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也就是講十法界,無量無邊的法界。一個念頭是一個法界,一個生滅就是一個法界,像我們看電影的底片一樣,每張底片就是一個法界,那是一個念頭。那個念頭才生就滅了,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了,前念不是後念,後念不是前念,你才曉得「一切世間」的意思,無量法界。

  

  科學家所發現的宇宙之間不同維次空間怎麼來的?妄想生的。科學家說得很好,從理上講,空間維次是無量的,是無限的。而實際上,現在科學家他們的探測,已經知道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;確實有十一種存在,理上講是無量無邊,這個跟大乘經教裏講得很接近。我們知道這些道理,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要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就用什麼樣的想法。你要是過菩薩的生活,法身菩薩,純善無惡,「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令毫分不善夾雜」,你就離一切苦,受一切樂。西方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究竟是一回什麼事?沒有別的,就是那個境界裏面所有一切衆生,個個都懂得斷惡修善,而且都達到純善無惡,沒有毫分不善夾雜。我們念佛的同學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

  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是沒錯,這是總的原則,總的綱領。你現在年紀輕輕,你還有能力爲社會服務,你還有能力護持正法,你現在也不爲社會服務,放棄了,也不護持正法了,回到家關起門起來念佛,你能往生嗎?你想想能不能?佛在經上怎麼說的?《無量壽經》好好去讀。《彌陀經》,這是我們一般淨宗同學的日課,你每天一定要念的,《彌陀經》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這句話你懂不懂?佛在經教裏面常常念著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有沒有具足這個善的條件?善男子、善女人我們講得很多,標准是什麼?標准是淨業叁福。

  

  淨業叁福裏面,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前面兩句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後面兩句落實在《十善業道》。試問問你,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你做到沒有?你要沒有做到,你不是善男子,你也不是善女人;換句話說,淨宗是大乘,大乘你沒有分。孝親尊師是修行的根本,儒的根本在此地,佛的根本也在此地,沒有弟子規你哪裏會有十善業道?你要真有十善業,弟子規就圓滿了,你要真修!西方極樂世界是「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」,那是上善,你能去得了嗎?第一條具足了,再提升到第二條,第一條念佛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,帶業往生!第二條要是做到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,是方便有余土,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方便有余土。第叁條是大乘福,如果你都具足,你都修成功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爲人演說」,爲人演說是自行化他,生實報莊嚴土。

  

  我講《觀經》、我講淨業叁福,講了很多遍,講得很詳細。修淨土的同學這是基本的常識,你都不知道,你念一輩子「阿彌陀佛」,不能往生。古大德說得很好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只有在一種特殊情形之下,你所處的環境非常艱難,障緣很多,你沒有機會爲社會服務;很想爲社會服務,沒有機會,沒有機會護持正法,這個可以。你不是沒有心,不是沒有願,而是緣不足,條件不具足,這樣念佛行!如果有這個條件,你不去認真學習,你要逃避現實,這個不可以的,這種存心是不能夠往生,這我們要曉得。

  

 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我們要認識清楚。佛教,經典上常講的道場,什麼是道場?講經說法的場所叫做道場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道場有沒有建築物?沒有!什麼是道場?佛在一棵大樹底下坐在那個地方,學生圍繞著四周圍,聽佛講經說法,有問題提出來研究討論,那個地方就叫道場。道場沒有固定的,天天搬的。到後來這些國王大臣護法,他們提供園林、房舍,可以遮避風雨,可以長時間在這邊講經,就形成我們現在觀念當中的道場,道場是天天在教學的。

  

  佛法傳到中國來,當然第一個重要工作是翻譯,譯經這個地方是道場,經翻譯出來之後要講解,要依照經典教訓來學習,這個場所叫道場;在中國稱之爲寺院庵堂,它是教學的場所,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目標是對現前這些活人,不是爲死人服務,跟學校一樣,它就是學校。學校裏面有老師上課,除老師之外,還有很多工作人員,我們現在學校有教員、有職員。你說學校沒有職員行不行?沒有職員不行。所以我常常講,教員是弘法,職員是護法,弘護是一體,護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一樣大,一絲毫差別都沒有。

  

  我常常用鍾表做比喻,鍾表的功用是什麼?報時的,報時就是兩根指針,我們一看指針,曉得現在是幾點幾分。那兩根指針就好比是教員,他們是在臺面上講經說法的;職員呢?職員是裏面這些機器,少一顆螺絲釘,它報時就不准了。所以裏面的那些齒輪、那些螺絲,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道場裏面的職員、義工,義工就像裏面的螺絲釘一樣,少一個都不行。這個團體上上下下所有一切人、工作人員,都是護持正法,都是弘揚正法,你說這個工作我們要不要做?這就是服務大衆,大衆來聽經的,來服務他;護持正法,使如來正法永遠傳流下去,不至于斷滅。這種工作叫積功累德,積功累德第一殊勝就是這樁事情。

  

  可是我們現在道場義工很多,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多!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在道場上,我們做一份工作,一定盡心盡力把它做好,使一切人進入這個道場都能生歡喜心,都能得法益。這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裏面「隨喜功德」,你能懂這個意思嗎?像一個鍾表一樣,指針那是功德,裏面所有的機器,所有的齒輪、零件、所有的那些螺絲,都是隨喜功德。隨喜功德跟那個指針的功德一樣大,它是一個整體的,不一定要我們自己上臺去講經,我們修隨喜功德跟上臺講經沒有兩樣。你看蔡老師每天上臺講五個小時,很辛苦,我們修隨喜功德,沒有他那麼辛苦,功德一樣大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!真正懂你就曉得,積功累德人人都可以做得很圓滿,都可以做得很好。可惜的就是你不懂,你不知道怎麼做法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請看寶首菩薩偈頌第叁首:

  

  【亦如田種子,各各不相知,自然能出生,業性亦如是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這一首「田種生芽,喻能生者。田喻業,緣也。種子喻于識種,因也。此二相待無性,故不相知,由不相知,方能生于後有苦芽,故雲自然能出生也」,我們看到此地。佛用農田耕作來做比喻,這個比喻也很好懂,『田』是田地,耕作一定要有『種子』,種子『各各不相知』,自自然然能生芽,種稻長出稻米之芽,種豆長出豆芽,種果樹,種子就生出樹苗。縱然是同一種,我們講稻米,同一種,這個種子撒在田裏,種子各各不相知,自自然然每一粒種子都會長成一個芽,都生出芽來。

  

  或業性,『業性亦如是』,這個裏面,佛在經教裏頭常常用一句話說明,說這個現象,這句話就是「法爾如是」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清楚,佛不說因緣生,也不說自然生,佛說法爾如是。法爾,接近自然,不是自然,所以佛在《楞嚴》上常常講「非因緣,非自然」,業性本來如是。最重要的是要破我們的疑惑,因爲疑惑一定會生妄想分別執著,生妄想分別執著,你對于事實真相永遠疑惑,永遠不能夠明了它的真相。只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真相就在面前,一絲毫隱瞞都沒有,這就是宗門裏面所說的大徹大悟。

  

  覺悟的人怎麼說?他說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工夫」,原來就是。尋師訪道是想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明白、搞清楚,到處去請教,趙州和尚八十歲還到處去請教,爲什麼?這個疑團沒破,諸法實相究竟是什麼,不明了。開悟之後,原來真的是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無有一法不是。我們看清涼大師在這裏說的比喻,田種生芽比喻能生,田比喻作業緣,種子比喻作識種。阿賴耶識裏含藏著習氣,這個習氣也叫做種子,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,就好象植物的種子一樣。我們稻米的種子就像阿賴耶識裏頭的識種,田地是緣分,如果把它種在田裏面,它自自然然就會生芽,生芽是果報,果就現前,所以因、緣、果。

  

  「此二相待無性」,這個二就是業因跟業緣,像種子跟田地,都沒有自性,所以不相知。由于不相知它才能生「後有苦芽」,什麼叫後有苦芽?實在講,世尊是舉這個比喻說我們這些六道衆生,如果把範圍擴大一點就是十法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苦。後有,後有是講果報,你看有因、有緣,後面就有果,只要不出十法界就沒有真正的樂,所以這個果報稱爲苦,苦芽,惑、業、苦,迷惑、造業、受報。『自然能出生』就是果報,這個道理世尊在一生四十九年教學當中常常講,爲什麼常常講?這裏頭有兩個原因,一個是聽衆裏面常常有新來的,新來的聽衆他初聽,以前佛講經他沒聽說過,重要的這些事跟理,佛就不能不說。另外一個意思,就是常常跟隨佛的這些學生也要常常講,如果不常常提示,衆生業障深重,非常健忘,常常把這個要緊的事情忘掉了。另外還有,雖然明白這些道理,境界現前自己做不了主,依舊被煩惱習氣牽著走,所以就不能不常說。

  

  佛法如是,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亦如是。古時候聖賢教人,所謂「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」,這個百、千就是重複,不斷的要重複。現在有科學這些技術這麼好的工具,我們要善于利用。教與學,世出世間法所說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,「貴以專」,佛家常講的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一門深入容易開悟。悟要怎麼開?諸位一定要曉得,悟是從定裏面開的,所以戒定慧叁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千經萬論皆如是說,你還懷疑嗎?

  

  一部經,在中國古時候,一生就學一部經,往往大徹大悟,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