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著,不能分別。最後一個「離心緣相」,心緣是什麼?你聽了、你看了、你接觸到了,你會想,這就錯了,一想就壞了。離心緣相是我們心裏頭不能把它放在心上,所以它是修定。無論用什麼方法,它統統都是在修定,所以它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任何一法,譬如吃飯,吃飯也是一法,吃飯的時候,你懂不懂得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?你要是懂得用這個方法,吃飯是修戒定慧,喝茶也是修戒定慧,這都在八萬四千法門裏頭!契入之後確實如此,一點都不錯。
什麼叫大方廣佛華嚴?整個宇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。整個宇宙就是戒定慧叁學,一而叁,叁而一,戒裏頭有定有慧,定裏頭有戒有慧,慧裏頭有定有戒,是一而叁,叁而一,絕對不是真的有叁個。真的有叁個,那文殊菩薩在此地所問的「如來所悟,唯是一法」,那戒定慧不就叁法,怎麼是一法?真的是一法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。所以《華嚴》上常講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智慧才開。所以無論你遇到什麼問題,你怎麼會不能解答?你不能解答是智慧沒開。智慧開是一切諸法是自性變現的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性識所變的,這叫諸法實相。
你要悟入法性,禅宗叫明心見性,你就一切通達。人家問你的時候,你樣樣通達;不問你的時候,一念不生。沒有人問你的時候,空靈;問你的時候,解答無量無邊,說無量法!經典字字句句無量義,世間一切法裏頭,哪一法不是無量義?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你才曉得持戒修定的重要,爲什麼?心性含藏的智慧才能現前。爲什麼?自性本具智慧本來現前,現在爲什麼不能現前?你的心亂了,你的心染汙,你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違背,所以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現前,道理在此地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才佩服佛菩薩這些聖賢他們教學的方法高明,能把我們迷失的找回來,幫助我們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。這是教化的功德,所以求智慧是比什麼都重要。再看第四首:
【亦如大海一,波濤千萬異,水無種種殊,諸佛法如是。】
你看最後這一句統統相同,十首偈末後這一句完全相同,說明不是釋迦牟尼佛的『法如是』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法沒有兩樣。這一首偈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海是一,「波異」,那個波浪不一樣,但是海水是一。「答說無量法」,後面大師說得好,「義海波濤,無窮盡故」。這個「義海」我們今天用這兩個字來比喻佛的教義。
佛一生所說的,教化衆生的,不要說多,就說世尊當年住世,以我們中國古大德的記載,像虛雲老和尚、圓瑛法師他們都用這個紀年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叁千零叁十叁年,正好今年是叁個叁,叁0叁叁;可是西方人一般算是二千五百多年,這裏頭差距很大。佛的紀年到底哪一種確實,誰也不敢斷定。在中國,佛滅度的紀年至少有六、七種的講法,都有根據。中國古來的大德多半都是用佛滅度叁千零叁十叁年這個說法最多,我們看到許多古大德講佛紀都用這個。這是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,他老人家示現是叁十歲開悟的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;悟了以後,這就是講經說法教化衆生,七十九歲圓寂,說法四十九年。
這四十九年所說的,當時並沒有記載,跟孔子完全相同。經典從哪裏來的?經典是佛滅度以後,弟子們紀錄下來的。儒家東西傳下來是這麼傳的,佛法也是這樣傳的。但是佛法的集結經藏是有計畫的,也有規模,一共是有四次的集結。第一次的集結是釋迦牟尼佛滅度叁個月,這個時間很近。學生們覺得佛所講的教訓非常重要,如果不記錄下來,以後會失傳。當時是迦葉跟阿難兩位大德,他們兩個作上首,召集五百阿羅漢,第一次的集結。所集結的就是現在諸位都知道的小乘藏經,《阿含藏》,「阿含」是梵語,意思就是教學,釋迦牟尼佛的教導。
以後叁次時間是愈來愈遠,但是集結的量也愈來愈多。所以有很多人懷疑這裏頭有沒有錯誤。我們學教也學了半個世紀,這個時間不算短;我學佛到今年五十四年了,我們從佛經裏面所講的理論,從理論依據裏頭來說,我們可以相信。這些集結經藏的人都是古佛再來,應化而來的,不是凡人。連在中國當年翻經的這些法師(這是李老師告訴我的),參加翻譯經典這裏面有出家的法師、有在家居士,還有些宰官,身分並不一樣,裏面很多都是證果的人。李老師給我講,一般都是叁果以上!所以才翻得這麼好,不是凡夫。
可是我們這些話對現在人講,現在人不能接受,他不相信,他說你這是神話,你這是宗教,神話。宗教也就等于神話,跟神話畫了等號,荒誕之詞,不足以爲信。所以現在人學佛成就比古人難得太多,爲什麼?這一關你必須要突破,你的信心才能建立。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你看《華嚴》清涼大師判大經四分:信、解、行、證。你首先在信上面打了問號,那後面就非常困難。把《華嚴經》當文學作品來看,當小說來看,中國著名的小說《西遊記》,你就把《華嚴經》當作《西遊記》來看,這裏頭真實利益你什麼都得不到,信心太難太難了!
我們已經受了叁皈五戒,甚至于已經出家,乃至于出家都登壇說法,當了大法師,你要問他信不信?還有問題,爲什麼?信是都做到了,還沒有做到,縱然信,你信幾成?有問題。現在講這個信,誰能做到?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你做到沒有?如果你做到,你入了境界,身心清淨,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一念不生。那是什麼?那是你真做到了,你真信。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你還會起心動念,還有分別執著,不信!這是我們拿般若做標准來說的,這個標准太高了,這個標准是法身菩薩的標准。
標准降下一點行不行?法身菩薩好比我們現在學校裏頭,這是大學標准,大學標准太高了!中學?小學?我們降到小學標准,小學一年級的標准,你行不行?小學一年級的標准,十善業做到了,佛法從這開始,從這個地方起步。十善業你有沒有做到?不殺生,不殺生裏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廣,引申的意思是決定沒有傷害衆生的念頭。如果你要叫一個衆生生煩惱了,你這一條善法就不清淨。不偷盜,還要有一點念頭占別人便宜,占別人便宜那個念頭是盜心,你這一條善法也不清淨。不容易!這是最低的標准,小學一年級的標准。
所以諸位想想,佛法的教學不是我們一般人想象的。你真正建立信心,認真學習,必定得好處,這個利益是立刻就得到,當下就得到,你要真學。真正發心,真正向往,這就是佛門講的善根;認真努力學習把它落實,這個人有福,善根、福德。善根、福德都是性德,我們都迷失掉,怎麼樣恢複?現在時間到了,這一首偈我們下個鍾點繼續再講。
大方廣佛華嚴經〈 (第一叁八叁集) 2005/5/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138314大方廣佛華嚴經〈 (第一叁八叁集) 2005/5/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138313
諸位同學請坐,我們接著看德首菩薩偈頌第四首:
【亦如大海一,波濤千萬異,水無種種殊,諸佛法如是。】
我們接著來學習這首偈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實在說,不僅是佛法字字句句含無量義,實際上世出世間哪一法不含無量義?爲什麼法的含義無量,我們稱它作「義海」?總的來說就是法性,因爲一切法是法相。法相從哪來的?法相之體就是法性,法性是無量的、無盡的、無窮的、無數的,它所變現出來的相,德性跟體性決定沒有兩樣,所以法相也是含無量義。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它沒有內外、沒有大小、沒有先後。一一法,哪一法不是包虛空遍法界!我們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那個心就是真心,心性包虛空法界。心性所變現的法相,大則是世界,小則是微塵。在心性裏面沒有大小,所以微塵也是包虛空遍法界,這是爲什麼它是含無量義,這把理說出來了。你們要懂得,你仔細慢慢去看,愈看意思愈多,愈看愈豐富。像大海的波濤、波瀾,美不勝收,永遠看不厭!而且沒有一個波濤是相同的,我們講千變萬化。
我們學了大乘教才曉得,確確實實沒有一法完全相同,只有相似,沒有相同。這個道理前面也講了不少。在這裏要學習的,比喻當中,海水是一,波濤不一。一個海水爲什麼會變成波濤?現在物理學家有他的說法,有時候跟佛法說的一樣,有時候跟佛法說的不一樣,這裏頭有同有異,爲什麼有同異?從識變就有相同的部分,從心現就有相異的部分。識變,上中下根的人能理解,心現就不容易理解,那個道理太深了!這一段經文裏面講「甚深」,說法甚深,其實「菩薩問明品」裏面十種甚深,哪個法不甚深!我們從這個地方要明了,明了你就不會懷疑,信心才生得起來,最重要的就是要生信心。
這一大段經文,這是十信位的菩薩,學習終極的目標就是生起信心。那我們在學習這一大段的經文,是不是能夠把信心生起來?雖然這是入了「解分」,可是依然在講信心,顯示出信心的生起、信心的建立多麼困難。我們再看底下一首,第五首:
【亦如風性一,能吹一切物,風無一異念,諸佛法如是。】
清涼給我們注解的,「風一吹異,答震無量界,隨物輕重,動有異故」。這個比喻也非常好,「震」是佛法裏常講的六種震動。震動是形容詞,如果你能夠有感受,那就不只是形容了,確實是個動詞,看你有沒有感受。我們一般講契入境界,你就有感受,無動于衷,那就是形容詞。這六種震動我們不必一條一條的說,總而言之,多方面的感受。
學佛的同學都知道佛門裏常說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。像我們展開經卷,經卷是一,《華嚴經》經卷是一,我們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