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论是佛法都是讲实学,真实的,决定不是虚妄的,都是讲自利利他。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,决定分不开的,自利而后能利他,利他之后决定自己得大利益。
自己得大利你就要大施舍,要把我们利益众生的范围扩大。像如来利益众生那是遍法界虚空界,我们今天做不到,我们今天帮助人,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如佛菩萨,由此可知,我们三种布施做得跟诸佛如来相比,我们差太远了。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做到对全世界的布施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那就算不错了。能够做到世界,这是事,你的心可以观想到虚空法界,有没有效果?有!为什么?一切法从心想生,所以要观想到虚空法界,跟诸佛如来的本愿相应!这样的修行,妙!妙在哪里?我执不断而没有了,法执不断也没有了,为什么?随着心量扩大,起心动念都是遍法界虚空界。
所以大乘修学,妙!称为妙法;小乘是在事上去断,非常困难。你看佛在经上举的比喻,破我执犹如破四十里的瀑布,那是讲瀑布的宽度。四十里这么大的大瀑布,你能一下截断叫它不流,今天科学都没有办法,都做不到,佛用这个比喻就说明破我执是多么艰难的一桩事情。小乘破我执,这诸位都知道,小乘经上说,证得须陀洹之后,证得初果之后,初果是破见惑,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,还有八十一品思惑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断掉。人间寿命不长,可是天上寿命就长了,你想想这桩事情是多么艰难。但是大乘里面的方法太巧妙,不要这么麻烦,不要刻意去断,把心量拓开,把爱心拓开,这些障碍自然就没有了。所以恶要从心地里面拔除,善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,修成菩萨,修成佛果,没有一个不是随顺性德。
中国古圣先贤说,「明德,亲民,止于至善」,这可以说是中国教学的三大纲领,而明德就是《三字经》上第一句话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这是我们要肯定的。人性本善,我自己的性也是本善,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?我们的惭愧心就生起来了。我本来跟圣贤没有两样,我本来跟佛菩萨没有两样,现在为什么沦落成这个样子?什么原因?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违背了本善。什么是本善我们也不知道,用佛法来讲就很清楚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到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佛讲得这么清楚,又这么简单,容易记。儒家讲的也不麻烦,儒家讲五伦,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这是道!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,亲跟义就是德。
中国人讲的「道德」,道是自然的法则,不是哪个人发明的,不是哪个人创造的,佛法里面讲「法尔如是」,本来就是这样的,这就是道;随顺道就叫德,所以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随顺,随顺就是德。父子的亲是随顺,君臣的义是随顺,再说得详细、明白一点,父慈子孝,君仁臣忠,兄友弟恭,这就是德。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里头每一条都是把道德落实,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无论你从事于哪个行业的工作,统统都说到了。所说的原理原则讲得很详细,你要能融会贯通,你自自然然智慧就开了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处所,从你自己生活点点滴滴到待人接物,你都会做得圆满,都会做到所谓是尽善尽美。
千经万论,哪一句不落实在「十善业」里头?哪一句不落实在「弟子规」里面?所以《十善业道》跟《弟子规》是根本的教育,根本是决定不会动摇的,像一棵大树一样,根、本就是它的主干。千经万论是什么?是它的枝叶花果,枝叶花果长到再高的地方都没有离开根,从根生本,从本生干,从干生枝,从枝生条,从条生叶。所以,枝叶花果再繁茂,不离根本,根本是彻始彻终,这个道理要懂,那就是说《弟子规》跟《十善业道》是彻始彻终。
此地大师给我们讲「合云业者」,合云就是我们现在讲总而言之,说到业就是善恶业,善、恶、无记。讲到性,「性者,通性及相」,所以性有性之性,有性之相,相有相之性,有相之相,此地所讲性,里头的意思有性也有相。「谓此业体」,这是业之体,「以无性之法而为其性,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」。清凉大师在《钞》里头有解释,「合云业者下」,这是第三段「出业体」,造作就是造业,业之体是什么?「等取无记」,业之体就是善、恶、无记。「及等不动,各成三类,言不失业果者,上是理性,此即事性,如火热性等」,如火热性是比喻,火的性是热,这是讲比喻。
所以讲性,有理性、有事性,事性,所以他讲通性及相,相是讲事性,这些我们都要明了。理是无性之法而为其性,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,科学的名词来讲,理性我们今天讲能量。能量确实有,能量不是物质,它能变现成物质,变现成物质就是事,那就是事之体,我们用科学的术语就很容易理解。质跟能,现在科学家也知道是一不是二,能可以变成质,质也可以变成能,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,转变的方法现在还不能够圆满,不能够随心所欲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。
诸位同学,我们接着来学习清凉大师《疏钞》里面的这一段,就是「或云业者」这一段。
讲到一体,有理性、有事性,「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」,这是事性。事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科学里面跟我们讲能量与物质,就是质跟能。「能」是不是性体?可以说是,也不能完全说是,为什么?心性不能讲它是能量,也不能讲它不是能量,能量还是从它变现的,它是能变、能现的。
我们细细去思惟、观察心性,所谓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,无明当中就现出三细相。这个三细相,第一个无明业相,第二个转相,第三个境界相,境界相是物质。今天科学里面讲质跟能可以互相转变的,能量我们可以说是三细相里面的转相,转相也叫做见分,色相是相分,这个上面还有无明业相。无明业相是什么?是不是自证分?可以说。自证分是不是真性?还不是。真性也在自证分里面,离无明它就是圆满的自性,有无明在里面,它才现见相两分,所以唯识说得比科学家讲的详细。因此,能有物的能量,有精神的能量,我们讲心,心的能,有质的能。科学今天讲的是物质这方面,精神这方面没讲到,佛法就说得很透彻。
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,你就晓得能量不灭,特别是善行的能量,善行的能量真的是帮助你节节高升。恶业的能量也不消失,但是它带给你很辛苦,它所现的相是三途恶道,你会感受痛苦;善业的能量,它能够真的帮助你离苦得乐,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,我们要很清楚。所以体,有物质的体,有精神的体,佛法讲这都是染污体,还有清净体,清净体是自性,染污的体是阿赖耶。所以《华严》清凉大师注解里头,他不采取法相宗,他采取法性宗,这个说法有道理。
再看下面的疏文,「由无性故,能成业果,由不坏相,方显真空,故中论云,虽空亦不断,虽有而不常,业果亦不失,是名佛所说」。无性,无性之性就是真性,就是真心,真心能现。《华严》里面所讲的,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?唯心所现。「能成业果」就是能现,真心能现,妄心能变,而阿赖耶,佛讲得很清楚,是真妄混合体。讲真性是讲阿赖耶的纯净的一分,这是决定没有染污的;讲染污的,那是讲阿赖耶里面含藏着染净,就是我们前面讲的,我们不说染净,说善、恶、无记这些习气种子,这是阿赖耶染的一分。这些种子遇到缘就现十法界,所以它是染净和合体,能成业果。
「由不坏相,方显真空」,我们看《中论》这首偈,《中论》这首偈四句说得很好,「虽空亦不断」,不是断灭空,断灭空是什么?断灭空就是什么都没有,这个空就叫断。它空有!有,它不是物质,所以我们六根都缘不到,眼看不到,耳听不到,鼻嗅不到,身也接触不到,甚至于念头都缘不到,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;六根都接触不到,用一个空字来做代表。它存在,而且它活活泼泼的,它确实存在,所以说它不断,它要一断,这个世界就没有了,它决定不会断。
「虽有而不常」,有是什么?「有」就是心现识变的,心现识变色、心,色法跟心法,也就是我们讲精神跟物质,哲学里面讲唯心跟唯物,心跟物都不常。这个心是什么?心是精神,心是意念,起心动念,佛家讲的是妄想分别执着,这是心,这是阿赖耶。妄想分别执着是阿赖耶,妄想是阿赖耶识,执着是第七识,分别是第六识,这个不常;就是唯心,心也不常,唯物,物也不常。何况心跟物同源,都是自性清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,自性清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,它也不常。这一点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,说「有」,有就是物质,有从哪里来的?无中生有,这个说法说得好,跟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非常接近。他说「无」,我们佛经不用无,用空,空能生有,这个空叫真空,真空不空;色相叫有,妙有。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,到最后怎么样?空跟有是一不是二。然后你晓得唯物跟唯心它能统一,它是一不是二,这争执就没有了,就不会对立,不对立这是佛法,所以佛法不是哲学。
民国初年欧阳竟无讲的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,而为今世所必需」,欧阳竟无说这句话在汤恩比之前,汤恩比是七十年代,欧阳竟无说这个话是二十年代,民国十二年,一九二0年代初说的这个话,比汤恩比说的先。汤恩比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;欧阳竟无在二十世纪之初他就说出,而为今世所必需,今世就是讲二十世纪、二十一世纪,所必需。佛法不是宗教,也不是哲学,为什么?哲学里头有对立,能所对立,佛法里头没有对立,这一点诸位千万要记住,否则的话,你学佛学什么你都不知道。
中国这些祖师大德,我们要讲第一个,不能不推崇六祖惠能大师,他是真正契入大乘,你看《坛经》里面所说的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神秀大师讲的还是对立的,有心、有物,「身是菩提树,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