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喻印成,后九别显所以」。这第一首是我们刚才念的,是总的来说。总的说什么?就是种种不同,众生布施果报种种不同,后面九首偈才说所以然的道理,为什么会不懂?我们先来看第一首,清凉注疏里面说「前中初句」,这个前中就是第一首,第一首第一句,『譬如大地一』。「等是缘等,彼此共许」,缘是相同的,这个等是平等,缘是相同的,这个我们都能肯定,都同意这个说法。你看他用大地、植物来做比喻,大地是一,这一块地,但是这块地里面所生的这些芽、树木、花草不一样,很多很多的种类。
所以这第二句「异乃因异,答别之由」。为什么会有差别?因不一样。这个第二句『随种各生芽』,种不一样!桃的种在这个地下它就生桃树,花的种在这个地下长它就开花,稻米的种落在这个地下,它就长稻穗,各个不相同。因不相同,缘相同,缘是什么?缘是大地。
我们讲植物的生长,我们在经里头,佛也常常用这个做比喻。种子是因,因要没有缘不能够结果。譬如我们说桃,桃核这是因,我们把桃核放在玻璃杯里面,放一百年,它也不会长成桃树,为什么?没有缘。它的缘是什么?它的缘头一个要土壤,要给它种在地里头,土壤的时候,它还要水分,还要肥料,还要阳光,还要空气,还要加上人工,这都是它的缘,缺少一个它都不行,它都长不好。野生的这些树木、水果,有野生的,不是人工培养的,野生的,那就是人工这个缘没有。但是野生的跟由人工培养的,那缘不同。你看人工,现在讲改良品种,使它长得更美,所以佛讲「四缘生法」。缘虽然同,种子不一样,所以「随种各生芽」。芽再长大就长成苗,苗就长成树,树才会开花结果。这是总说,总的答复为什么会有不同。
第三句「无异思惟,诚如所见」。『于彼无怨亲』。这个大地对于所有的种子决定是平等的,不会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,没有这个道理。可是有些植物长得很好,有些植物没有办法,所以有种子在这里种,它可能不结果,可能不开花,这是什么原因?还是缘不同。譬如寒带的植物,你把它移植到热带这个地方,虽然同样有大地,水土不服,它不能生长;热带的这些植物放在寒带里也不能生长,不是因,缘不同。地没有怨亲,这样子我们就晓得这个缘里头还要包括气候。高山上的这些动、植物跟平地又不一样,生活环境不相同,温差太大。所以都是缘不相同。
用这个比喻我们就能够想象得到,诸佛菩萨教化众生,「于彼无怨亲」,决定是平等的。众生得益,得到的利益不一样,我们从大的差别里头,你就能看得很清楚。有人听佛讲经,证果了,这是最高的,有人证阿罗汉果、有人证菩萨果位、有人证佛果,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就证佛果,分证即佛,这是一等的。二等的,觉悟了,破迷开悟,虽然根性没有上根那么利,也算不错,他知道怎样修行。下根的人没有开悟,连悟都谈不上,但是他相信因果报应,能够做到断恶修善,出不了六道轮回,在这六道里面把自己的业障减轻。
我们今天讲到最低的,在这个世间有求必应、心想事成,改造自己的命运,像《了凡四训》,《了凡四训》那个成就在整个佛法里是下等的、下品断恶修善,上等是成佛,中等是开悟。转迷为悟,中等;转凡为圣,上等;转恶为善,下等。如果连这个恶的念头、恶的思想、恶的行为都转不过来,那你在佛法里什么都没得到。不是佛不平等,佛同样在说法,学生里头根性大小不一样,来学习的心态不一样。
那就是印光法师常讲的,这有人问老和尚:有没有方法能教我们很快的契入佛境界?老和尚答复着:有!什么方法?诚敬。他说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至诚恭敬,你就能契入。我们讲这上中下这三根,诚敬这里头就有差别,十分诚敬,转凡成圣;八、九分的诚敬,转迷为悟;有个四、五成的诚敬,转恶为善;连转恶为善都做不到,诚敬不够!这是我们,你就看看学佛的这些同修、这些善男信女,我们看他,像初一、十五赶庙会去烧香,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,好象很诚敬,其实那个诚敬只有二、三分。好象我们煮东西吃一样的,那个热度不够,煮不熟!道理就跟这个仿佛。诚敬心为什么生不起来?知法太少,你学习的程度不够,要真学要真干!
在这个时代,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,学佛真正有成就的人愈来愈少。现在就是能改造自己命运的都成了凤毛麟角,在古时候改造自己命运断恶修善的太多太多!这就是真正得佛法的利益,学佛真正得利益的人多。现在为什么没有?「器有大小」,小根器,小器业障非常深重,想学好,敌不过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,这个诱惑在佛法讲魔障,敌不过魔障。
心里面有烦恼,贪瞋痴慢,外面有诱惑,不能不造业。自己也知道造业不好,造业可能受果报,可是怎么样?改不掉!有人问我:法师,这怎么办?你想想原因是什么?你无始劫以来受这些烦恼习气的熏习,烦恼习气太重太深了。你学佛,你接受佛法的熏习,佛法熏习时间太短了,敌不过。我们佛经里很多比喻,前面我们都读过,好比这是一块柴火,泡在水里面泡的时间太久湿透了,现在我们拿一根火柴想把它点燃,怎么点也点不燃。一根火柴点不燃,两根,那一包火柴统统烧光了也没把它点燃,湿透了。我们今天就是这根器,那火柴力量太小了。
所以方法有没有?有!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锲而不舍,天天学。怎么个学法?听教。听教不要听得太多,听得太多,你听杂了、听乱了,你的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,所以收的效果很少。那要怎么听?听一部经,反复的去听,真正听懂、真正听明白了,真正能够落实到自己生活上,你再换第二部经。一样一样的学,不可以同时学很多种,同时学很多种收不到效果,为什么?你心是散乱的。同时你只学一种,你心是定的,定能生慧。古人教人、佛菩萨教人都是教你一门。
我们今天看到《大藏经》,这是佛留下来,这么多的教诲,你要知道佛所讲的不是教一切众生的,是教某一个人的。哪一个人来向佛请教,佛观察他的根机给他说法,他得利益,就如同大夫诊断处方一样。这个病人去找大夫,大夫给他诊断、给他处方,专门是对他的。他听话吃了这药方,药到病除,他恢复健康。这个方子别人不能吃,为什么?不对你的症。纵然是同样的病,处方里面下药有轻重不同,这个道理大家好懂,佛说法也是如此。所以现在佛不在了,留下一大堆都是从前的处方,我们现在是乱吃,不但治不好病,会毒死,这是真的。
法不契机,会断了你的法身慧命。我在做学生的时代我就是这样的思惟、这样的想,我们那些同学听到之后不服,哪有这种话,去问老师,老师点点头:他说得没错。法一定要契机。现在就难了,我们现在学什么好?几千部的经典摆在我们面前,我们从哪里下手,这个要懂得,要有人指导!所以老师就是我们的引导人,老师能观察根机,当然比不上佛,但是他总是学得比我们时间久,比我们多,他经验丰富,可以提供我做参考。可是根本的根本,你要记住,佛讲的一个原则,「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」,你要把这个原则抓住,你就晓得从哪里学起。从持戒学起。
持戒的经典里面,第一部要学什么经?所以我们有个指导的原则,指导的原则是「净业三福」,只有四十四个字,不多!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头一条四句十六个字。我们今天把它落实在《弟子规》、落实在《十善业道经》,这两部经专门讲这四句。这你就知道你从哪里学起,要从这里学起。这在整个佛法里头是基础,等于说是幼儿园的课程。我们如果舍弃了,去搞大经大论,你这些基础没有了。大经大论学一辈子,学了一些佛学常识,不得受用。这是我自己的经验,我教学的经验,我看得很多。所以学习一定要懂得从根本修,这个是根本的根本。
在大乘教里面,讲孝亲尊师的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孝亲尊师再能够扩大,孝顺一切众生、尊敬一切众生,观世音菩萨,平等慈悲;文殊菩萨教我们要理智,不要用感情;普贤菩萨教我们要真干、要实践,才能得到真正受用,大乘教法。你底下没有基础做不到!天天念《地藏经》,有口无心。《地藏经》里面,光目女、婆罗门女那种孝亲的精神,你读了你也很羡慕,你为什么做不到?你没有弟子规、十善业道的基础,这个太重要、太重要了。
所以『佛福田』就像这个比喻一样,决定是平等。佛福田就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我们今天要开发我们的性德,那你就一定要懂得用什么方法来开发,要听佛的教诲,一天都不能离开。你离开了,你就被现在社会的染污熏习。所以我们每天读经、念佛、学教,时间愈多愈好,一天都不可以松懈。这个样子你能够学个十年、八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转过来了,境界就转过来了。最低限度转恶为善,把你这一生整个命运改过来,像了凡先生一样,甚至于比了凡先生还要殊胜,这是佛法最低的利益你得到了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八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