

  

  我们过去学《楞严经》,我早年,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《楞严经》。《楞严经》才讲到三分之一,阿难开悟了;经还没有讲到一半,摩登伽女证三果,这个太殊胜了。所以行真的不是难事情,知太难!如果知要是那么容易,世尊就不用说法四十九年了,哪要那么辛苦?众生难度,就是迷得太深,坚固的妄想分别执着,怎样讲、怎样劝,他都不肯放下。佛对众生信解行证,只能做到两个字,帮助你生信、帮助你理解,至于行跟证是你的事情,佛是一点都帮不上忙,佛只能帮助你信解,这个道理要懂。迷是你自己迷的,不是佛迷了你,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,你自己要觉悟,你自己要回头,你自己要放下。佛统统放下了,对你丝毫都帮不上忙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
  

  所以修行,师父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。这个师父是释迦牟尼佛,我们的本师,领我们进门,修行在自己。经天天要读,读经是什么?跟老师沟通!老师现在不在世,展开经本看看他所说的、他所教的。他老人家讲了四十九年,我们四十九年都学不完。他说的东西太丰富、太多了,这里头有无尽的宝藏,你真正契入,无量的欢喜。我们常讲,这是老师告诉我的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读经是享受,我们同学们在一起学习、研究是享受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不契入,你不能体会,你契入境界,你就体会到,确确实实他在帮助我们。我们只要觉悟,我们把烦恼解除,我们脱离苦海,离苦得乐。所以这个解就是破迷开悟,脱就是离苦得乐,这是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,帮助你契入。

  

  「曾何异哉」,懂得这个,那文殊菩萨代我们所问的,你全都了解、都明白了。这是答的意思,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下面我们要看目首菩萨对文殊菩萨的答复,其实他们一问一答都是在唱双簧、都在表演,目的帮助我们这些愚痴人。我们听他一问一答,听了之后生智慧,了解事实真相。请看目首菩萨第一首偈颂:

  

  【譬如大地一,随种各生芽,于彼无怨亲,佛福田亦然。】

  

 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,「十颂举十喻,喻上诸义」。菩萨的答复是用偈颂,跟前面一样十首,十首偈颂。十首偈颂统统是举的比喻,解答前面十个问题,文殊所问的:众生布施果报不同,所谓种种色,色不相同,形状不相同。他问的十句,菩萨用十个比喻来解答,答复前面每一个问题,所以喻上诸义。这个「上」就是文殊菩萨所问的十个意思。

  

  「初一总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