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四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論是佛法都是講實學,真實的,決定不是虛妄的,都是講自利利他。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,決定分不開的,自利而後能利他,利他之後決定自己得大利益。

  

  自己得大利你就要大施舍,要把我們利益衆生的範圍擴大。像如來利益衆生那是遍法界虛空界,我們今天做不到,我們今天幫助人,無論在哪方面都不如佛菩薩,由此可知,我們叁種布施做得跟諸佛如來相比,我們差太遠了。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做到對全世界的布施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那就算不錯了。能夠做到世界,這是事,你的心可以觀想到虛空法界,有沒有效果?有!爲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,所以要觀想到虛空法界,跟諸佛如來的本願相應!這樣的修行,妙!妙在哪裏?我執不斷而沒有了,法執不斷也沒有了,爲什麼?隨著心量擴大,起心動念都是遍法界虛空界。

  

  所以大乘修學,妙!稱爲妙法;小乘是在事上去斷,非常困難。你看佛在經上舉的比喻,破我執猶如破四十裏的瀑布,那是講瀑布的寬度。四十裏這麼大的大瀑布,你能一下截斷叫它不流,今天科學都沒有辦法,都做不到,佛用這個比喻就說明破我執是多麼艱難的一樁事情。小乘破我執,這諸位都知道,小乘經上說,證得須陀洹之後,證得初果之後,初果是破見惑,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,還有八十一品思惑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能斷掉。人間壽命不長,可是天上壽命就長了,你想想這樁事情是多麼艱難。但是大乘裏面的方法太巧妙,不要這麼麻煩,不要刻意去斷,把心量拓開,把愛心拓開,這些障礙自然就沒有了。所以惡要從心地裏面拔除,善是自己自性裏頭本來具足,修成菩薩,修成佛果,沒有一個不是隨順性德。

  

  中國古聖先賢說,「明德,親民,止于至善」,這可以說是中國教學的叁大綱領,而明德就是《叁字經》上第一句話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是我們要肯定的。人性本善,我自己的性也是本善,本善爲什麼變成不善?我們的慚愧心就生起來了。我本來跟聖賢沒有兩樣,我本來跟佛菩薩沒有兩樣,現在爲什麼淪落成這個樣子?什麼原因?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違背了本善。什麼是本善我們也不知道,用佛法來講就很清楚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到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佛講得這麼清楚,又這麼簡單,容易記。儒家講的也不麻煩,儒家講五倫,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這是道!父子有親、君臣有義,親跟義就是德。

  

  中國人講的「道德」,道是自然的法則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不是哪個人創造的,佛法裏面講「法爾如是」,本來就是這樣的,這就是道;隨順道就叫德,所以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隨順,隨順就是德。父子的親是隨順,君臣的義是隨順,再說得詳細、明白一點,父慈子孝,君仁臣忠,兄友弟恭,這就是德。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裏頭每一條都是把道德落實,從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無論你從事于哪個行業的工作,統統都說到了。所說的原理原則講得很詳細,你要能融會貫通,你自自然然智慧就開了。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處所,從你自己生活點點滴滴到待人接物,你都會做得圓滿,都會做到所謂是盡善盡美。

  

  千經萬論,哪一句不落實在「十善業」裏頭?哪一句不落實在「弟子規」裏面?所以《十善業道》跟《弟子規》是根本的教育,根本是決定不會動搖的,像一棵大樹一樣,根、本就是它的主幹。千經萬論是什麼?是它的枝葉花果,枝葉花果長到再高的地方都沒有離開根,從根生本,從本生幹,從幹生枝,從枝生條,從條生葉。所以,枝葉花果再繁茂,不離根本,根本是徹始徹終,這個道理要懂,那就是說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是徹始徹終。

  

  此地大師給我們講「合雲業者」,合雲就是我們現在講總而言之,說到業就是善惡業,善、惡、無記。講到性,「性者,通性及相」,所以性有性之性,有性之相,相有相之性,有相之相,此地所講性,裏頭的意思有性也有相。「謂此業體」,這是業之體,「以無性之法而爲其性,不失業果之相而爲其性」。清涼大師在《鈔》裏頭有解釋,「合雲業者下」,這是第叁段「出業體」,造作就是造業,業之體是什麼?「等取無記」,業之體就是善、惡、無記。「及等不動,各成叁類,言不失業果者,上是理性,此即事性,如火熱性等」,如火熱性是比喻,火的性是熱,這是講比喻。

  

  所以講性,有理性、有事性,事性,所以他講通性及相,相是講事性,這些我們都要明了。理是無性之法而爲其性,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,科學的名詞來講,理性我們今天講能量。能量確實有,能量不是物質,它能變現成物質,變現成物質就是事,那就是事之體,我們用科學的術語就很容易理解。質跟能,現在科學家也知道是一不是二,能可以變成質,質也可以變成能,能與質可以互相轉變,轉變的方法現在還不能夠圓滿,不能夠隨心所欲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來學習清涼大師《疏鈔》裏面的這一段,就是「或雲業者」這一段。

  

  講到一體,有理性、有事性,「不失業果之相而爲其性」,這是事性。事是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科學裏面跟我們講能量與物質,就是質跟能。「能」是不是性體?可以說是,也不能完全說是,爲什麼?心性不能講它是能量,也不能講它不是能量,能量還是從它變現的,它是能變、能現的。

  

  我們細細去思惟、觀察心性,所謂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無明當中就現出叁細相。這個叁細相,第一個無明業相,第二個轉相,第叁個境界相,境界相是物質。今天科學裏面講質跟能可以互相轉變的,能量我們可以說是叁細相裏面的轉相,轉相也叫做見分,色相是相分,這個上面還有無明業相。無明業相是什麼?是不是自證分?可以說。自證分是不是真性?還不是。真性也在自證分裏面,離無明它就是圓滿的自性,有無明在裏面,它才現見相兩分,所以唯識說得比科學家講的詳細。因此,能有物的能量,有精神的能量,我們講心,心的能,有質的能。科學今天講的是物質這方面,精神這方面沒講到,佛法就說得很透徹。

  

  如果把這個道理參透,你就曉得能量不滅,特別是善行的能量,善行的能量真的是幫助你節節高升。惡業的能量也不消失,但是它帶給你很辛苦,它所現的相是叁途惡道,你會感受痛苦;善業的能量,它能夠真的幫助你離苦得樂,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,我們要很清楚。所以體,有物質的體,有精神的體,佛法講這都是染汙體,還有清淨體,清淨體是自性,染汙的體是阿賴耶。所以《華嚴》清涼大師注解裏頭,他不采取法相宗,他采取法性宗,這個說法有道理。

  

  再看下面的疏文,「由無性故,能成業果,由不壞相,方顯真空,故中論雲,雖空亦不斷,雖有而不常,業果亦不失,是名佛所說」。無性,無性之性就是真性,就是真心,真心能現。《華嚴》裏面所講的,整個宇宙從哪裏來的?唯心所現。「能成業果」就是能現,真心能現,妄心能變,而阿賴耶,佛講得很清楚,是真妄混合體。講真性是講阿賴耶的純淨的一分,這是決定沒有染汙的;講染汙的,那是講阿賴耶裏面含藏著染淨,就是我們前面講的,我們不說染淨,說善、惡、無記這些習氣種子,這是阿賴耶染的一分。這些種子遇到緣就現十法界,所以它是染淨和合體,能成業果。

  

  「由不壞相,方顯真空」,我們看《中論》這首偈,《中論》這首偈四句說得很好,「雖空亦不斷」,不是斷滅空,斷滅空是什麼?斷滅空就是什麼都沒有,這個空就叫斷。它空有!有,它不是物質,所以我們六根都緣不到,眼看不到,耳聽不到,鼻嗅不到,身也接觸不到,甚至于念頭都緣不到,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;六根都接觸不到,用一個空字來做代表。它存在,而且它活活潑潑的,它確實存在,所以說它不斷,它要一斷,這個世界就沒有了,它決定不會斷。

  

  「雖有而不常」,有是什麼?「有」就是心現識變的,心現識變色、心,色法跟心法,也就是我們講精神跟物質,哲學裏面講唯心跟唯物,心跟物都不常。這個心是什麼?心是精神,心是意念,起心動念,佛家講的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心,這是阿賴耶。妄想分別執著是阿賴耶,妄想是阿賴耶識,執著是第七識,分別是第六識,這個不常;就是唯心,心也不常,唯物,物也不常。何況心跟物同源,都是自性清淨心裏頭變現出來的,自性清淨心裏頭變現出來的,它也不常。這一點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,說「有」,有就是物質,有從哪裏來的?無中生有,這個說法說得好,跟大乘經論裏面所講的非常接近。他說「無」,我們佛經不用無,用空,空能生有,這個空叫真空,真空不空;色相叫有,妙有。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,到最後怎麼樣?空跟有是一不是二。然後你曉得唯物跟唯心它能統一,它是一不是二,這爭執就沒有了,就不會對立,不對立這是佛法,所以佛法不是哲學。

  

 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講的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,而爲今世所必需」,歐陽竟無說這句話在湯恩比之前,湯恩比是七十年代,歐陽竟無說這個話是二十年代,民國十二年,一九二0年代初說的這個話,比湯恩比說的先。湯恩比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;歐陽竟無在二十世紀之初他就說出,而爲今世所必需,今世就是講二十世紀、二十一世紀,所必需。佛法不是宗教,也不是哲學,爲什麼?哲學裏頭有對立,能所對立,佛法裏頭沒有對立,這一點諸位千萬要記住,否則的話,你學佛學什麼你都不知道。

  

  中國這些祖師大德,我們要講第一個,不能不推崇六祖惠能大師,他是真正契入大乘,你看《壇經》裏面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神秀大師講的還是對立的,有心、有物,「身是菩提樹,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