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三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着,不能分别。最后一个「离心缘相」,心缘是什么?你听了、你看了、你接触到了,你会想,这就错了,一想就坏了。离心缘相是我们心里头不能把它放在心上,所以它是修定。无论用什么方法,它统统都是在修定,所以它诸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任何一法,譬如吃饭,吃饭也是一法,吃饭的时候,你懂不懂得离言说相、离名字相、离心缘相?你要是懂得用这个方法,吃饭是修戒定慧,喝茶也是修戒定慧,这都在八万四千法门里头!契入之后确实如此,一点都不错。

  

  什么叫大方广佛华严?整个宇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。整个宇宙就是戒定慧三学,一而三,三而一,戒里头有定有慧,定里头有戒有慧,慧里头有定有戒,是一而三,三而一,绝对不是真的有三个。真的有三个,那文殊菩萨在此地所问的「如来所悟,唯是一法」,那戒定慧不就三法,怎么是一法?真的是一法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所以《华严》上常讲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,一定要懂这个道理,智慧才开。所以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,你怎么会不能解答?你不能解答是智慧没开。智慧开是一切诸法是自性变现的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性识所变的,这叫诸法实相。

  

  你要悟入法性,禅宗叫明心见性,你就一切通达。人家问你的时候,你样样通达;不问你的时候,一念不生。没有人问你的时候,空灵;问你的时候,解答无量无边,说无量法!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,世间一切法里头,哪一法不是无量义?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。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你才晓得持戒修定的重要,为什么?心性含藏的智慧才能现前。为什么?自性本具智慧本来现前,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?你的心乱了,你的心染污,你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违背,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现前,道理在此地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才佩服佛菩萨这些圣贤他们教学的方法高明,能把我们迷失的找回来,帮助我们破迷开悟、转凡成圣。这是教化的功德,所以求智慧是比什么都重要。再看第四首:

  

  【亦如大海一,波涛千万异,水无种种殊,诸佛法如是。】

  

  你看最后这一句统统相同,十首偈末后这一句完全相同,说明不是释迦牟尼佛的『法如是』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没有两样。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,海是一,「波异」,那个波浪不一样,但是海水是一。「答说无量法」,后面大师说得好,「义海波涛,无穷尽故」。这个「义海」我们今天用这两个字来比喻佛的教义。

  

  佛一生所说的,教化众生的,不要说多,就说世尊当年住世,以我们中国古大德的记载,像虚云老和尚、圆瑛法师他们都用这个纪年,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,正好今年是三个三,三0三三;可是西方人一般算是二千五百多年,这里头差距很大。佛的纪年到底哪一种确实,谁也不敢断定。在中国,佛灭度的纪年至少有六、七种的讲法,都有根据。中国古来的大德多半都是用佛灭度三千零三十三年这个说法最多,我们看到许多古大德讲佛纪都用这个。这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,他老人家示现是三十岁开悟的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;悟了以后,这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,七十九岁圆寂,说法四十九年。

  

  这四十九年所说的,当时并没有记载,跟孔子完全相同。经典从哪里来的?经典是佛灭度以后,弟子们纪录下来的。儒家东西传下来是这么传的,佛法也是这样传的。但是佛法的集结经藏是有计画的,也有规模,一共是有四次的集结。第一次的集结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个月,这个时间很近。学生们觉得佛所讲的教训非常重要,如果不记录下来,以后会失传。当时是迦叶跟阿难两位大德,他们两个作上首,召集五百阿罗汉,第一次的集结。所集结的就是现在诸位都知道的小乘藏经,《阿含藏》,「阿含」是梵语,意思就是教学,释迦牟尼佛的教导。

  

  以后三次时间是愈来愈远,但是集结的量也愈来愈多。所以有很多人怀疑这里头有没有错误。我们学教也学了半个世纪,这个时间不算短;我学佛到今年五十四年了,我们从佛经里面所讲的理论,从理论依据里头来说,我们可以相信。这些集结经藏的人都是古佛再来,应化而来的,不是凡人。连在中国当年翻经的这些法师(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),参加翻译经典这里面有出家的法师、有在家居士,还有些宰官,身分并不一样,里面很多都是证果的人。李老师给我讲,一般都是三果以上!所以才翻得这么好,不是凡夫。

  

  可是我们这些话对现在人讲,现在人不能接受,他不相信,他说你这是神话,你这是宗教,神话。宗教也就等于神话,跟神话画了等号,荒诞之词,不足以为信。所以现在人学佛成就比古人难得太多,为什么?这一关你必须要突破,你的信心才能建立。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你看《华严》清凉大师判大经四分:信、解、行、证。你首先在信上面打了问号,那后面就非常困难。把《华严经》当文学作品来看,当小说来看,中国著名的小说《西游记》,你就把《华严经》当作《西游记》来看,这里头真实利益你什么都得不到,信心太难太难了!

  

  我们已经受了三皈五戒,甚至于已经出家,乃至于出家都登坛说法,当了大法师,你要问他信不信?还有问题,为什么?信是都做到了,还没有做到,纵然信,你信几成?有问题。现在讲这个信,谁能做到?《般若经》上讲的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你做到没有?如果你做到,你入了境界,身心清净,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一念不生。那是什么?那是你真做到了,你真信。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你还会起心动念,还有分别执着,不信!这是我们拿般若做标准来说的,这个标准太高了,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。

  

  标准降下一点行不行?法身菩萨好比我们现在学校里头,这是大学标准,大学标准太高了!中学?小学?我们降到小学标准,小学一年级的标准,你行不行?小学一年级的标准,十善业做到了,佛法从这开始,从这个地方起步。十善业你有没有做到?不杀生,不杀生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,引申的意思是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。如果你要叫一个众生生烦恼了,你这一条善法就不清净。不偷盗,还要有一点念头占别人便宜,占别人便宜那个念头是盗心,你这一条善法也不清净。不容易!这是最低的标准,小学一年级的标准。

  

  所以诸位想想,佛法的教学不是我们一般人想象的。你真正建立信心,认真学习,必定得好处,这个利益是立刻就得到,当下就得到,你要真学。真正发心,真正向往,这就是佛门讲的善根;认真努力学习把它落实,这个人有福,善根、福德。善根、福德都是性德,我们都迷失掉,怎么样恢复?现在时间到了,这一首偈我们下个钟点继续再讲。

  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〈  (第一三八三集)  2005/5/8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17-138314大方广佛华严经〈  (第一三八三集)  2005/5/8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17-138313

  

  诸位同学请坐,我们接着看德首菩萨偈颂第四首:

  

  【亦如大海一,波涛千万异,水无种种殊,诸佛法如是。】

  

  我们接着来学习这首偈,前面跟诸位报告过,实在说,不仅是佛法字字句句含无量义,实际上世出世间哪一法不含无量义?为什么法的含义无量,我们称它作「义海」?总的来说就是法性,因为一切法是法相。法相从哪来的?法相之体就是法性,法性是无量的、无尽的、无穷的、无数的,它所变现出来的相,德性跟体性决定没有两样,所以法相也是含无量义。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,它没有内外、没有大小、没有先后。一一法,哪一法不是包虚空遍法界!我们常讲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那个心就是真心,心性包虚空法界。心性所变现的法相,大则是世界,小则是微尘。在心性里面没有大小,所以微尘也是包虚空遍法界,这是为什么它是含无量义,这把理说出来了。你们要懂得,你仔细慢慢去看,愈看意思愈多,愈看愈丰富。像大海的波涛、波澜,美不胜收,永远看不厌!而且没有一个波涛是相同的,我们讲千变万化。

  

  我们学了大乘教才晓得,确确实实没有一法完全相同,只有相似,没有相同。这个道理前面也讲了不少。在这里要学习的,比喻当中,海水是一,波涛不一。一个海水为什么会变成波涛?现在物理学家有他的说法,有时候跟佛法说的一样,有时候跟佛法说的不一样,这里头有同有异,为什么有同异?从识变就有相同的部分,从心现就有相异的部分。识变,上中下根的人能理解,心现就不容易理解,那个道理太深了!这一段经文里面讲「甚深」,说法甚深,其实「菩萨问明品」里面十种甚深,哪个法不甚深!我们从这个地方要明了,明了你就不会怀疑,信心才生得起来,最重要的就是要生信心。

  

  这一大段经文,这是十信位的菩萨,学习终极的目标就是生起信心。那我们在学习这一大段的经文,是不是能够把信心生起来?虽然这是入了「解分」,可是依然在讲信心,显示出信心的生起、信心的建立多么困难。我们再看底下一首,第五首:

  

  【亦如风性一,能吹一切物,风无一异念,诸佛法如是。】

  

  清凉给我们注解的,「风一吹异,答震无量界,随物轻重,动有异故」。这个比喻也非常好,「震」是佛法里常讲的六种震动。震动是形容词,如果你能够有感受,那就不只是形容了,确实是个动词,看你有没有感受。我们一般讲契入境界,你就有感受,无动于衷,那就是形容词。这六种震动我们不必一条一条的说,总而言之,多方面的感受。

  

  学佛的同学都知道佛门里常说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。像我们展开经卷,经卷是一,《华严经》经卷是一,我们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