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,修福應該是富人的,富人就愈富,窮人就愈窮,哪有這種道裏!這老天爺太不公平了。窮人的心謙虛、卑下、誠懇,往往那一點點施舍就能夠得大福報,富人雖然舍得多,實在講,如果我們從比例上來說差很遠。你的生活很貧困,一個月只能賺個幾十塊錢,中國大陸現在還是這樣的。很多偏遠地區生活很艱難,他要布施個兩塊、叁塊;換句話說,一天的生活費、兩天的生活費,比例占得很大,占他收入的百分之一,或者是十分之一,這比例就很大!我們再看看,這個世間有許多擁有大財富的人,他的財富有億萬財富,他要是布施一百萬、一千萬,叫九牛一毛,在他不算什麼。所以他舍的一百萬不如人家舍一塊錢,他舍一千萬不如人家舍十塊錢,這個道理我想大家不難懂。
我們看看世間這許多大宗教,小的宗教我們不說,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蘭教、佛教、道教都是這個說法,這是共同的說法,謙卑的人有福。你看釋迦牟尼佛,你只要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,釋迦牟尼佛對于貧窮的乞丐尊重、敬愛,沒有一絲毫輕慢心,這有福。所以這個乞丐他乞討那一點點食物,甚至于馊了、壞了,那是他維持身命的一點東西。他看到佛,知道自己過去生中沒有修福,就把這一點東西供養佛。佛接受,佛歡喜,佛是福田,給他種福,爲他祝福,這我們在經典上看到。釋迦牟尼佛一生都過著托缽的生活,我們能想象得到,這些窮苦之人布施這些食物不幹不淨,佛菩薩、羅漢統統都接受,從來沒有拒絕過的,布施的人歡喜。那就看他的善根福德,有些人晚年他就轉過來了,有些人這一世轉不過來,來世轉,業因果報清清楚楚。所以「得報有差」,差別在這個地方。
這個跟前面清涼大師所講,福田是智慧,智照導引而生的。所以真正種福都是有智慧的人,沒有智慧的人,他不知道種福。貧窮下賤,他沒有智慧,他怎麼樣曉得?他只要想到,我這樣困苦、這麼艱難是我過去生中沒做好事,沒有修福,今天才落得這個果報,我遇到這個機緣,我要好好的修,這就是智慧。沒有智慧,他能想到這些問題嗎?智慧在引導。我們看到有很多豪門貴族,他不懂得修福,他修福實在講太容易了,不知道,只知道享福,不知道修福。你從這裏看,你才曉得智慧的重要。這是得報有差。
「非如來咎」。這個「如來」你要記住,這不是講佛,不是佛的過失。講佛的過失,這個話就講不通了,各人修各人得,我沒有修怎麼能怪別人?這個如來是講自性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佛法裏面有稱佛、有稱如來,稱佛是從事相上說的,稱如來是從自性上說的。這個意思就是說不是我們自己性德的毛病,我們自性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不是這個過失。這是迷了之後才器有大小,心有輕重,覺悟之後就沒有了,就沒有這個現象。
覺悟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完全是性德用事。這個覺悟不是一個小的覺悟,這是大徹大悟,大乘教裏面講的法身菩薩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樣的人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。小悟呢?小悟功德也是非常殊勝,阿羅漢小悟,叁類的煩惱,執著沒有了,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執著,超越六道輪回。你還要有執著,六道出不去,你沒辦法脫離輪回。阿羅漢執著沒有了,他住四聖法界,不在叁界之內,也就是六道之內,他超越六道了。他還有分別、還有妄想,沒執著,他的障礙就輕了;在四聖法界裏面斷分別,于一切法分別的心沒有了,分別心沒有了,平等,一切法都平等了。
器有大小,心有輕重,不是還有分別嗎?只是六道衆生。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沒有執著,雖沒有執著,他有妄想。妄想是什麼?我們所講的起心動念。他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會起心動念,但是他沒有執著。起心動念是最微細的煩惱,他出不了十法界,所以他必須把分別也放下。起心動念雖然沒有斷,但是他的定功是愈來愈深,能伏住,能讓起心動念不起作用,並沒有斷,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,這才證得一真法界,我們稱爲法身菩薩,禅宗裏面講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,就是這個境界。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!心真正得清淨平等。文殊菩薩問的是六道凡夫的境界,所以這個不是自性,性德絕對沒有變化。性德有變化,它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。這是就衆生這一方面來說。
下面這一段,「約佛,遍稱差別之機」。這是就佛來說,這個地方講的佛我們要知道,天臺大師所講的「分證即佛」就包括在其中。分證即佛是什麼人?《華嚴經》裏面所講的初住以上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佛,真佛,不是假佛。爲什麼?他們用真心,凡夫用妄心,就是你用妄想分別執著,他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,他不用這個,他用真心。真心就是我們平常講的「真誠,清淨,平等,正覺,慈悲」,他是這個心。真誠,一絲毫虛僞沒有,清淨沒有染汙,平等沒有高下,正覺沒有迷惑,慈悲沒有自私自利,這樣的人我們就稱他爲佛。他也有等級,有程度高下不一樣,在大乘教裏面,他有四十二個等級,所以他不是最後的究竟圓滿佛。
這個地方講約佛而論,就是這些法身菩薩統統包括在其中。就他們來說,「遍稱差別之機」,遍是普遍,機就是衆生。衆生差別太大,分類來說,就是十法界,這個十法界都是衆生。十法界裏頭有佛,所以我們講佛一定要很清楚,這裏有真佛,講這個佛也不是假佛,叫什麼?相似即佛,實在講不是真佛,但是跟真佛很接近。你看看真佛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,這個佛他還有妄想,分別執著沒有了,很貼近。天臺大師說這個地位叫相似位,很像佛,但是他的起心動念還沒有伏住。定功再深、再進一步,起心動念也伏住了,控製住了,雖然沒有斷掉,它不起作用,他就超越了,他就變成分證佛。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,差別在這個地方。
所以十法界裏面的佛不是真佛,沒見性。十法界裏頭有菩薩、有聲聞、有緣覺,下面有六道:天道、修羅、人道、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千差萬別。遍,遍是普遍,普遍裏面就有平等,所以後頭講「遍稱差別之機,方稱平等」。十法界裏面的衆生有求佛菩薩幫助,有這個願、有這個心想求佛菩薩,佛菩薩就來應了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來應就是遍稱差別之機。應的身相不一樣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我們讀觀世音菩薩《普門品》裏面看到,菩薩以叁十二應身,叁十二種不同的身分,你喜歡什麼身分,他就現什麼身分。
我喜歡佛的身分,可是菩薩並沒有在我面前現佛的身分,那是什麼?我這個喜歡是個妄想,是一個過分的奢求,心不清淨,甚至于沒有感應。古人講的話叫「至誠感通」,真誠,誠到極處,感應就現前。誠,什麼叫誠?有很多人講我誠心誠意!其實他根本不懂得誠的定義,誠怎麼講的,他不知道。清朝曾國藩先生對這個「誠」有個解釋,解釋得很好,跟佛法、跟儒家都通。他在讀書筆記裏頭給誠下了個定義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你還有妄想、還有念頭,不誠。
至誠、真誠到極處,心地清淨,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個時候就能感通,你說爲什麼?因爲這個時候是真心不是妄心。我們能不能做得到?能,時間很短。時間長心就動了,在幾秒中當中,往往每個人都能做到;說一分鍾,那就靠不住了,你會起妄念,一個妄念沒有的時候,誠。你平常有這個願望,當你在一念不生的時候,境界現前了,你見到佛、見到菩薩;念頭才一起來,我見到菩薩,歡喜心起來,沒有了,相沒有了。這種現象有不少人親身遇到過。所以妄念起來的時候,這境界就沒有了。
可是佛應化在世間有四種身,有四類應化。有應身,應化在世間,像釋迦牟尼佛,像中國有很多祖師大德是古佛再來的,示現也在這個世間投胎,也有福,跟我們一般人差不多,住在這個世間住個幾十年教化衆生,這叫應身。有化身,化身是突然你遇到了,他也來教你,教完之後他走了。走了之後你再也見不到他,你也不知道他的姓名,甚至于你也不曉得他從哪來的,也不知道他到哪裏去,化身很多。另外還有一種,在你一個機會緣成熟的時候,佛菩薩等于說附在一個人的身上,幫你解決疑難,講得頭頭是道,完全是智慧。這個人平常說不出這些話,給你說完之後,再過幾個鍾點,你再問他,他也說不知道。這種情形,講經說法的人感應最多,上臺說得頭頭是道,佛菩薩加持,下臺之後佛菩薩走了,你問他講什麼,他自己也不曉得。自己所預備的功課,往往在講臺上一句都用不上,上了講臺滔滔不絕講幾個鍾點,不知道智慧從哪裏來?都是屬于感應。
諸位細細去思惟,你才懂得這個叫平等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。衆生程度差別不一樣,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,絕對讓他得利益。程度差的,你講得太高,他聽不懂;程度高的,你說得很淺,他沒有必要,這叫契機契理,這叫平等。平等絕對不會是一樣的,它有差別。就像你對人一樣,你對大學生、對中學生、對小學生、對幼兒園的學生,你所講的他都懂,他都歡喜,他都能受用,這叫平等。這是真平等,真正統統都照顧到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《疏鈔》裏面的答意,我們接著念下面這段文,「即一之多,差不乖等,即多之一,等不礙差」,我們看這四句。在真實法裏面,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沒有對立的,這叫入不二法門。佛說這個境界叫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實相。這是我們初學,不但是初學,就是老修也很難理解的,沒有對立。我們在十法界裏面,無量劫輪回到今天都是生活在對立的世界,譬如有人有我,人我就對立了,有大有小,大小對立了,長短對立了、遠近對立了、先後對立了,總沒有辦法說離開這個相對的空間。
大乘教裏諸法實相,真相裏頭沒有對立。這樁事情,現代科學家有新的發現,我聽到同學們講美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