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十個人在學習,十個人感受不一樣,確實有淺深廣狹程度上的不齊,什麼原因?因爲每個人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不相同,也就是一般所講的我們十個人根性不相同,有人根利,有人根鈍。利也有等級,鈍還是有等級,所以修學考試那個分數就有高下,不會完全相同,道理就在此地。
比喻裏面都很好懂,風是一,吹了就不一樣。香港這個地區,每年都有臺風季節,所以講到風吹,我們都有很深的感受。早年我住在美國,美國常常有龍卷風,那個非常可怕,凡是龍卷風所經過的地方,破壞力太強,人畜有傷亡,房屋設施的破壞無法計算。佛說法常講有六種震動,會不會給我們這個世間像真的地震、飓風,那不是給衆生帶來苦難災難了?不是的,佛是用這個做比喻,這我們要曉得,不是真的地震、飓風,不是的。
佛說法震無量界,我們把範圍縮小來講,這個「界」是什麼意思?界是差別。就像我們的社會有界別,現代人言語有了變化,我在上小學、中學的時候,社會上很流行的「你在哪一界服務」,政界、商界、教育界,都用這個「界」字,好象現在我沒有聽到這個字,很久很久沒聽到了。「無量界」用現在的話就是各行各業,再要是把範圍延伸一點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那就全包了,這是把人類的社會統統都包括了。
佛說法震動各界,震動無量界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受了震動。震動是什麼意思?覺悟了。好象以前昏迷睡大覺,昏迷,佛這一說法一下把你叫醒了。你們想想這個意思,我們睡得很熟的時候,有人大叫把我們叫醒,驚醒,這是震動的意思。確確實實這一切衆生多生多劫淪落在六道輪回,就像做大夢一樣。永嘉大師把作夢就比喻的六道,「夢裏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這一驚覺就是震動的意思,從這一方面去理解就容易懂。
唯有佛說法真的把我們喚醒了,可是我們睡得很熟的時候,人家把我們喊醒,甚至于推我們,我們哼一聲,知道了,可是不到一分鍾又睡著,這種情形我想我們自己可能有。我們觀察,在學校裏同學們在一起住一個宿舍。我們那時候宿舍都是大宿舍,抗戰期間,我們一個宿舍都是住五、六十個人。抗戰之後,我回到南京念書,宿舍比較象樣一點,學校有正規的宿舍,一個宿舍也住十幾個人,上下兩層床鋪。我們看到同學睡覺的那些樣子,看得很多!
這就說明雖然佛說法六種震動,真正警覺驚醒過來的人並不是很多。大多數的人覺悟了,不久他又墮落了。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理解,我們看得很多,是自己本身也是如此。爲什麼會墮落?煩惱習氣太重。佛教我們修十善業,教我們受持叁皈五戒,我們都覺得這個好,我要學,去受了,受了又做不到。原因?習氣太重!內裏頭有貪瞋癡慢,外面有名聞利養的誘惑,多少人講禁不起誘惑,一接受誘惑馬上就墮落,難在這個地方。那要怎樣才能成就?古大德教給我們「長時熏修」,這個方法好。那就是佛法的熏修決定不能中斷,不能夠接受社會的誘惑。社會的誘惑是不善的熏修,佛法是至善的熏修。所以古時候讀書人常常講:叁日不讀聖賢書,面目可憎。由此可知,只要叁天不接觸,毛病就出來了,你就伏不住你的煩惱習氣,天天要幹!
尤其是現代的社會,無論是從面上來說,面太廣,誘惑的力量太大,比從前不曉得大多少倍!最普遍的電視、電影、歌舞,你接觸能不動心嗎?辦不到。辦不到怎麼辦?不接觸,這些場地決定不進去,不參與,這叫明哲保身,你才能保得住。所以我學佛之後,我學佛五十四年了,大概總有四十年,我沒有看電視、沒有看報紙;報紙、雜志,這些電影、戲劇我都不接觸了,才能保持清淨心。如果學佛還是常常接觸這個,非常困難,這個自己一定要能夠克製自己。
有很多同修說:法師,好象你很多東西都懂得?是的。你不接觸這新聞,你怎麼懂得?有人提供資料,有同學們看到這個社會重要的新聞,他把它節錄下來送給我,所以我也有我資訊的來源。這些資訊是決定不妨礙清淨心,了解現在社會發生的是什麼事情,災難的事情、因果的事情、報應的事情,會有人提供給我。甚至于現在網路資訊非常發達,在網路裏面節錄下來的比較多,這是我們不能不防範。
要想自己在這一生成就,諸位要曉得,什麼叫成就?成就清淨心!菩提心,我講了五條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這五條你只要抓住一條做功夫,這一條成就了,其他四條都具足了。這個五條,一即是五,五即是一。清淨心裏頭,哪有不真誠?不真誠、虛僞,這個人心還能清淨嗎?你心裏頭還有高下,你心不會清淨;你心裏頭有傲慢,你心不清淨,所以我專修清淨心。這個淨土法門修行就是修清淨心,一心不亂。我們淨土宗稱爲淨宗,淨宗的修行就是一心不亂,就是修清淨心。所以古大德說:心淨則佛土淨。清淨心生智慧,智慧能解答一切問題。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問題我沒有學過,可是你問我,我還都能答得上,我答的聽的人還覺得很滿意,清淨心生智慧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更好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般若。
凡是會幹擾清淨心的,障礙清淨心的,我們懂得遠離,敬而遠之。有人說「染淨一如」,沒錯,那是法身菩薩,阿羅漢也行,但是阿羅漢還有預防,到證得法身,那自在了,那真的是染淨一如,入華嚴境界了。我們自己曉得自己的程度,我們的程度不夠,不夠,那我就有防範。同時這裏面還有一個很深的意義,我們要給學佛的人做好樣子。所以菩薩,縱然法身菩薩到世間來應化,他真的是染淨一如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但是他還是要嚴持戒律,不犯威儀,爲什麼?做給初學的人看。如果初學的人看,看到你這個學佛的人,甚至于是出家法師,你每天還看雜志、還看電視。初學的人:你可以看,那我當然更可以看了。你不受染汙,但是初學的人肯定受染汙。爲了憐憫一切衆生,要給衆生做最好的榜樣,這是大慈悲心。
真正到這個境界,什麼不接觸,什麼都明了,入了無障礙法界。接觸外面境界感受不一樣,法身菩薩無論接觸什麼境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,他的心絕對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!所以他依然住他的一真法界。身在十法界裏面,他的受(我們講受想行識)是一真法界。感受是一真法界,絲毫影響都沒有,那是已經成功的人,那不是凡夫。
我們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,人家贊歎,歡喜;人家毀謗還會生氣,不行,這凡夫,這沒有功夫。沒有功夫,那你就要懂得,你到臨命終時脫離不了六道輪回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你一點辦法都沒有。念佛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,不具足往生的條件。往生的條件,《無量壽經》上說得好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你縱然有一向專念,你沒有發菩提心,還是去不了。菩提心是什麼心?清淨心,你心不清淨。如果心地真正清淨了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當然往生!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,心淨則佛土淨。在哪裏修?在日常生活當中修,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,修清淨心。
修行的方法,淨宗的方法真是妙絕了,怎麼修?心才動,這個地方講動,不管怎麼動法,動善念也好、動惡念也好,不管動什麼念頭,都不行。反正你動了,怎麼叫它不動?阿彌陀佛。一切的感受、一切的念頭歸到這一念,這是我們淨宗修行的方法,以這一念止一切妄念。除這一念之外,最好不要有第二個念頭,二六時中從早到晚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。除阿彌陀佛,什麼都沒有,你說這能行嗎?這能過日子嗎?能夠跟現在人生活在一起嗎?給諸位說,能!不但是能,給現代人做最好的榜樣。
果然到一心,這個一心裏頭有理一心、有事一心、有功夫成片。我講的這是功夫成片,是最初級的一心,這個一心就生智慧,這個一心智慧就能夠應付現在這個複雜的社會。可以跟現代人共同生活,會生活得很愉快。功夫成片尚且如是,那到事一心、理一心,那更不必說了;理一心是法身菩薩,事一心是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,超越六道了。功夫成片沒超越六道,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最低的成就要達到功夫成片。就是認真努力把所有一切妄想雜念放下,念念是阿彌陀佛,跟阿彌陀佛相應,一切時、一切處不要把這個念頭忘掉了。如果忘掉,想起來趕快提起。
初學佛的時候總是失念多,失念就是忘掉,心裏面想別的東西,古德講「不怕念起」,念是妄念,「只怕覺遲」,這一句佛號就是覺。失念決定有,你要是沒有的話,那你已經到了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不失念,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會失掉。還有胡思亂想,還有一些妄念,阿彌陀佛常常忘掉,只有早晚課誦的時候會想起來念幾聲;除這個之外,心裏頭阿彌陀佛就沒有了。這不行,這樣不能往生。希望同學們要留意,尤其是發願這一生當中真正想求生極樂世界的,那你就不能不知道。
這首偈所說的感動。說到受到佛法的感動,我們舉最淺顯的例子,蔡禮旭老師講《弟子規》,他講了不少堂,我也親自聽了幾堂。好象每一堂都有聽衆聽了之後在擦眼淚,感動;甚至于下課的時候到老師面前來忏悔,還有跪到地下的。沒有學《弟子規》,不知道自己做錯事情;學了之後,知道自己過失了,這都是震動。大乘教義甚深甚廣,我們凡夫接觸的是無動于心,哪些人會受感動?菩薩,特別是初學的菩薩,小菩薩。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聽了之後,就像現在一般人聽《弟子規》一樣,會流淚、會忏悔。那我們的學習決定不能中斷,你看雖然受了感動,很深的感動,能持久多長?有人叁五天、有人七八天,以後又恢複原狀了。難,太難太難了!真的要想成就,這種熏習可不能中斷,這種感動要保持、要提升,你才能夠有成就。
經不能不讀,不能不認真的學習。「學而時習之」,我們學了之後要把經義(這裏面的義理)變成是自己的思想見解,把經典裏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爲。「不亦說乎」,那個樂在其中,法喜充滿,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。古人講讀書樂,方東美先生說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你有沒有享受到?讀書樂,這種快樂你有沒有得到?得到了。實在說,這是接受聖賢教誨最淺的利益,你只要入門,你就得到這個利益。生歡喜心,常生歡喜心,你才真正體會到世味不如法味濃。像我們吃東西一樣,這個東西好吃,沒有人能夠相比,你真嘗到味道了。
世間種種樂比不上法樂。如果法裏頭沒有這種樂趣,誰肯來學?這個樂是稱性的,決定不生副作用。世間的五欲六塵之樂,後頭有副作用,副作用是後患無窮,你知道嗎?貪圖五欲之樂,現世的果報,身敗名裂,家破人亡;將來的果報,死墮叁途。這是貪圖世間五欲之樂的果報,它有後遺症。法樂沒有後遺症,佛菩薩的樂、孔孟之樂、顔回之樂,沒有後遺症。你要學這個,這才是至高無上的享受。我們再看下面第六首:
【亦如大雲雷,普雨一切地,雨滴無差別,諸佛法如是。】
這一首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爲我們解釋的「雲雷普雨,答無量音」。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,答無量音。「圓音普震,法雨無差故」。圓是圓滿,佛的音聲圓滿。所謂圓滿就是不需要通過翻譯,沒有言語上的障礙。如果佛在此地爲我們講經說法,香港人在那裏聽,佛講的是香港話;福建人在這裏聽,佛講的是福建話;英國人在聽,佛講英國話,都聽得懂,都沒有疑惑,不需要通過翻譯,這叫圓音。這很奇怪,可不可能?科學家告訴我們可能,理論上講是可能的,方法上、技術上現在還做不到。但是他們在研究、在開發,希望有一天開發成功,這就是自動的翻譯。無論哪個人上講臺說法,你戴上耳機就聽到是自己的語言,這也是不思議的境界。
衆生無始劫以來業習煩惱不相同,根性不一樣,所以有無量的差別。佛要度一切衆生,要具足圓滿的德能,這個圓滿德能稱性,只要與性德相應,這個事情就解決了。所以像如來這種圓音(圓滿音),什麼人有?法身菩薩就有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些障礙就破除了,現身說法無不自在。更奇妙的是什麼?佛坐在講臺上,中國人看到佛是中國人的面孔,很親切,佛是中國人;印度人坐在這裏聽,看到佛是印度人;英國人坐在那裏,佛是英國人,跟他的面孔相同。
你看不但音聲相同,色相也相同,那種親切的攝受力,我們問佛用些什麼方法?佛什麼方法都沒用。佛所用的是什麼?離妄想分別執著。爲什麼別人看到的時候,他相貌不一樣?佛的音聲色相隨一切衆生心想生,你懂這個道理嗎?我是中國人,看的他是中國人的相,隨我的相,他就變成中國人,隨我的音聲,他就變成我的語言。如果他要有分別執著,他就不能變了,就不能隨衆生念頭來現。這個道理很深。但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相信,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。
水是礦物,它沒有分別,它沒有執著,它沒有妄想,我們用善念對它,在顯微鏡下看水的結晶非常之美;我們以不善的念頭對它,它的反應就很醜陋。這是什麼?這是自性的反應,離妄想分別執著,一一法,法性相同,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沒有別的。水是一法,它的性是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沒有差別!水都有這種反應,佛要成佛了,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他的身是法性身,隨著一切衆生心想産生變化,在教化時候就顯出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看到有差別,明白這個道理,講得通,我們就沒有懷疑了。
這個比喻很好,『雲雷』,這是形容雨天,今天香港是雨天,法雨沒差別,但是雨水從天空落下來滋潤這些植物有差別,大樹吸收的水分多,小草吸收的水分少,這就好比是「圓音普震」。不但佛的色相,法身菩薩就如是,法身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。隨著衆生心想,面貌不一樣,每個人看到都不相同,一看都很喜歡。每個人聽的音聲都像自己的音聲,還有隨著個人不同程度,聽的法的意思淺深不一樣,程度深的人聽得很深,很有趣味;程度淺的人聽得很淺,也有趣味。換句話說,不論什麼樣的程度,他都聽得懂,都聽得津津有味。說法甚深!色相、音聲、義趣都隨衆生的差別而起差別的效果。現在我們學佛比較容易,因爲現在有很多科學來給我們作證明,使我們容易接受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