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五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七五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,清涼大師《疏》最後的一段,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。

  

  「又如鏡現穢像,非直不汙鏡淨,亦乃由此,顯鏡愈淨,如來藏現生死業果亦然,非直不損真性平等,亦乃由此,知如來藏自性恒淨也」,我們看這一段。鏡子,自古以來,真的是古今中外人人都常用。在古時候,中國的鏡子是用銅做的,把銅磨淨,所以叫磨鏡,磨幹淨之後它就能反射,我們就能看到自己的形像。現在科技進步,我們現在用的鏡子比古時候要殊勝太多,而且價格低廉。可以說全世界每個人幾乎都不可能說他不用鏡子,應當是每天都在用,甚至于隨身攜帶的小鏡子,婦女用得最多。佛常常用這個做比喻,你要是細心去體會,經上所講的這段的道理,就在我們照鏡子的時候清清楚楚顯示出來。鏡照穢像,穢是不幹淨的,我們所不歡喜的這些像,骯髒的像,很凶惡的像,很可怕的現像,照在鏡子裏面,試問問,鏡子有沒有被染汙?我們知道鏡子不染汙。有照到穢像,我們看到鏡子沒有染汙,顯示這個鏡子的清淨。

  

  實在說,從前沒有電視,沒有電腦,沒有這些螢光幕,如果有這個,我相信釋迦牟尼佛就會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。電視螢幕上雖現種種現象,螢幕有沒有汙染?沒有,我們電視、電腦的螢光幕顯示一切的影像,螢光幕從來沒有被汙染,顯示它清淨。用這個來比喻什麼?比喻如來藏,如來藏性是一面鏡子。這個現象,實在講,用鏡子來比喻容易懂,用我們現在的螢光幕更容易懂。它能夠現生死業,現六道輪回,現叁途惡道,叁途惡道的相就是穢相。

  

  我們今天現在這個社會,這個社會裏面倫理道德沒有了,年輕人不知道孝順父母,不知道友愛兄弟,完全是自私自利。說實在話,畜生裏面還有知道孝順父母的,古書裏頭常說,我們真正能看到,烏鴉有反哺之恩。老烏鴉太老,飛不動了,成天也在窩裏頭,像小鳥一樣。它所養的小烏鴉,它的兒女覓食回來喂它,說明烏鴉會照顧父母,看看現在的年輕人不如烏鴉。羊有跪乳之恩,你看小羊,小羊吃奶的時候跪在地上,誰教它的?天性!我們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感動。畜生父子有親,有一種親愛,你細心去觀察,你看畜生道裏面的父母,你看畜生道裏面的兄弟。所以五倫叫天倫,天倫是什麼?自然的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

  

  現在我們這個五倫爲什麼失掉?沒有人教。中國這個社會非常重視倫理教育,倫理教育是中國教學的特色。從哪裏教起?從嬰孩教起,小孩一出生,眼睛一張開,他就會看,他就會聽,他看大人一舉一動,言語談吐,那個印象就落在他心裏面去,阿賴耶識裏去。天天在看,天天在聽,天天在模仿,所以到六、七歲,古人講了兩句話,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他那個德行已經變成自然而然。這個德行是什麼?就是今天同學們學的《弟子規》,所以《弟子規》在過去是家庭教育,父母教,尊長教,哥哥、姊姊教。這是家裏面的家規,規矩,人人都要遵守,這一家裏頭男女老少統統遵守。所以嬰兒他從小就學會了,他就能保持到一生都不會改變,已經養成習慣,習慣成自然,這是中國教育的特色。

  

  所以,中國人有親愛精誠,中國人愛好和平。中國人的思想,我們在古籍裏面常常看到,很少看到講國家,都講天下,確實把族群、國家的觀念融入天下。所以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凡是人,沒有說他是我這個族群的人,是我這個國家的人,沒有這個,天下,所以心量很大,跟大乘佛法相應。仁民愛物,仁民是愛人,從愛人展開來愛物,愛動物、愛植物,愛大自然環境,這是中國教育,傳統教育。

  

  從鏡子裏面,清涼大師在此地爲我們提示,他用這個來比喻如來藏。如來藏是什麼?能變,這個諸位要曉得,真如、本性,真心能現,藏識能變,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,世尊在大乘教裏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生什麼?生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心現是一真法界,是清淨的,十法界是穢相,一真法界是淨土,是清淨的相。我們在大乘教裏面看到華嚴是淨土,極樂是淨土,那麼說明是淨土,這裏面如來藏已經轉變成大圓鏡智。轉變什麼?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。大圓鏡智也就是如來藏性,它隨阿賴耶,阿賴耶是染汙的,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,隨妄想分別執著現生死業果;特別是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影像,是一真淨土的扭曲現的這種相。「非直不損真性平等」,從比喻上我們能夠體會,我們的真如本性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有沒有損壞?沒有,一絲毫都沒有損壞,爲什麼?性德是永恒的,性德是沒有生滅的,沒有變易的,它是永恒的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是永恒的。

  

  我們聽蔡禮旭居士的報告,他在中國大陸講《弟子規》,講完之後跟聽衆來分享心得。有個七歲的小朋友上臺去說,那真的是他的心得報告,他說我學習了《弟子規》,才知道做人應該要孝順父母。諸位要知道,這一句就是他真正的心得,他明白了,做人應該要孝順父母。可是後面說的一句話就把人嚇呆,說「在沒有學《弟子規》之前,我常常想謀害父母」。你看,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反面,從常常想謀害父母,聽了這堂課之後他覺悟了,知道應該孝順父母。應該孝順父母是真心平等,是性德;念念想謀害父母,那是罪業,那是違背性德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人性本善,沒有人教;有人教的時候,把他的本善就恢複,把他的迷惑也喚醒了,他知道善惡,知道什麼是對的,什麼是錯的,要有人教!《叁字經》上說得好,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真性就變質。六、七歲的小孩難得很直率、很坦白說出他受教的心得,受教之後他的觀念、行爲改變,恢複到正常。

  

  「亦乃由此,知如來藏自性恒淨」,從鏡子比喻上,鏡子永遠是幹淨的,我們如來藏性永遠幹淨,縱然墮在阿鼻地獄,自性並沒有染汙。那我們常常講染汙,是什麼染汙?八識染汙,真性沒有汙染。如來藏這個名詞,藏是含藏的意思,如來就藏在裏面,所以大乘教裏面常常講如來藏,不講阿賴耶。如來藏藏在哪裏?藏在阿賴耶裏面,阿賴耶是依如來藏而變現出來的,如來藏是真性,阿賴耶是染汙,染淨是一不是二,就像這面鏡子一樣。鏡子的體是如來藏,自性,自性恒淨;阿賴耶呢?阿賴耶是裏面的現相,鏡子裏頭現的影像,有善有惡,有淨有穢,無論是善惡、淨穢,統統都不染。

  

  這個道理我們從每天照鏡子有沒有能夠領悟到?能領悟到,你看鏡子是不是善知識?鏡子是不是佛菩薩?是!你因它而覺悟,你因它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我們每天照鏡子,有沒有能作如是觀?有沒有能夠記起這首偈?「譬如淨明鏡,隨其所對質,現像各不同,業性亦如是」。這首偈應該要把它記熟,每天當你照鏡子的時候,把這首偈念一遍。或者我們看電視、電腦的螢光幕,面對著螢光幕裏面的色相,也要想到這首偈所說。或者是《金剛經》上的偈子更簡單,更容易記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這樣你看電視,你是在修般若波羅蜜,修般若波羅蜜就是禅宗,你在那裏修禅,看電視也是修禅。面對著色相而不著色相,從螢光幕上就看到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你能夠見到一真,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真法界。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就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叁途;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,真的它是一真法界,染而不染,不染而染。染是什麼?染是你個人;不染呢?不染是法性,法性、法身決定不染。

  

  我們從這個地方再想想,世尊教導我們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誰的心想?自己的心想,你可不能怪別人。爲什麼?那個人也是我們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,境界也是心想變現出來的;再跟你說,諸佛如來也是心想變現出來的,我們心想是感,佛菩薩他就有應。佛菩薩是自性覺正淨,自性覺正淨有形相嗎?沒有!隨著我們的心想他現相。所以,能大師才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無一物並不是什麼都沒有,有就是沒有,沒有就是有,空有是一不是二,這叫妙,妙法!大乘法稱爲妙法,道理在此地。

  

  所以我們要修行,從哪裏修起?從自己起心動念處修起。我們要幫助,現在常講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從哪裏做起?從自己起心動念做起,這個道理很深。但是現在科學家做的試驗我們看到了,江本勝博士的試驗我們大家都看到,從這個試驗裏面我們深深的領悟到,整個宇宙依正莊嚴隨著自己的心念生變化,自己的意念就是識,唯識所變。我們的念純淨純善,整個宇宙、一切衆生都變成純淨純善,一真法界淨土現前,不可思議。那我要問,我變純淨純善,他沒有變純淨純善,你也沒有變純淨純善。沒錯,我們同生在這個地方,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法界,這是真的。這個各個不同的法界重疊在一起,雖然這是不清淨,這是染汙的,但是與能現的如來藏自性毫無交涉,能現的還是清淨,所現的還是清淨。那個不淨呢?不淨是識變的。

  

  識變不要說是芸芸衆生,不談那些,談自己,我們自己念念那個法界都不一樣,這個道理《華嚴經》前面也說得很多。我們用電影的影片來做比喻,每個念頭就是一張影片,張張不一樣,顯示在銀幕上,銀幕是什麼?法性。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,性不礙相,相也不會染汙性。就像我們看電視的螢光幕一樣,這裏面的色相再多,怎麼樣變化,絲毫都沒有染汙螢幕;螢幕是心性,色相是心想。由這個我們就了解,爲什麼不想善?

  

  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裏面跟我們講得好,「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苦」。十法界沒有一個法界不苦,十法界裏面,菩薩法界、佛法界,無明沒破,他有苦;六道裏面,苦就更多,叁苦、八苦。菩薩這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,這個世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不同維次空間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